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鹏,皮华英
(湖南警察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8)
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积极应用。诸如军人、警察、保安等人群常处于高危环境之中,本应是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点,但由于职业和文化等多因素的制约,他们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正面临着不少困境,亟需心理危机干预课程的专业化引领。
心理危机干预虽然早在20世纪初就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兴起,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传入我国。特别是2002年大连空难、2003年“非典”等突发事件的影响,才加速推动了国内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发展[1]。由于军人、警察、保安等常是帮助人们走出危险的职业人群,虽常处危险之中,但他们一直是铮铮铁骨、高大英雄形象,很难得到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点关注。以警察为例,直到2005年,公安部在借鉴高校、企业等其他行业心理危机干预经验的基础上才把心理危机干预逐步引入到警察队伍建设,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安民警身心健康工作的意见》,心理危机干预成为各种警察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警察心理危机干预课程建设得到了相对快速的发展[2]。
由于起步晚,加之历史上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目前军人、警察、保安等高危职业人群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专业力量极度缺乏,基本上靠借助外力来运转。如目前警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虽然作为一项“警心工程”正在强力推进,但公安机关内部心理危机干预专业人员非常少,基本上靠聘请社会专家组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组,或正在向边借助外界力量边培养自己业务骨干过渡,并且内部骨干大多是兼职,这样客观上就导致了兼职为主的工作队伍结构[3],工作精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难以全身心投入到课程建设和完善上来,严重影响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国内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目前主要还是以借鉴国外理论为主,缺乏本土化的深入研究[3]。心理危机干预课程如何更加贴近高危人群实际、增强干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都是摆在心理危机干预课程面前的艰巨任务。以警察为例,由于公安机关非常缺乏专业的工作力量,通常通过聘请其他行业专家来到公安机关开展专题培训,引领内部工作人员的专业成长。培训以主题培训为主,以讲授、演示为主要方式,强调操作流程,凸显学而能用,用而有效,解决了公安机关许多燃眉之急的心理危机干预问题。但此种专题培训往往是“短、平、快”的菜单式培训,主要讲解知识要点、大致框架,缺乏课程的系统性、全面性甚至科学性,忽视了参训对象的心理素养和工作经验差异,往往会严重影响课程培训的效果,甚至产生课程实施中的目标偏离和变异。
一般情况下,个体可能以下列3种形式中的任何一种对危机作出反应[4]。第一种在理想的情况下,当事人能够自己有效地应付危机,并从中获得经验,发展壮大自我。第二种情况,当事人虽能够度过危机,但只是将有害的后果排除在自己的认知范围之外,在以后的生活中,危机的不良后果还会不时地变现出来。第三种情况,当事人在危机开始时心理就崩溃了,如果不提供立即的、强有力的帮助,他们就不可能再向前走一步。
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相比,积极心理学认为任何事情同时存在着正面与反面,但把挫折看得更加微小,认为生命中美好的一面需要得到心理学界更加的重视。据此,可以认为,心理危机也是危险与机遇并存。
就警察心理危机来说,一方面,心理危机是危险的,它可能导致个体严重的病态,包括杀人和自杀;另一方面,心理危机也是一种机会,因为它带来的痛苦会迫使当事人警察寻求帮助,如果当事人能利用这一机会,则恰当的危机干预不仅能够战胜危机、避免自伤自残、恢复心理健康,而且能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增进心理健康,帮助个体成长和自我实现。并且,每一个危机都包含有导致建设性改变的过程,不仅对求助者来说是这样,对危机干预工作者来说也是一样,与求助者的每一次接触也都会导致帮助者的改变。
我们要选择那些适合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人员组建教师和专业队伍。积极心理学认为就心理危机干预而言,不仅要让求助者走出危机,而且还希望促进求助者更好地成长,过得更幸福。危机干预工作与一般治疗干预不同的一点是,时间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在危机干预中,反应的时间相当有限[5]。危机干预工作者必须对危机中不断出现、不断变化的问题作出迅速的反应和处理。因此,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心理危机干预课程的教师或工作人员,我们必须对心理危机课程的实施者和受训者进行专业选择,坚持“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坚持“工作者和参与者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行动者”,激励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心理危机干预课程的开发与完善。事实上,将全部的技能教给一个人是一回事,而教会根据求助者的实际需要使用这些技能则又是另外一回事;在具体困境中如何发挥创造性,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危机干预工作人员在生活中如何面对挑战,实行发散性思维,灵活应对。
我们要选择人的积极发展作为课程的最核心内容,突出“预防胜于干预、建设优于恢复”的课程目标与功能。依据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每个人身上都有无限的潜能可以挖掘、发挥,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人类必须发挥自己的长处,这些长处包括积极思维、兴趣能力、价值和性格优势。塞缪尔·理查森曾经说过:“如果人类的心灵一直忙于把每件不如意的事情往悲观的方向想,则不需要敌人的出现,自己就先溃败了。”[5]我们生活中很多积极的心理元素是我们能够幸福生活的基础,抓住这些元素,生活就会更加健康、能有效预防心理危机、恢复心理平衡甚至变得更有生命活力!
