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2013-09-14 09:25郭丽君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年8期
关键词:硝苯地平骨骼肌缬沙坦

郭丽君

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应用缬沙坦后对血压、血脂、血糖及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了解缬沙坦对糖代谢的改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96例。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严重肝肾功能障碍,严重心脏疾患等。其中男94例,女102例,随机分为缬沙坦组和硝苯地平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保持原有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控制血糖,保持饮食及活动量不变。缬沙坦组给予缬沙坦胶囊(商品名:穗悦,北京赛科药业有限责任公司)80mg/d;硝苯地平组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商品名:尼福达,青岛黄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40mg/d,共观察4个月。监测每例患者治疗前后血压的改变;实验开始及结束时分别采血进行血脂、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同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1]。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及血脂比较(见表1) 两组治疗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均无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及血脂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及血脂比较(±s)

组别 n SBP mmHg DBP mmHg总胆固醇mmol/L低密度脂蛋白mmol/L高密度脂蛋白mmol/L三酰甘油mmol/L缬沙坦组 治疗前 98 158.3±13.5 96.3±9.7 4.92±1.61 2.82±0.97 0.96±0.24 1.92±0.82治疗后 98 136.2±12.91) 83.7±10.21) 4.83±1.82 2.86±0.73 1.02±0.36 1.74±0.64硝苯地平组 治疗前 98 154.8±16.1 98.1±10.6 5.12±1.72 2.91±0.62 1.11±0.43 1.81±0.53治疗后 98 132.6±11.71) 85.1±8.71) 5.07±1.94 2.88±0.83 1.04±0.51 1.75±0.82与同组治疗前相比,1)P<0.05

2.2 两组FBG、FINS、HbA1c及ISI比较(见表2) 两组治疗后血糖、HbA1c水平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缬沙坦组FINS水平降低、ISI增加;硝苯地平组FINS水平、ISI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表2 两组FBG、FINS、HbA1c及ISI比较(±s)

表2 两组FBG、FINS、HbA1c及ISI比较(±s)

组别 n 糖化血红蛋白(%) 空腹血糖(mmol/L) 空腹胰岛素(mIU/L)ISI缬沙坦组 治疗前98 7.8±0.9 7.2±1.8 22.6±4.2 -5.12±0.76治疗后 98 7.7±1.0 7.0±1.2 18.3±5.31) -4.80±0.451)硝苯地平组 治疗前 98 7.7±1.0 7.1±0.9 21.0±5.1 -4.91±0.86治疗后 98 7.6±0.9 6.8±1.5 19.7±6.0 -4.82±0.34与同组治疗前相比,1)P<0.05

3 讨 论

原发性高血压常合并有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异常、高脂血症、肥胖等疾病,而IR是导致高血压的直接原因[2]。因此,高血压的治疗不仅要降低血压,更重要的是改善胰岛素抵抗。

IR是指胰岛素敏感组织和细胞如肝脏、骨骼肌、脂肪细胞等对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和利用效能降低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而IR产生的机制可能是:交感神经兴奋后,外周血管收缩,使骨骼肌内的毛细血管床关闭,血供减少,进入骨骼肌组织的葡萄糖和胰岛素减少,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减少,导致血糖升高,迫使胰岛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从而引起IR。

血管紧张素Ⅱ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对糖代谢产生不良影响,包括胰岛素信号通路受损,增加氧化应激以及减少组织血流,激发交感神经活性等[3]。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s)可能减少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4],改善胰岛素抵抗[5],在降压同时对IR产生影响[6]:影响血管紧张素Ⅱ的产生或受体激活而改善糖代谢及胰岛素抵抗;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 受 体 C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C,PPARγ),从而调控糖、脂肪合成代谢及胰岛素敏感性相关基因。由于PPARγ的活化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胰岛素介导的骨骼肌摄取葡萄糖,使皮下脂肪细胞FFA转化为三酰甘油,降低血浆FFA水平,从而降低血压,改善脂质代谢,改善IR[7,8];基于原发性高血压病及IR与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和免疫炎症反应有密切关系。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RAS)系统还可能通过降低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水平,升高NO水平,显著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从而改善IR[9];增强骨骼肌的葡萄糖运转。长期服用ARB对骨骼肌葡萄糖运转的作用与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表达增强相关[10]。

本研究选择钙拮抗剂硝苯地平作为对照,观察缬沙坦在降压的同时对IR的影响。结果显示,缬沙坦组较硝苯地平组显著降低空腹胰岛素水平,显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提示缬沙坦在降压[11]治疗的同时,具有改善IR,辅助治疗糖尿病的优势[12]。

本研究验证了缬沙坦除降低血压外,还具有独特的调控糖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适用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

[1]李光伟,陈家伦,宋怀东.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评估[M]//胡仁明.内分泌代谢病临床新技术.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423.

[2]Sasaki T,Noda Y,Yasuoka Y,et al.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telmisartan and olmesartan on home blood pressure,glucose,and lipid profiles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chronic heart failure,and metabolic syndrome[J].Hypertens Res,2008,31(5):921.

[3]Ginsberg HN.Insulin resistanc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Clin Invest,2002,106(5):453.

[4]Prasad A,Quyyumi AA.Renin-angiotensin system and 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 in the metabolic syndrorne[J].Circulation,2004,110:1507-1512.

[5]孙宁玲.重视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期的糖代谢异常[J].实用老年医学,2009,23(4):84.

[6]胡燕,徐传新.缬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有效性与安全性的 Meta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2):128.

[7]李宁荫,余静.替米沙坦治疗代谢综合征的荟萃分析[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4):353-360.

[8]戴铭法.替米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9,21(7):356-357.

[9]姜晓冬,孙秀兰.缬沙坦改善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内皮功能和炎症因子水平[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20(6):553-556.

[10]Henriksen EJ,Jacob S,Kinnick TR,et al.ACE inhibition and glucose transport in insulin resistant muscle:Roles of bradykinin and nitric oxide[J].Am J Physiol,1999,277(1Pt 2):332.

[11]Usuf S,Sleight P,Pogue J,et al.Effects of an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ramipril,on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highrisk patients.The heart outcome prevention evaluation study investigators[J].N Engl J Med,2000,342(3):145-153.

[12]Top C,Cingobay BY,Terekeci H,et al.The effects of valsartan on insulin sensitivity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hypertension[J].J Int Med Res,2002,30(1):15-20.

猜你喜欢
硝苯地平骨骼肌缬沙坦
鸢尾素(Irisin):运动诱导骨骼肌自噬的新靶点
从缬沙坦结晶母液中回收缬沙坦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片在老年顽固性高血压病人中的临床应用
妊高症患者治疗中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的应用研究
巨噬细胞在骨骼肌损伤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硝苯地平控释片对高血压冠心病的应用效果研究
硝苯地平联合硫酸镁治疗妊高征的临床效果
运动与骨骼肌的重构研究
缬沙坦和雷公藤多苷联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的效果
低氧运动对SD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与LPO水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