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安——佛教民族化的重要奠基人①——纪念道安大师诞辰1 700周年

2013-08-15 00:54杨曾文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佛典译经佛经

杨曾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 100732)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灿烂的文化,一代又一代地滋润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拼搏创新的生命活力。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包容吸收了中国境内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也吸收了来自外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回顾历史,在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和主体的传统文化之中,儒、释、道三家通过相互比较、吸收和融通,曾不断地充实和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内涵,推动民族文化与时俱进,向前发展。

中华民族拥有“重视历史,尊敬先贤”的优良传统,世世代代尊崇和怀念所有为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发展做出贡献的先知先觉的贤圣人物。今天我们集会纪念东晋高僧道安诞辰1 700周年,重温这位大师从河北到襄阳再到长安的非凡经历和事迹,缅怀他一生为推进佛教实现民族化所做出卓越贡献。

一、佛教民族化的历程和道安

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在公元前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经过适应中国环境、国情,与传统文化和习俗相结合的民族化历程,逐渐演变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

这一漫长的历程,大体经历了四大阶段:一、从两汉至西晋(公元前后至4世纪初)——佛教传入和初传;二、东晋和十六国时期(4世纪初至5世纪初)——佛教向社会各阶层迅速传播和普及;三、南北朝(5世纪初至6世纪末)——佛教研究盛行,学派林立;四、隋唐时期(6世纪末至10世纪初)——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相继成立,标志佛教民族化历程基本完成。此后的佛教是作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进入持续传播和发展的时期。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在社会群众运动大潮的推动下,每一个时代都会涌现能够体现社会发展方向、积极推动社会前进的杰出代表人物,既有政治家、学者,也包括宗教界在内的其他领域的代表人物。在佛教传播和发展的各个时期,也涌现对当时佛教拥有较大影响力的高僧、僧团领袖或学者。道安是东晋和十六国时期杰出的僧团领袖和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为这一时期的佛教打上深刻的印记。

二、道安简历

道安(312—385),俗姓卫,常山(在今河北正定南)人,自幼父母双亡,由外兄抚养,受教儒家经典,十二岁出家,学习佛典,在受具足戒后,游学后赵,到邺都中寺礼受到后赵尊崇的“大和尚”佛图澄为师,精研小乘佛教和大乘般苦经典,成为他高足弟子。在佛图澄死后,后赵在战乱中灭亡。道安不得已到各地避乱,先后游历在今山西和河北一带的濩泽、飞龙山、太行恒山等地。他在所到之处研究佛典,讲经传法,接待四方前来投奔他的学者,立寺建塔,弟子“中分河北”,影响日增。在前燕统治河北之时,他回邺都,成为拥有徒众数百人的僧团领袖。此后又发生战乱,他率众避难,在东晋兴宁三年(365年)避地新野,告诉弟子:“今遭凶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又教化之体,宜令广布。”(《高僧传》卷五《道安传》)吩咐弟子到到各地传法,自己带领其余弟子到了襄阳。

道安在襄阳前后十五年,在这里从事弘法、研究和培养弟子,并且与东晋的佛教界高僧和在朝廷任职的士大夫保持密切联系。著名儒者习凿齿写信给谢安,称赞道安是“远胜非常之士”,拥有弟子达四百人,每天“斋讲不倦,无变化伎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高僧传·道安传》),认为道安既有僧团领袖的人格魅力和威信,门下众僧能够互尊敬,遵守规范。

东晋孝武帝太元三年(378年),前秦派兵攻打襄阳,道安二度将弟子分散各地。在襄阳被攻陷后,他被俘送长安,受到前秦王苻坚的尊崇,奉为最高军政顾问。道安被安置于长安五重寺,门下弟子达数千人,成为前秦的佛教领袖。他依据佛经,规定僧众以释为姓,又设立译场,组织从印度或西域来的学僧翻译佛经,奉劝苻坚不要以武力仓促地进攻东晋。道安于前秦建元二十一年(385年)去世,年八十四岁。