心理危机干预课程实施方法上要格外重视人的体验与感悟。积极心理学把生命看做快乐的时光而非眼泪流成的河谷;快乐是人类生命中非常美丽的一部分,在积极状态下,人们更灵活也更具创造性;但是有一小部分人却如此缺乏体验快乐的能力,与其他常人相比,不能体验快乐的人由于无法获得任何回报而失去了参与许多活动的机会[5]。波兰尼提出的“缄默知识”也早就告诉人们体验和感悟在学习、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快乐的体验更能激发人的潜能和提高学习的效率。正如柏拉图所说:“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给年轻人从正确的事情中寻找乐趣。”那些快乐的人通常比不快乐的人更优秀,他们在学校和工作中都更成功,与他人的关系更融洽,寿命也更长。因此,创设合适情境引导学习者的积极体验是增强心理危机干预课程效率的最重要手段与路径之一。
此外,我们要积极构建课程实施的支持系统。积极心理学非常强调积极的人际关系和教育等因素在我们追求幸福中的作用,国外的危机干预实践也告诉我们高危人群心理危机干预不是心理学者的单打独斗,是一个团队的工作,没有任何人可以满足所有求助者的需要,要重视医院、社会工作者、关怀部门以及一些民间组织等不同危机干预工作主体的密切配合,甚至求助者本人也要一起参与进来。
首先,丰富的生活经验是高危职业人群心理危机干预课程主体应该具备的选择条件之一。“一个危机干预工作者能否处理一个危机事件取决于他是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一个完整的人应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5]这些经验是情感成熟的重要资源,结合适当的训练,使危机干预工作者不仅在危机境遇下,而且在他们日常的生活中能够保持稳定和完整。虽然,生活经验也可能对危机干预工作者产生消极的影响,但总体来讲,成功地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的危机干预工作者会变得更加成熟、乐观、坚韧、坚强,因而有助于他们配置自己的心理资源以帮助求助者。我们所想象的理想危机干预工作者应该具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在生活经历中学习、成长,并将这些成长经验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这样的人会不断地将生活经历的所有方面整合到治疗性干预和日常生活中。
其次,坚韧、知足、勇气、乐观、现实、客观、冷静、自信和对人类战胜危机的信心等都是世界级心理危机干预大师所必须具备的特征[5]。高危职业人群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工作者人员必须经常面对那些完全失去了控制的求助者。在这个时候危机干预工作者能够提供的最有意义的帮助就是保持冷静、镇定和将情况保持在自己的控制之下,创造一个稳定的、理性氛围能够为求助者提供一种有利于恢复平衡的模式。对于大多数的危机干预工作者来说,常常会有困惑、挫折、愤怒、害怕、无能、愚蠢、空虚以及其他与担负危机干预任务不相称的问题,客观上迫切需要通过我们的心理危机干预课程,努力使他们向上述这些积极特征靠近,既帮助求助者克服了危机,又使自己在帮助的同时也产生积极的变化。
再次,危机干预领域的特征之一就是在不熟悉的地区工作,因此需要充沛的精力、良好的组织和定向能力,以及作出系统反应的能力。要日复一日地解决复杂的问题并能够保持良好的感觉,不仅需要工作的热情,而且需要保证旺盛的精力。所有这些均从客观上要求大力改变目前警察等高危职业人群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人员兼职化状况,整合相关人员力量,尽力做到专门化、专业化。
(1)突出对乐观的培养 要把“享乐能力”作为高危职业人群心理危机干预课程的重要内容。所谓“享乐能力”即指体验快乐的能力。客观来讲,事情的发生往往是中性的,但有些人总以一种外部不稳定的原因解释坏事件而成为一名乐观者;有些人总习惯于从内部稳定的整体原因解释坏事件而成为一名悲观者。乐观与坚持、积极心境、良好士气、有效解决问题、摆脱创伤甚至健康长寿相联系;相反,悲观则与被动、抑郁、失败、社会困扰和病态相伴[6]。研究也发现:当人们面对困难时会进入自我调节,特质乐观与令人向往的结果适度相关。从普遍乐观或具体乐观的维度入手培养积极的思维,训练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和民警等高危职业人群,可以培养习得性希望,避免习得性无助。
(2)突出对性格优势与美德的培养 积极心理学一直关注于如何促进人们身上性格优势与美德的培养。根据VIA性格优势与美德分类,具体包括:智慧与知识优势、勇气优势、人道优势、正义优势、节制优势、超越优势等[4]。因此既要培养人的好奇心、创造力、洞察力、开放性等认知优势品质;也要培养人的真诚、友善、勇敢、恒心和热忱等社会智力;还要培养宽容、谦虚、审慎、自我调适、团队合作、公平正义、信仰感恩等心理优势,让一个人与庞大的自然宇宙相联系,使生活变得更为丰富多彩与有意义。所以,课程要突出激励民警等高危职业人群发展性格优势,努力做一个有美德的人。
