赵 宇,李绍波,杨开舜
(大理学院附属医院,云南大理 671000)
深静脉血栓(DTV)形成是临床骨科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常因血管内壁损伤、血液高凝和血流滞缓导致的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引发,发生率约为18.1%~40.0%〔1-3〕。DVT形成后不仅会导致患肢肿胀影响预后,其中0.5%~2.0%的患者会出现肺部栓塞,严重者可导致死亡〔4-5〕。目前认为外科创伤、术后制动和血流缓慢是DVT发生的高危因素,而临床上主要针对性的采用药物和物理预防,但效果有限〔6-7〕。本院对收治的脊柱创伤患者,术后在常规预防措施的基础上,结合足底静脉泵间歇性物理干预,显著降低了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1年6月至2012年7月本院共收治脊柱创伤患者86例,男50例,女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其中观察组中男29例,女14例,平均年龄(47.5±8.9)岁(29~78岁);对照组中男21例,女22例,平均年龄(49.1±7.1)岁(35~77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方面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同时排除合并心、脑和肾等器官严重疾病及肿瘤患者,有深静脉血栓史,慢性静脉回流障碍及四肢严重感染者。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行脊柱手术后,对照组给予药物联合物理干预预防DVT形成,包括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0.2~0.4 mL/次,1次/日,同时辅以按摩小腿腓肠肌,足踝关节及膝关节的主动和被动屈伸运动(4 h/次),以及深呼吸和咳嗽动作练习(10~12次/h),疗程为7 d〔8〕。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足底静脉泵物理干预,方法:术后第一天开始,以充气带包住患者足部,连接空气脉冲发生器,脉冲压力设定为130 mmHg(1 mmHg=0.133 kPa),气带快速充气和放气,双足同时进行,充气后保持1 s,放气3 s,循环间隔为20 s,30 min/次,2 次/d,7 d为一个疗程,可根据病情适当延长。使用过程中应确保患者足弓能直接接触到脉冲,且每次脉冲前,足底的静脉丛可达到充分充盈,同时注意足部的保暖。对合并下肢血运循环不良,或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可适当降低脉冲压力,并延长脉冲持续时间1 s〔9〕。
1.3 指标观察和疗效判定 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1 d和7 d均行常规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下肢肿胀变化程度测定,术后7 d测定血液中的D-二聚体。肿胀周径测定范围分别是髌骨上10 cm或髌骨下10 cm,记录两次测定的差值。DVT诊断标准:断层静脉图像显示,静脉扩张,管腔内有异物,探头压迫静脉形态不变〔10〕。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1 两组患者术后下肢肿胀和D-二聚体含量 观察组术后7 d下肢周径差值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代表机体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的指标D-二聚体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下肢肿胀和D-二聚体含量(±s)
表1 两组患者术后下肢肿胀和D-二聚体含量(±s)
组别n术后1 d下肢周径差值/cm术后7 d D-二聚体/(ng/L)下肢周径差值/cmD-二聚体/(ng/L)433.7±0.6对照组 434.1±0.90.9±0.12.4±0.51.0±0.1观察组0.8±0.21.3±0.30.6±0.1 P >0.05>0.05 <0.05 <0.01
2.2 DVT发生率和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分别为2.3%和18.6%,对照组较高(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7 d DVT发生情况
研究认为高龄、脊髓神经损伤致下肢无自主活动、功能锻炼不到位和血液高凝状态是脊柱手术后DVT形成的高危因素,发生率可高达18.1%~40.0%〔6〕。
DVT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因此也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预防其高危因素的方法,包括药物预防和护理干预,其中以华法令、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应用较为广泛〔4〕,虽然具有一定疗效,但由于抗凝药物的应用极易诱发出血,安全性受到质疑。足底静脉泵是对人体足底的生理静脉泵系统进行模拟,通过定向充气加压模拟人体正常负重或行走条件下的压力,将足底静脉丛的血液挤压至下肢静脉,建立两者间血液反复循环机制,促进血液循环,达到预防DVT发生的目的〔11〕,在骨科术后DVT的预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魏玲等〔8〕对骨科大手术后的患者应用足底静脉泵,DVT的发生率仅为4%。于峥嵘等〔12〕对脊柱术后患者实施个体化DVT分级预防,可有效降低血栓栓塞的发生。本研究也发现术后7 d,观察组DVT的发生率仅为2.3%,显著低于常规干预的18.6%,而且通过对术后1 d和7 d的下肢周径,及反映机体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的指标D-二聚体含量的测定发现,观察组在术后7 d下肢肿胀程度和D-二聚体含量显著下降,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足底静脉泵能够显著加快足部血液循环的速度,改善因创伤导致的体内高凝状态,及因卧床导致的血运滞缓,从而改善下肢肿胀,达到预防DVT发生的目的。
总之,足底静脉泵在预防脊柱创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能够安全、快速缓解腿部肿胀,值得临床推广。
〔1〕Eriksson BI,Borris LC,Fiedman RI,et al.Rivaroxaban versus enoxaparin for thromboprophylaxis after venous controlled trial〔J〕.Lancet,2008,372(9632):31-39.
〔2〕刘亮平.老年人腹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J〕.大理学院学报,2010,9(8):75-77.
〔3〕魏威.足底静脉泵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护理中的运用〔J〕.当代护士,2012(6):59-60.
〔4〕焦玉爽,秦长杰.骨科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研究概况〔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3):393-394.
〔5〕董应仙.高龄病人髋部骨折后深静脉血栓的干预〔J〕.大理学院学报,2011,10(8):52-53.
〔6〕周辉辉,李虹.脊柱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原因分析与护理〔J〕.当代护士,2011(10):34-35.
〔7〕周涛,李强,于振生,等.底静脉泵和下肢弹力绷带预防持续骨牵引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2):146.
〔8〕魏玲,欧阳正兰,陈嫣红,等.足底静脉泵预防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1,18(5B):50-51.
〔9〕丁菊华.足底静脉泵对高龄全髋关节翻修术病人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3):40-41.
〔10〕辛海霞,国美娥,段元君,等.足底静脉泵预防高龄患者髋周围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2010,27(1):40-41.
〔11〕邝文彬,侯文敏.足底静脉泵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广东医学,2010,31(12):1631-1632.
〔12〕于峥嵘,李淳德,邑晓东,等.脊柱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J〕.北京大学学报,2011,43(5):661-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