三、道安在推进佛教民族化中的重要贡献

道安在一生中到底做出怎样的贡献,推进了佛教民族化的进程呢?综合他一生的事迹,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1.讲经和研究佛学

道安作为一个杰出的学僧,无论在后赵灭亡前后社会连续动荡和充满战乱的河北,还是在东晋治下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的襄阳,以及晚年生活在前秦京城长安的时候,他总是持续不断地从事读佛典,研究佛学,撰写阐释佛教义理的著作。他所经常阅读和研究的佛典是属于佛教传入初期翻译出来的佛典,有东汉安世高译的《阴持入经》、《安般守意经》、《大十二门经》、《小十二门经》、《人本欲生经》、《阿毘昙九十八结经》;支谶译《道行般苦经》、《成具光明经》;三国吴支谦译《了本生死经》;西晋无罗叉译《放光般若经》;竺法护译《光赞般若经》、《密迹金刚力士经》、《持心梵天经》等。

这些经典属于早期译经,语句艰涩难懂,译出后研究的人极少,如竺法护所译《光赞般若经》等经在中原很少流行,庐山慧远的弟子慧常等人到印度求法,经过凉州发现派人送到襄阳。道安才得以看到,如获至宝,加以研究。据南朝梁僧祐《出三藏纪集》记载,道安的佛教著述有近五十种。这些著作,特别是经序,成为后代了解和研究这些佛典的重要参考文献。

2.建立中国最早的国家译场,组织翻译佛经

道安在长安,被前秦王苻坚尊奉为佛教领袖和最高军政顾问,拥有调集前秦统辖范围内一切寺院僧众和资源的条件。他在苻坚的支持下,设立国家译场,设置译经程序,组织来自印度和西域的学僧在汉僧协助下翻译佛经,译出佛典达14部183卷,其中以小乘经典居多。

小乘佛经,是指诸部《阿含经》及从中译出的小经,内容主要记述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后在印度各地弘法的事迹和说教。以往只有单品经的翻译,至于广本《阿含经》,如《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尚未翻译。道安请来自兜佉勒沙门昙摩难提口诵梵本《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然后译出。现经虽不存,但现存当时也在长安的僧伽提婆所译《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当是在此基础上重译的。道安提出僧众应以“释”为姓的根据,就出在《增一阿含经》。

小乘论书,是指诠释《阿含经》的论书,称为“阿毗达磨”或“阿毗昙”,传入中国的小乘论书皆为盛行于印度和西域的上座部系统说一切有部的论书。道安组织中外学僧比较系统地翻译了这方面的论书,如《阿毗昙毗婆沙》、《阿毗昙八犍度论》(皆属《发智论》的异译)、说一切有部四大论师之一婆须蜜(世友)的《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及《三法度论》等。

这些小乘论书的翻译,扩大了世人对佛教的全面了解,对后世关心和研究阿毗达磨论书起到奠基作用。

至于对大乘般若类经典,则是道安特别重视和关心的方面。他在襄阳和长安,每年至少讲两次西晋无罗叉所译《放光般若经》。他对经中“诸法性皆空”的“空”以“本无”加以解释,创立东晋般若学派“六家七宗”中的“本无宗”。他在长安组织人对以往所译属于大品《般若经》的《放光般若经》、《光赞般若经》作了补译,此即天竺沙门昙摩蜱据车师前部所进献的大品《般若经》梵本所译的《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五卷。在这个过程中,他作出译经有“五失本,三不易”的总结性的结论,很有价值。

鉴于以往中国没有完备的戒律,道安还请来华的昙摩侍译出说一切有部传承的戒律《十诵比丘戒本》、《比丘尼大戒》,请罽宾学僧耶舍诵出《鼻奈耶律》。这有利于促使中国佛教僧团遵循佛教戒规建设和发展,完备僧尼的行为规范。

