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名师刘叔远①

2013-12-01 02:21刘怀俊熊传铭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襄阳

刘怀俊,熊传铭

(1.武汉大学 数学系,湖北 武汉 430072;2.武汉大学 物理系,湖北 武汉 430072)

刘叔远(1897—1982),名应光,清光绪廿三年丁酉八月廿三(1897年9月13日)生于湖北省襄阳城内一个世代书香门第。

叔远父亲刘祚宝,字楚善,号鉴三,为清末贡生,曾执教鹿门中学,后任襄阳道立女子师范讲习所所长,当过襄阳县教育会会长。叔远先生自幼受到良好家庭教育,勤勉好学,青少年时期就读于鹿门中学。鹿门中学前身为鹿门书院,建于乾隆四年,1902年改名襄阳府中学堂,1913—1928年称鹿门中学。该校教师多为当时襄阳地区学界有识之士,教学质量颇高,在襄阳和鄂北一带有极好声誉。叔远先生在校期间,学习认真,名列前茅,特别对数学、物理学科兴趣尤浓,以优异成绩毕业。

1919年夏,刘叔远考取了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数学物理部。当时“国立高师”在全国共有六所,分设在北京、沈阳、南京、广州、成都与武昌,北京另设女子高师一所。武昌高师是1913年在方言学堂(1902—1912年)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最早前身则是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创立的自强学堂。当时武昌高师的校长张渲,1885年生于河北东光。“癸卯科”(1903年)举人,后留学日本。曾任直隶学务公所的省视学,教育部主事、视学。张渲1914—1919年担任武昌高师校长期间,锐意进取,办学有方。他执掌校政五年,率先改革部系设置以提高毕业生择业“适应度”,并在各部增设教务主任以加强部系工作。又在各部增加新课程以适应时代发展,使学校的专业教学形成独特风格。张渲校长十分注重校风、学风建设。刘叔远入学时正当张校长完成校政改革、创设优良育才环境的时期。武昌高师教学设施与师资力量雄厚,设有六个本科部:国文部、英语部、历史地理部、数学物理部、物理化学部与博物部。在数学物理部执教的专家有:曾沛霖,数学物理教员,曾兼任教导主任;黄任初,数学教员兼数学物理部教务主任;黄际遇,数学物理教育家等。尤其是黄际遇,当刘叔远在校学习期间,一直担任数学理化部主任,他的教学作风严谨,富有创新精神,主张学校教育要“使学生养成研究及创造精神”。他根据一些新生在实验课中“手足茫然,莫知所措”以及“不爱惜物力”等实际情况,在讲授理化实验技能的同时,特地讲解“公德、卫生、任事种种之责任心”。该部教师还带领学生测定武昌的纬度、磁力、海拔等数据,温度、湿度之变化等实习操作。这些实践过程体现了武昌高师的办学特色,通过教师言传身教使学生在学业、技能与品德诸方面都受到良好的训练。刘叔远即在这种学习环境里经受熏陶、锻炼成长。

刘叔远入学幸遇名师气象学家竺可桢教授(1890—1974年,浙江省上虞人)。1918年竺可桢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接受张渲校长礼聘来到武昌高师担任教授。竺博士到校后,便在全校开设了《地理学》与《气象学》,这两门课程当时在全国高等学校首开先河。竺可桢编撰的《地理学》与《气象学》教学讲义也成为我国现代地理、现代气象学之首例教材。天文气象学是数学物理部的必修课,竺教授在讲课中“旁征博引、左右逢源”的教学艺术令刘叔远深深折服;对竺教授的天文、气象和历法知识之博大精深,极为敬佩。刘叔远还参加了课外学术团体“理学会”(后为“数理学会”),该会特聘竺可桢为“特殊会员”,刘应光在科普活动中有幸得到竺可桢亲临指导。学会每月举行“学术演讲会”,师生定期对科学论题进行“切磋”,师生会员轮流演讲。“学术演讲会”是学生会员抒发心得的好场所,亦是研究学术的极好形式与机制。刘叔远以竺可桢博士为榜样,学习他博学多闻与专业钻研精神,这对他以后的教学实践与治学研究起到了无形的巨大影响和促进作用。

