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时代背景下青年文化创新认知与意识调查——以上海青年为例

2013-09-17 08:43:40赵凌云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文化强国外来文化上海

赵 文 赵凌云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上海200083)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普及,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此时代背景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决定,指出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并对广大青年寄予厚望。

当代青年是朝气蓬勃、最具创新活力的人群,是推进文化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宝贵的人才资源和强大的有生力量。了解与把握当代青年的文化创新认知与意识,对于激发他们的文化创造热情,提高他们的文化创新能力,更好地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先锋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上海青年的调查,围绕与当代青年文化创新认知与意识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调查的研究对象为工作生活在上海的16~35周岁的青年,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为:男性占44.2%,女性占55.8%;“70后”占6.1%,“80后”占53.6%,“90后”占40.3%;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的占5.1%,高中或中专(技)的占18.9%,大专的占13.5%,大学本科的占49.2%,研究生的占13.3%;政治面貌是中共党员的占30.7%,共青团员的占52.6%,民主党派的占0.6%,普通群众的占16.1%;所在单位性质是国有、集体企业的占19.9%,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的占17.4%,三资企业的占4.1%,民营企业的占11.3%,个体自由职业的占2.8%,在校学生占36.0%,目前无工作的占2.4%,其他的占6.0%;税后个人平均月收入1450元(2012年上海最低月工资)以下的占6.3%,1450~2000元的占10.7%,2001~2500元的占14.2%,2501~3000元的占13.0%,3001~4000元的占17.5%,4001~5000元的占14.1%,5001~7000元的占15.4%,7001~10000元的占6.3%,10000元以上的占2.5%。

调查方法是根据上海青年人口的总体特征,采用多阶段定比分层的方法进行抽样调查。首先抽取21个单位(9个区、6所高校、6个青工系统单位)作为一级样本,随后在一级样本中抽取二级样本,最后在二级样本中选取一定数量的个体作为最终的调查对象。抽样调查采用自填问卷的方法,随机发放调查问卷2550份,收回有效问卷2293份,有效回收率89.9%。回收数据统一经SPSS.16统计软件处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青年普遍认为当代青年是最具文化创新活力的人群,青年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创造型的文化,青年的文化创新能力与青年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青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青年人朝气蓬勃,积极向上,他们积极追求人生理想,努力探索社会真理,在他们身上天然具有一种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特质,同时,作为与改革开放同时代、共成长的一代新人,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更加激发、增强了他们不甘人后、乐于尝试、勇于创新的热情和动力。调查显示,有近八成的受访青年认为“当代青年是最具文化创新活力的一代”。对此表示“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的青年分别占36.0%和43.8%;而对此表示“说不清楚”、“不太赞同”、“很不赞同”的青年分别占15.0%、4.5%、0.7%。与年龄交互分析后发现,“90后”青年对上述说法最为赞同,他们中“非常赞同”的比例为42.8%,高于“70后”的33.8%,“80后”的31.3%;而“很不赞同”的“90后”青年占比为0.6%,低于“70后”、“80后”青年的0.8%。反映出作为新生代的“90后”青年更具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在文化创新等方面更加充满自信。(见表1)

表1:不同年龄组青年对“当代青年是最具文化创新活力的一代”的看法(%)

与此相关,对于“青年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创新型的文化”表示“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的青年分别占31.4%和49.8%,两者合计有81.2%的青年对此表示“赞同”。而对此表示“说不清楚”、“不太赞同”、“很不赞同”的青年分别占16.1%、2.3%、0.4%。与文化程度交互分析显示,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赞同“青年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创新型的文化”的比例依次是29.8%、31.3%、32.1%,表明随着阅历的增长、知识的积累,青年对于青年文化创新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在不断加深,越来越认同青年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创新型的文化。

文化创新理论认为,文化创新与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它是人的智慧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调查表明,受访对象普遍认同青年的文化创新能力与青年的综合素质能力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在被问及“您认为青年文化创新能力应该包括哪些方面”时,77.1%的青年选择“自主学习能力”,72.4%的青年选择“发明创造能力”,64.8%的青年选择“团队合作能力”。其他选项依次为:“人际沟通能力”(占64.0%)、“表达能力”(占61.0%)、“社会活动能力”(占56.7%)、“组织管理能力”(占54.6%)。

(二)绝大多数青年赞同青年文化创新的动力来自于青年不断增长的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青年作为文化创新主体在进行文化创新时应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青年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青年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伴随着青年群体流动重组的不断加速,现代传媒技术的快速更新与发展,青年精神文化需求的内容和层次日渐分化,表达与满足的方式日趋复杂,当代青年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正在成为青年进行文化创新的源源不竭的动力。调查中,对“青年文化创新的动力来自青年不断增长的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表示“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的青年分别占43.1%和47.2%,两者合计有90.3%的青年对此表示“赞同”。对此“说不清楚”的占8.2%,仅有1.4%的青年对此表示“不太赞同”和“很不赞同”。数据表明,当代青年对“青年文化创新的动力来自青年不断增长的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已基本形成共识。