3.首创经录,奠定中国佛教目录学的基礎

随着佛教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佛典翻译不断增加,在社会上流传的手抄本日益繁多。有的佛经有许多不同题目的译本(“异译”),也有佛经已不知译者(“失译”)和译出年代,并且出现不少疑伪经典。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各种手写佛典进行甄别整理,编出目录(“经录”),以利于佛教正常传播。在中国,道安最早创编了佛教经录《综理众经目录》(又称《安公录》、《安录》)。此录虽已佚失,然而因其主要内容被南朝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二至卷五吸收,由此可窥见其原貌。

道安所编撰的经录有如下内容:

列出佛经题目及不同名称,说明译者和时代。按译者年代为序,从东汉安世高到西晋末法炬、法立共著录17人的译经目录,除僧祐所加“安录无”或“先安录阙”的部分之外,共有244部457卷。

考察佛经的主从,何为大部,何为所出,并注明佛典体裁,是原本还是节选本或述意(“义指”)本。

列出古异经、失译经、疑伪经及杂经志录等。

道安的这部目录对后世影响很大,唐代道宣(596—667年)说:“众经有据,自此而明,在后群录,资而增广。”(《大唐内典录》卷十)可以认为,中国佛教独具特色的目录学的基础正是由道安奠定的。

4.聚徒讲学,所培养弟子成为佛教界承前启后的骨干

道安在辗转各地过程中,追随他并拜在他门下的僧人达四五百人之多,其中著名弟子的有几种情况:有的原是他的同学,如法和、竺法汰;有的是他的朋友,如道安在避难过程中结识并且彼此切磋学问的竺法济、支昙讲、竺僧辅、竺道护等人;还有他的入门弟子,如慧远、昙翼、昙徽、法遇、道立等人;也有是在他主持下参与译经,实际奉他为师的学僧,如僧略、僧睿、僧导、慧睿以及竺佛念、僧伽提婆等人。

道安为了使僧团运营有序,做到内外关系和谐,除要求门下徒众严格遵守戒规外,还参照戒条制定了“僧尼规范”,要求众僧在参加法事活动、日常生活与修行中严格遵守。这为寺院适应中国社会和伦理规范的环境运营,做出了创新尝试。

道安在南下襄阳,西入长安时,曾两度分张徒众,有的入蜀,有的弘教东南,有的隐栖庐山,或立寺荆州,成为分布于大江南北各地传法的骨干,为将佛教迅速普及社会做出很大贡献。其中慧远、竺法汰,成为江南有最有影响的高僧。慧远为抵制篡夺东晋政权的桓玄“沙汰”(整肃清理)僧尼和命沙门礼敬王者,所写答桓玄书和《沙门不敬王者论》,提出了协调佛法与王权、王法的关系论,一直影响到后世。

这里特别还应特别指出的是,在东晋十六国后期在后秦从事译经的鸠摩罗什,是在道安之后为推进佛教向前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译经僧。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是中国乃至北传佛教最常用的经典。在他主持的后秦译场,有的学僧原来就是道安的弟子,如僧略、僧睿、慧睿、僧导等,皆成为他译经的得力助手。

总之,道安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的著名佛教学僧和领袖,一生从事佛教研究、著述、培养弟子、制定“僧尼规范”,组织翻译佛经、创立第一部经录,为佛教向南北方社会广泛传播和普及,推进佛教民族化进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们今天纪念道安诞辰1 700周年,就是要通过考察他的事迹,缅怀道安和其他无数民族先贤为中国历史和文化做出的光辉业绩,以增强对祖国和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进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向心力,遵循党和中央政府的战略部署,同心同德地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并且为新时期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佛典译经佛经
协通论视佛经一例
译经用字与译经词语新释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佛典疑难俗字补考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西夏佛经所见官职名人名述考
佛教史视阈下康僧会译经之儒学化及其意义
早期大乘佛典書面流傳舉證:“梵志”與“樓至”
梵漢對勘在漢譯佛典語法研究中的價值
佛典譬喻经语篇衔接方式的文体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