刘叔远在这“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术环境中,刻苦努力,勤勉学习;他不但勤于读,并且善于记,每有心得,便见诸笔端。刘叔远在校期间深得黄际遇先生赏识,指导他在学习中发挥创造精神,勇于发表独立见解。在黄际遇先生言传身教和竺可桢博士具体指导与影响下,刘叔远开始撰写科学普及文章发表于校刊杂志,成为高师同学中“科技创新”的活跃分子之一。

由于“五四”运动影响,激发刘叔远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爱国思想。他对北洋政府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听任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强行“分赃”割我国土、侵我主权的现状,义愤填膺。自己动手查阅、搜集资料,精心绘制装订出一本《国耻地图册》,对鸦片战争以来清廷屈于帝国主义压力,订立不平等条约,奴颜婢膝对外开放通商口岸,容忍治外法权,桩桩件件以图标示,并在图下附以文字说明,作为纪念图册,永志不忘。其绘制之精,犹如版刻;其为学之挚,十分难得。

“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各种科学文化报刊杂志相继创刊,如雨后春笋,武昌高师所创办的刊物计有十四种之多!如《博物杂志》、《文史杂志》、《武昌高师数理学会杂志》、《新空气》以及《国立武昌高师周报》等。刘叔远在学习化学课时,结合课程进度,参阅大量图书资料,撰写了《化学元素之历史与其命名之由来》,刊布在《国立武昌高师数理学会杂志》上。随后又悉心撰写一本独出心裁的长篇著述《中国算数书籍考》,拟以连载方式陆续刊登在《武昌高师数理杂志》半月刊上。只是在他临近毕业那年,由学校组织东游日本,途中不慎将《中国算数书籍考》手稿丢失,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甚是可惜。

1923年夏,刘叔远从武昌高师毕业回到襄阳,任湖北省襄阳第二师范学校物理教员,并一度担任该校教导主任。他利用工作余暇,结合物理教学,对现代物理学做进一步研究,写出《相对论讲义》,石印装订成册。该书分上、下篇,内容包括“特殊相对论”(即狭义相对论)原理与“普通相对论”(即广义相对论)基础知识等。书中通俗介绍当代伟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对当代物理学划时代的伟大贡献,书后附有当年天文学界所观测到的“水星凌日”,金星昼见以及火星接近地球等难得一见的奇特景观。虽然该书的发行量不大,却在地方上产生较大影响,受到襄阳学界广泛好评。

1928年刘叔远步入三年军旅生涯,他后来回忆:“民国十七年复从军役,磨盾生涯,三易寒暑。”后回到武昌,适逢民国廿年(1931年)湖北全省特大洪水,汉口江汉路门板搭浮桥,万千百姓流离失所。叔远先生心系民生感慨万分:“云土梦薮,胥成泽国,目击心伤,抑郁无聊”。面对目不忍睹的惨状,带着忧郁情绪“重理旧业”,发现“正整数的平方、立方都能表示为若干个连续奇数之和”。如此类推“任何正整数的任何次方是否能表示为某些连续奇数之和?”刘叔远秉性爱独立思考、钻研辨证,他一头扎进“数学王国”,展开“想象的翅膀”,夜以继日地对该“课题”进行精心研究、推演证明,大有“不达目的决不罢手”之势。果然,经他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地连续奋战,最后终于得到了他所想要的结果:

“凡整数之任何次方皆为连续奇数级数之和,其奇数级数之排列,又均各依一定之规则。”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叔远先生得此发现,并亲手完成,其内心感受,唯“欣喜若狂”聊可形容。次年秋,叔远返回襄阳担任湖北省立第十二小学校校长。他将其悉心研究结果进行系统整理,写成书稿,交付汉口最大一家印书馆印制出版。1933年《方之基础》出版,由汉口江汉印书馆发行,扉页有著者的胶印肖像(见本文篇首照片),下书“著者刘叔远君之近影”。该书有平、精装两种,后者尤其清晰爽目。