进一步的调查显示,不同户籍情况青年中,上海户籍青年赞同青年文化创新的动力来自青年不断增长的多样性精神文化需求的比例相对较高。把“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合计为“赞同”,上海户籍青年中有91.7%的青年赞同上述说法,而持上海居住证青年、外省市城镇户口青年以及外省市农村户口青年对上述说法表示“赞同”的比例分别为90.6%、87.0%、85.6%。(卡方检验值P=0.014<0.05)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青年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融入度、认同度越深,就愈加认同青年文化创新的动力来自青年日益增长的多样性精神文化需求的观点,同时也就越能体会和感悟到青年不断增长的巨大精神文化需求对于城市文化创新的推动与促进作用。此外,不同收入水平青年中,月收入3001~10000元的中等收入青年比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低收入青年和月收入10000元以上的高收入青年更为赞同“青年文化创新的动力来自青年不断增长的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见表2,P=0.025<0.05))一般而言,青年参与文化消费、文化活动越积极,其文化创新、文化创造就越活跃。低收入和高收入青年认同“青年文化创新的动力来自青年不断增长的多样性文化需求”的比例低于中等收入青年,其原因可能是低收入青年的文化消费、文化活动相对不足,而高收入青年相对饱和。

表2:不同收入青年对青年文化创新动力是青年多样性精神文化需求的看法(%)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意味着在文化创新和文化建设中有自知之明、有自强精神,有主动的反省、创造和责任意识。调查发现,青年对于自身作为文化创新主体“在进行文化创新时需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表示“非常赞同”的占46.9%、“比较赞同”的占44.8%,合计有91.7%的青年“赞同”在文化创新中需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对此表示“说不清楚”、“不太赞同”、“很不赞同”的青年分别占6.7%、1.1%、0.4%。从性别看,女性青年比男性青年更加重视文化创新中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问题。“非常赞同”在文化创新中需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女性占47.3%,高于男性46.4%的占比,对此“很不赞同”的男性占0.5%,低于女性0.4%的占比。(P=0.046<0.05)这可能与当前社会环境中依旧存在着各种性别歧视,女性在文化创新中会遭遇更多的困难与压力,她们因此更加强调自身在文化创新中的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有关。

(三)近九成的青年表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青年的文化创新必不可少,八成多的青年认为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有助于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必由之路。但文化创新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无中生有,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先进外来文化的汲取。调查发现,广大青年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调查对象中分别有52.0%和36.2%的青年“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青年的文化创新必不可少。表示“不太赞同”和“很不赞同”的分别只占2.2%和0.7%。另有9.5%的青年表示“说不清楚”。调查还发现,青年人年龄越长就越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青年文化创新的价值和意义。“70后”、“80后”、“90后”青年非常赞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青年的文化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比例分别为52.2%、52.1%、51.7%。而“90后”青年中对此表示“很不赞同”的比例为0.7%,高于“70后”、“80后”青年的0.1%和0.3%。

吸收与借鉴外来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内在规律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它是文化创新开放性和世界性的体现。要实现文化的创新、发展与繁荣,就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和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调查表明,当代青年对于外来文化的态度比较客观,认识较为理性,总体上认为外来文化对于文化创新、文化建设具有促进作用。在被问及“您认为大量外来文化进入我国会产生怎样的结果时”,77.7%的受访青年认为“会与本土文化融合,有助于文化创新”,18.4%的认为“会与本土文化冲突,造成消极影响”,3.7%的认为“不会对本土文化产生任何影响”。与文化程度交叉分析发现,青年文化程度与青年对外来文化的肯定性评价之间成正向比例关系。青年文化程度越高对于外来文化促进文化创新的积极作用就越肯定,研究生、本科、大专、高中、初中文化程度的青年认为大量外来文化进入我国“会与本土文化融合,有助于文化创新”的比例依次为83.9%、78.9%、78.5%、72.3%、67.4%。(见表3)反映出文化程度高的青年因为知识丰富、视野开阔,对于外来文化的作用有着更加理性成熟的认识。

表3:不同文化程度青年对大量外来文化进入我国后与本土文化关系的认识(%)