(3)突出对价值观和兴趣的培养 价值观是个体对所持有的信念和组织成员共享的并渴望实现的目标,它引领着我们生活的方向或我们应该生活的方向;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个人的进步可以通过让已有的特长和优势变得更加优秀来达到。喜欢它就会发展它、享受它、奔向它,正如哲学家约翰逊·罗尔斯所说的亚里士多德原理:在其他都相同的情况下,人类喜欢练习那些他所意识到了的能力……这种享受能够让人们更加喜欢这种能力,或者提高这种能力的复杂程度[7]。因此,我们可以设计相应的课程内容,发展民警等高危职业人群恰当的个人价值观,培养他们持续的兴趣,增强他们预防心理危机、战胜心理危机的能力和水平。
首先,积极创设情境,让课程成为警察等高危职业人群的快乐体验场。研究表明,消极情绪常窄化我们可能选择的范围,匆忙应对危险;积极情绪能缓解紧张,扩大注意范围,增强我们的行为和认知能力,对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独自一个人时情绪好的人,与他人在一起时情绪同样会很好,也更容易喜欢自己的工作[4]。当然,当我们反复经历同一种产生快乐的刺激时,会产生快乐适应现象,我们体验到的快乐便会急剧减少。但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现场督导、团队配合及实战演练等多种形式训练民警等高危职业人群明白“朝向目标努力的过程比达到目标更能带给我们快乐”。
其次,引导追求,让课程成为民警等高危职业人群的幸福体验场。研究表明收入与幸福在整体上的联系是比较弱的,但是在收入的低端两者的关系是非常高的,说明人只有在满足了一些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幸福。但是一旦基本需要得到了满足,收入就不再那么重要了,研究发现,有长远追求目标的人或有信仰的人比那些单纯追求快乐的人对自己的生活更加满意。如:目前民警物质待遇虽不高但应该可以说有基本保障,我们在课程实施中可以通过人际间的交流或比较,引导民警有所追求,增强体验幸福的能力和水平。事实上我们总是在比较中作出总体幸福感的判断。有些人的整体满意度可以从他认为最满意的领域入手,如一个人的孩子学习很出色,那么他感觉很幸福;有些人的整体满意度可以从他最不满意的领域进行判断,如他的孩子身体很糟糕,那么他感觉整个生活就很糟糕。
要培养民警等高危职业人群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哈洛著名的猴子实验研究表明,即使是在动物之间,社会联系的形成也远不是生理需求满足那么简单,而是发展社会功能的需要。因此,积极心理学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带来生命中一切美好的东西,他人在我们快乐及如何享受快乐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感情上有优势的人要比才智上有优势的人更让人满意,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全面健康和预防危机的基础。当然,公平理论认为,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总会计算成本和收益,公平的关系才是持久的,而不公平的关系最终会破裂。
争取好家庭、好社会、好工作场所及好学校的支持,充分发挥这些社会支持的赋能作用与力量,能增强课程实效。心理危机干预不是任何组织、治疗途径或学科能够单独完成的,在任何地方,家庭、政府、医疗机构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联络、联合、系统化、共同努力,都会使危机干预工作更加有效。当然,也并非任何所有的社会支持都会起作用,只有当社会支持发生于一个很自然的、具有合乎道德目标的共同愿景、所有人都很好地融合成一个整体的社会关系网中的时候,它才是保护性的[8]。
[1]王 璐.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1,(9):20-23.
[2]皮华英.积极心理学视角的警察心理危机干预初探[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1):10-13.
[3]程瑞芸.论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机制[J].山西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15-18.
[4]皮华英.警察心理健康及其维护[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5][美]吉利兰(Burl E.Gilliland),[美]詹姆斯(Richard K.James).危机干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6][美]Tal Ben.shahar.幸福的方法(第二版)[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
[7][美]Tammi D.Kolski,Michael Avriette,Arthur E.Jongsma,Jr.危机干预与创伤治疗方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8]陈 丽.关于构建地震灾后心理救助综合体系的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9,(4):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