该书共分八章,分述整数的二次、三次、……N次方幂的分析及各次方幂所析成奇数的排列规则,以及“定理之扩充”等内容。纲目清晰,层次分明,由浅入深,论证详尽,最后留有余味,发人深思。书的篇幅不大,却浅显易懂,读来引人入胜,对爱好科学的知识青年,不失为一本进入数学王国的“入门”书。刘叔远先生对其著述极为珍视,于欣喜之余,亦谦虚求是。他在“弁言”中写道:“应光窃喜此数日夜之力,未虚费也。惟数理一科,浩博精微,兹所发见,祗太仓一粟耳。”①刘叔远,《方之基础》,江汉印书馆,1933。

1938年秋,日本侵略军入侵襄阳,襄阳中学按省政府决定西迁并入“湖北省立联合中学”郧阳分校(简称郧阳联中),刘叔远先生随校到郧阳联中任教四年,后调到房县“湖北省立第八师范”担任校长两年,以后又到郧县“省立第八高级中学”任教。当时刘叔远先生与陆云龙②陆云龙(1895—1961),湖北襄阳人,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毕业,教育家。、阎平章③阎平章(1898—1968),湖北枣阳人,武昌商科大学1926年毕业生,数学教育家。、王寿刚④王寿刚(1901—1986),湖北襄阳人,北京大学农学系1921年毕业,生物学家,教育家。[1]等先生同为襄阳名师,享誉鄂西北教育界。

抗战胜利后,刘叔远先生携家眷返回襄阳,于1946年创办私立湖北省鄂北中学,并任校长;聘请李吉甫为教导主任,钟德⑤钟 德(1919—2011),湖北襄阳人,武汉市第15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为训育主任。鄂北中学是一所完全中学,设初中、高中两部,校址在襄阳城长门(阊门)内一座庵堂院内。不少知名人士应聘到校任教,其中有:国文教员宋良由(中共地下党员),所讲国文,由文章写作背景到课文通俗解释,娓娓道来,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备受欢迎;当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兵临襄阳城下包围、活捉康泽前夕,宋先生讲《垓下之围》,竟把项羽比作蒋介石,把刘邦比作毛泽东,令学生醍醐灌顶。数学教员李沛霖,讲课效果很好,他声音洪亮,精神饱满,数学课上“抑扬顿挫”地讲解,概念清楚,有节奏展开论述,推理明白,使学生深受教益,为同学们数理学科打下坚实基础。英语教师刘元甫,襄阳地区英语名师,曾侨居美国八年,流利而地道的美国口语,语音十分标准,悦耳动听,令人称赞;刘先生同时讲授高、初中英语课程,注重发音,要求严格,课堂讲解简明扼要,释义准确,领读课文一遍又一遍不厌其详,使同学们感受到“原滋原味”的美国英语。还有国文教员余秋阳,他是刘叔远女婿、中共地下党员,后任教导主任。鄂北中学的许多有志青年学生后来参加了新四军,学校为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人才,校长刘叔远先生功不可没。1948年襄阳解放,1949年鄂北中学并入了湖北省襄阳联合中学。