(四)半数以上的青年认为缺乏创新的氛围是自身进行文化创新的最大阻碍,近八成的青年希望加大上海文化市场的开放程度,以进一步增强上海文化创新的活力

有55.1%的受访青年认为,“没有进行创新的氛围”是青年进行文化创新的最大阻碍。其他阻碍文化创新的因素,青年依次选择的是“资金、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不及时”(占51.0%)、“政策、配套措施不健全”(占51.0%)、“专业指导力量不足”(占48.8%)、“青年自身缺乏创新意识”(占48.5%)、“人才评价机制不完善”(占33.5%)。可见,青年的文化创新迫切需要一个具有浓厚创新氛围的环境来激励与推进。

文化创新氛围的营造与开放竞争的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近代以来的上海是一座靠移民发展起来的城市,通过海纳百川、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化人才,在中西交融、五方杂处、自由、开放、竞争的社会环境中,这座城市孕育创造出了多元异质、包容创新、光彩夺目的“海派文化”,并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化重镇、享誉世界的国际文化大都市。上海这一开放包容的优良城市文化传统无疑值得进一步发扬光大,对此大多数受访青年表示赞同。调查中,有76.3%的青年“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进一步提升上海文化市场的开放程度。对此表示“不赞同”的青年占4.6%。不同户籍情况青年中,持“上海居住证”的青年对进一步开放上海文化市场的赞同度相对最高,他们中有81.7%的人对此表示赞同。而上海户口、外省市城镇户口、外省市农村户口青年对此表示赞同的比例分别是77.9%、71.5%、69.3%。(P=0.008<0.01)反映出持居住证青年融入上海城市文化、参与上海城市文化建设的急迫心情。

与部分外来青年迫切要求开放上海文化市场的态度相比,一直生活居住在上海的本地青年对开放上海文化市场则显示出一些纠结、矛盾的心态。调查显示,“非常赞同”上海文化市场进一步开放的上海本地青年占32.1%,高于外来青年的29.3%,与此同时,“很不赞同”的上海本地青年占1.7%,高于外来青年的1.2%。数据表明,一方面,上海文化市场的开放多元满足了上海本地青年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了上海城市的文化创新与发展,受到他们的欢迎;另一方面,上海文化市场的日益开放,使更多外来青年涌入上海,对本地青年的文化资源享用、文化创新创造带来了更大的竞争与压力,使他们对进一步开放上海文化市场产生了一些疑虑。如何在稳步推进上海文化市场的扩大与开放的同时,满足与协调好不同户籍青年群体的精神需求和文化利益,激发鼓励所有青年积极参与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上海城市文化创新的活力,有力推动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建设是需要认真思考与研究的问题。(见表4)

表4:上海本地青年和外地来沪青年对进一步开放上海文化市场的态度(%)

(五)超过四成的青年将上海目前的文化创新竞争力定位于国内中上游水平,大部分青年对上海文化创新、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前景表示乐观

调查发现,认为上海目前的文化创新竞争力在国内处于中上游的青年最多,占受访青年的45.2%。认为处于“上游”、“中游”、“中下游”和“下游”的分别占25.1%、22.8%、5.4%和1.5%,这个判断基本符合实际状况。因为与北京等国内大城市相比,在创意产业等体现文化创新核心竞争力的领域,上海显得相对落后。从产业产值上看,2010年上海创意产业总产值是5499亿元,北京是7442亿元,与北京有不小差距。北京创意产业从业人口占总体就业人口的比重是1.2%,而上海是1.0%。从业态结构看,在数字媒体、时尚设计等创意产业新领域,上海面临着来自北京、成都、杭州等地的激烈竞争,特别是存在高端人才缺乏的问题[2]。所以,已获联合国有关机构授名“设计之都”称号的上海,要想成为名符其实的“创意之都”,跻身于国内外顶级文化创新城市行列还需做出更大努力。

大力提升文化创新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在文化创新人才队伍培养与建设方面,63.6%的青年认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应当是“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认为政府工作的重点是“完善各级各类人才的激励政策”的青年占61.3%,认为是“重视培养提升本土人才”的占59.0%。其他为青年认可的举措依次为:“创新用人机制”(占53.9%)、“完善和实施政府人才工作制度”(占47.7%),“引进外地和留学人才”(占34.7%),“大力发展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占21.4%)。此外,超过六成的受访青年认为,提升上海文化竞争力,促进上海文化创新的重要措施还应包括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更新文化创新理念、改善上海城市文化形象。