1949年秋,襄阳联合中学(现襄阳五中)成立,包括高中部、初中部、师范部三个部分,刘叔远应聘担任数学与物理教员,此后他一直在襄阳从事中学教学工作,讲授过代数、几何、三角、物理等多门课。他知识面广,教学内容熟练,课堂讲授简要而高效,比较适合中上水平学生接受能力,部分同学听他的课有较吃力者,由同学自习互助方式加以弥补。当时襄阳中学还集中了鄂北地区众多优秀教师如:郑嘉玉先生(解析几何)、曹云程先生(化学,后调武汉师范学院)、孙朴珊先生(字守贞,俄语,与瞿秋白同学,曾任襄阳五高教导主任)、王卓宾先生(语文,讲课纵横捭阖,学生雅称王博士,遂自号礴石)、夏征远先生、袁树华先生(语文,后调卫校任教导主任)、罗大同先生(语文,后调武汉师范学院)、傅今吾先生(历史,后调武汉师范学院)、王宜之先生(地理)、邓槜先先生(邓稼先胞弟,政治,校团委书记)、李存照先生(体育,曾是五高教员)、梅先芬先生(音乐美术,曾任五高教员)和李启悟先生(音乐,后任教襄阳三中)等。襄阳中学1952届全国高校统考时,全班54位毕业生竟考取了53名(其中包括保送到湖北省革命大学的七名同学),录取率超过98%,由此可见鄂北名校襄阳中学老师们教学水平之一斑。

1954年秋,湖北省立襄阳高中(襄阳四中前身)创立,这是襄阳的又一所“省重点”中学。为充实加强学校师资力量,刘叔远先生受命调入该校任教。叔远先生对教学工作数十年如一日,平时练就一手在黑板上徒手画圆的功夫;他在教授几何与三角课程时随手作圆,几乎完美无缺,堪与圆规作图媲美,引得全体同学齐声赞叹与敬佩;其徒手画圆技巧堪称襄中一绝,在襄阳教育界有口皆碑。

20世纪60年代以后,刘叔远先生从教学工作岗位退下来,仍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作为一位闲不住的学者,他把注意力集中于写作,着手搜集大量资料,撰写了《辛亥革命时期襄阳专区人物志》(1963年),文中记载和介绍了46位襄阳籍人士当年参加武昌起义时期的革命故事与历史事迹,使这场推翻数千年封建王朝的伟大革命史诗再现于读者面前,事迹感人、描写生动,全文约两万余字,甚是珍贵难得。同年又撰写了有关襄阳教育史方面的文章:《科举停后襄阳学校教育发展概况》,记叙了襄阳地区自1902年襄阳府学堂由鹿门书院改名重建以来,直到1948年襄阳解放为止,这一时期的襄阳学校教育各个时期发展基本状况,资料翔实、内涵丰富,全文约二万余字,已经成为襄阳地方志之经典文献。后来,刘叔远先生又着手撰著了《杜甫与襄阳》(1964—1965年)一书,此书独辟蹊径,查阅史料、研究细致,考证了杜甫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重点阐述杜甫在襄阳的活动经历以及他与诗人孟浩然的交往,展现一些鲜为人知的“名人轶事”。

刘叔远先生晚年的学术方向由数理转向文史,并以他在武昌高师做学生时所辑《中国算数书籍考》的治学功底,对名胜古迹众多的襄阳古城,触发“思古之幽情”,特别对“古隆中”与“米公祠”有着特殊情结。他撰写了《隆中艺文录》,按年代顺序编排记载了历代各朝有关隆中、诸葛孔明以及三国古迹的碑刻、铭文、名人题咏,成为襄阳地区深具文史价值的文献。他又从各种书籍、法帖和碑刻中,悉心搜集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珍贵诗文达19篇之多,辑成专著《米襄阳诗文辑佚》,为襄阳的史籍文库更增珠玑。

叔远先生学兼文理,著作等身,晚年更对故乡襄阳怀有特殊依恋情结。有感于襄阳风景之优美,名胜古迹之众多,抑止不住内心的激情,陆续写出诗歌百余首,辑成诗集《襄阳好》。诗集歌颂青山碧水古城襄阳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名胜古迹,解放后襄阳的建设、发展,城市面貌变化等,铭记故乡一段历史轨迹。先生孜孜不倦、学而不厌的治学精神,更显“弥足珍贵”,耄耋之年,仍笔耕不止,他辑录、撰写的《状元谱》搜集了我国自隋朝以来各朝代科考之状元名录,及其生平事迹,更为我国科考教育之珍贵史料宝库增添珠粒。

1978年,为了编纂《全国善本书总目》,耄耋之年的刘叔远先生应襄阳地区图书馆特邀,协同并带领六位老先生一起帮助将馆藏善本书籍进行清理登记,他们对古文史书典籍逐册逐卷进行清查、清理,重行登记,同时注明数量、版本,工作细致,井然有序。经过刘叔远等六位老先生的认真细致工作,襄阳图书馆藏善本凡二百五十套,计三千三百七十七册,在半年之内尽数清理完满结束。

刘叔远先生个人藏书十分丰富,早在青年时代做中学教师、小学校长时所得薪俸,除全家简朴衣食必需外,所剩余资多用在他所酷爱的古书史籍与文物古董的购置上。包括名人字画、各朝钱币、古代陶瓷、铜器铸件等。数十年来所收藏的古书典籍和历代文物,涉及朝代之久远、器物之精奇,均令人叹为观止。解放初期,他曾多次向国家捐献珍贵文物。主要有:古典文献《积石斋钟鼎器疑戍》四本;古文经典《十三经注疏》,明代汲古阁版,计388卷,103册;明版典籍《圣门志》6卷,四册;《粤雅堂丛书》等。捐献文物有:古铜器铎、铜编钟多件套,古玉器蝉、桃形玉盏、六朝千峰翠瓶、六朝古瓷三彩盘、定窑水仙古瓷盆等文物,共计25件。尤其可贵的是捐献的珍稀文物有:真武铜像一尊(明铸)、地藏铜像一尊(明铸)、定窑瓷香炉、水纹古瓷瓶、海马葡萄镜、双龙镜、刘君车铜磬等计28件。

1971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之风盛行,叔远先生的学生刘柄①刘 炳(1933—),湖北襄阳人,襄阳市文物局专业工作者,曾对“世界第八奇迹”——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葬出土的编钟编磬的初期保护与发掘有着十分关键的贡献。担心老师收藏的文物遭受破坏,上门向叔远老师介绍当时社会动荡的情况。刘叔远先生考虑到所收藏文物的重要价值,无偿地向文物管理部门捐赠出了自己所收藏的各种“宝贝”。在这批文物中有一件重量级国宝——曾孟弥谏盆,该盆口径18.6厘米,腹径18.8厘米,高12.5厘米,底径11.7厘米,重2.02公斤,为春秋中期铜器,因盆底部和盖内刻有“曾孟弥谏盆”等12字而得名。该盆的发现,确认了曾国的存在,并且和曾侯乙墓出土的器物有联系,填补了考古学中关于曾国的文字记载空白,而尤显其弥足珍贵。1994年5月,曾孟弥谏盆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为襄阳市博物馆的重要馆藏。

叔远先生退休后,仍然关心学校教学工作,经常参加教研室会议,指导帮助青年教师排难解疑、提高教学质量。他退休时还把自己一生钟爱的全套《二十四史》捐赠给襄樊四中(现襄阳四中)图书馆。

刘叔远先生一生热爱数理科学,以物理与数学教学工作为天职,孜孜不倦,不断进取,为故乡的文化建设和教育事业奉献毕生精力,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他秉性正直、品德高尚、为人师表。解放后,他看到新中国建设事业欣欣向荣,怀着极大热情,一心要为国家教育事业贡献自己一分力量。党与政府信任他、关心他,1950年春,刘叔远先生被选为襄阳市(第二届)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后又担任襄阳市政协第三、四届常务委员。

1980年,刘叔远先生因病需要家人特别照顾,无奈离开了故乡襄阳,到四川成都长子刘克强处居住,颐养天年。行前将其珍藏的文物精品——道光年间书法条幅八帧,清朝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写给其曾祖刘树屏先生原信手迹八封,王万芳手书的请柬等,一并捐献给襄阳专区文物管理局。[2]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曾被毛泽东高度赞扬的革命先驱萧楚女烈士1920年9月在襄阳二师执教时的履历表,也是先生保存并捐献的。这是目前发现唯一的萧楚女在襄阳从事革命活动的实物证据,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无比珍贵的革命文物史料。功在当代、造福世人。[3]