在清醒认识、客观评价上海文化建设、文化创新现状的基础上,大部分受访青年对上海通过文化创新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推动上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景充满信心。调查显示,对此持“非常乐观”和“比较乐观”态度的青年分别占16.7%和58.3%,两者合计有75.0%的青年表示“乐观”。对此表示“乐观”的不同职业身份青年中,国有、集体企业青年占76.8%,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青年占77.3%,三资企业青年占75.3%,民营企业青年占76.1%,个体自由职业青年占72.6%,在校学生占73.9%,目前无工作青年占74.1%。(见表5)不同政治面貌青年中,党团员青年对于上海未来城市文化创新、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持“乐观”态度的青年分别占78.4%、74.6%,高于普通群众青年的70.0%;而表示“不乐观”的青年中,党团员青年分别占4.7%、6.5%,低于普通群众青年的6.6%。数据显示,总体上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体制内青年以及党团员青年对于上海未来的文化创新、文化建设与发展更趋乐观、更有信心。

表5:不同职业身份青年对上海未来文化创新、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看法(%)

三、总结与建议

通过调查,我们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时代背景下,当代青年的文化创新认知与意识总体上是积极主动、理性客观的。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具有较为强烈的文化创新自觉和自信,对于青年文化创新的动力、途径等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信心。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不同阶层、不同类别的青年群体之间在文化创新认知与意识上存在着一些差异。例如,不同收入水平青年、外来青年与本地青年等,对于“青年文化创新的动力来自于青年不断增长的多样性精神文化需求”的认识不同;“90后”青年与“70后”、“80后”青年相比,赞同“传统文化对于文化创新必不可少”的相对较少;受教育程度高的青年与受教育程度低的青年相比,更加赞同外来文化对于文化创新所具有的积极作用;体制内青年与体制外青年相比,对“文化强国”战略下的文化创新、文化建设更有信心。此外,在青年的文化创新实践中还面临着文化市场开放不足、缺乏文化创新氛围等问题。这些情况说明,我们在正确引导青年的文化创新认知与意识,保障青年的合法文化权利,满足与服务青年不断增长的多样性精神文化需求,激发与培养青年的文化创造意识与能力等方面仍有许多需要努力的地方。对此,笔者有如下建议:

一要引导青年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文化创新认知与意识,在青年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我们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为了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不断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基础和智力支持。所以,在激发青年文化创新精神、提升青年文化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满足青年的需求,尊重青年的创新,另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南,帮助青年确立文化创新的志向和社会责任感,引导青年遵循文化创新的内在规律,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善于传承汲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勇于吸收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以更为开放的头脑、更为长远的眼光、更为新颖、时尚、多元的形式,大胆地进行文化创新,创新青年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以此不断推动青年文化创新与发展,为广大青年创造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食粮,为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二要在充分保障青年文化权利的基础上,以青年为主体,从青年的文化需求出发,为青年文化创新营造自由、宽松、开放、包容的环境氛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青年的文化创新是在其基本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后更高层次文化需求的产物,因此,要激发青年的创新精神和创造热情,必须首先满足青年求知求学、娱乐休闲等方面的基本文化需求,这是鼓励、激发青年文化创新的前提条件。为此,国家要加强青年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确保青年文化资源在青年中的均衡分配,并要适当向弱势青年群体倾斜,以使广大青年的基本文化权利得到满足和保障。在此基础上,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青少年创新人格的培养,注意根据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文化程度、不同阶层界别、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各青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探索、努力形成有助于各青年群体进行文化创新的自由、宽松、开放、包容的环境与氛围。在社会的公共文化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和增强青年元素,为各种青年文化社团、各类青年文化活动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搭建更多展示文化创新成果的平台。

三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产业,以进一步增强青年文化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努力提高青年文化创新的素质与能力,促进创造型青年文化人才的成长。新兴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是青年发挥想象、施展创造才能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我国网络游戏、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大批优秀青年文化创意、创新人才从这些新兴文化产业中快速成长。为了进一步增强青年文化创新的能动性,提升青年的文化创新能力,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创新型青年文化人才,确保新兴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鼓励和扶持更多的青年投身新兴文化产业建设。为此,要加大文化创业市场的开放力度,创造更为宽松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在准入门槛、费用减免、场地使用、信贷融资、项目孵化、产品推广等方面制定、出台针对性强的青年文化创新扶持政策,并要积极加强对青年文化创新成果的法律保护,为青年从事文化创新、参与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产业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

[1] 李长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1-10-27.

[2] 吴恺.让年轻人在“玩”中迸发创新的火花[N].青年报,2012-01-13.

猜你喜欢
文化强国外来文化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少先队活动(2021年5期)2021-07-22 09:00:02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经营者(2016年20期)2017-03-01 21:32:28
浅谈外来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亚太教育(2016年36期)2017-01-17 18:16:59
文化强国建设下《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规划》的意义
武术研究(2016年10期)2016-12-15 19:24:44
“文化强国”战略下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路径
人民论坛(2016年32期)2016-12-14 19:37:54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20:15:12
唐代女性妆饰中使用的外来材料
浅析日本动漫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