1982年,叔远先生弥留之际,嘱其子女,家中所收藏古文史籍,多为国家经典,千金难买,万不可落入市井私人之手,务必悉数捐献国家。先生逝世后,子女谨遵遗愿,把他终生相随、至爱至珍的书籍共六百余册、一千五百八十八卷,其中包括《乐府集》六册,共十卷;《唐文粹》十六册,共十卷;《十年见闻录》廿三册。悉数捐献给襄樊(现襄阳)市文物管理部门。

2012年10月在襄阳五中110周年校庆之际,86岁的刘克强先生携从加拿大回国的女儿刘昌华女士,回到襄阳故土,再次把他们整理出的刘叔远先生留下的一批珍贵文物文献捐献给襄阳五中和襄阳市档案馆(局)[4,5]。11月襄阳市档案馆(局)姚景灿副馆(局)长带领相关人员应约赴成都刘克强先生寓所,又一次接收了相当数量刘氏家族所收藏的文物文献。

据刘叔远捐献的文献记载,刘氏家族世代书香门第,若从其高祖刘贻遂算起,叔远先生为第六代孙。从清朝嘉庆年间刘远谟这一代开始,就在襄阳从事教育工作;到刘克强的女儿刘昌龄,已经是第六代人亲人承继祖业,从事教育工作。一部家族史里,也折射出襄阳乃至我国100多年的教育兴衰史。[5]

刘贻遂(1762—1832),字畅和,畅和十年寒窗,学达举人,貤赠儒林郎,从六品。明清时期知县均为正七品,刘畅和先生已具有“县级以上的功名”。葬襄阳樊城北干净河(清河)畔。

刘翼程(1792—1845),字凌云、号鹏万,畅和长子。太学生,诰赠儒林郎,从六品,仕途乃承其父。育三子:长子远谟、次子远训、三子远详。

对于这类老人要细心观察,特别是有排泄欲求或排泄有痛苦时,往往老人在行为有所表现。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规律。

刘远谟(1812—1888),字树屏、考名建侯、号敬臣,叔远曾祖父。曾任黄安(今湖北红安)“教谕”、随州“学正”,安陆府“教授”,教诲生员。刘树屏先生为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谕”、“教授”。

刘大中(1834—1884),字允执、号时甫,远谟之子、叔远先生祖父,诰赠文林郎,是正七品文官。

刘祚宝(1857—1938),字楚善、号鉴三,叔远先生父亲。清末贡生,曾执教鹿门中学,后任襄阳道立女子师范讲习所所长,开创襄阳女性教育先河;参与创办了襄阳府中学堂(襄阳五中前身),当过襄阳教育会会长。其墓前树有《女教先锋》碑刻,是为襄阳刘氏第三代教育家。祚宝先生生前与同乡名儒单懋谦①单懋谦(1802—1879),湖北襄阳人,道光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拜文渊阁大学士,人称单宰相,后回襄阳鹿门书院讲学,精诗词,工书法,著有《岘山房遗稿》。结忘年之交。鉴三先生历经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民国时期,见证了满清政府的衰亡,中国教育的涅槃,始终心系黎民大众。民国廿四年(1935年),襄阳地区突发汉江特大洪水,刘鉴三先生痛感民众苦难,曾赋七言长篇叙事诗《记乙亥六月水灾记事诗》,《襄樊著述志》有载①刘翼鹏,《襄樊著述志》,襄樊市新华书店,1987。。祚宝先生育有四子(女儿应秀未入家谱),长子应明、字伯雍(十九岁早殇),次子应祥、字仲云(二十二惜逝),三子应光、字叔远,四子应耀、字季友。叔远、季友、应秀兄妹三人皆从事教育事业,。

刘应耀(1902—1984),字季友,叔远先生四弟,襄阳湖北省第二师范学校毕业,历任省二师附小教员、四川万县辅诚学院代课教师、重庆北碚相辉学院教师。善诗文,1980年有《忆江南·襄阳好》九阕,载《襄樊著述志》。

刘应秀(1914—1984),叔远先生小妹,1935年毕业于武昌女子师范学校,曾在襄阳十二小学代课,1936年进入武昌艺专(现湖北美术学院)学习国画,后因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进逼武汉,于1938年随叔远先生到恩施。在恩施认识了后来成为其夫君的青年才俊郭新棨。

郭新棨(1906—1976),字小耕,应秀丈夫,湖北宜昌人,北京大学数学系1931届毕业,1946年至1947年底曾在襄阳第五高中任教务主任;后到武汉工作,先后担任湖北师范学院、湖北医学院教授,1950年后曾担任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基础课部主任兼数学教研室主任、教授。

刘克勤(1920—1997),叔远先生长女,襄阳湖北省立五中、郧阳联中毕业,1939年考取湖北师范学院(恩施),1943年毕业后在房县、谷城、随县等地从事教育工作;1948年随夫君余秋阳到鄂豫边区,在桐柏军区仍做教育工作。1949年秋在襄阳联合中学(现襄阳五中)任教,1952年后到武昌与从部队转业的余秋阳团聚,任武昌粮道街中学语文教师、武汉市十四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离休干部,香港回归那年(1997年)病逝,享年77岁。

余秋阳(1920—2009),天津人,叔远先生长婿、刘克勤丈夫,1935年在天津中学参加“一二九”运动,次年加入“地下学联”、“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危急、上海沦陷、南京失守,秋阳随“流亡学生”南下来到鄂豫皖边区红安“抗大”(校长李先念)七里坪训练班学习,不久又到由陶铸主持的汤池训练班学习,与武汉大学参军的刘西尧同学,结为终生好友。这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到襄阳地区做地下工作,曾两次被捕入狱,狱中得到刘克勤(时为高中生)关照,彼此相识,秋阳出狱后认识了刘克勤父亲、郧阳联中名师刘叔远先生,从此叔远先生开始与中共地下党“亲近”②余秋阳,冯锡宽,《造福桑梓的刘叔远先生》,襄樊文史资料,第九辑,1990。。1947年受聘担任鄂北中学教导主任,解放后任武汉十四中语文高级教师,离休干部,诗人,撰写诗词、楹联两千余首,出版有诗集《秋阳集》。

刘克强(1927—),叔远先生长子,抗日战争期间就读郧阳联中,1946年毕业。1948年考取重庆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1951年毕业分配至东北人民政府化工设计处工作,1953年末到北京化工部化工研究设计院工作。以后“研究”与“设计”分开,调到四川泸州西南化工设计院,长期从事化工科研、设计及开发研究工作,在氯碱、纯碱、低压合成甲醇、天然气化工及煤化工等领域取得诸多成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先后获国家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泸州市市级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是中国化工学会会员。现居成都,育有昌龄、昌华、昌松二女一子。

单鸾声(1928—1999),刘克强妻子,襄阳名士、清道光进士、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6](人称单宰相)玄孙女儿,毕业于湖北省立襄阳师范学校。曾在襄阳师范附属小学、重庆市溉澜溪小学、重庆市工农干部学校(后改为重庆市党校文化部)教书,后在化工系统从事设计、科研技术管理和职工教育等工作。几十年尽心尽职、善意待人,敬夫育子,温良贤慧、舐犊情深。苍天不负好人,可谓:桃李千百株,蔚然出栋梁;丈夫成大业,子女皆良才。1999年单鸾声女士在成都仙逝、安息天堂。

刘克群(1942—),应耀先生之子,1960年考取武汉大学生物系,曾在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

贺渝龙(1943—),出生于湖北沙市,刘克群妻,武汉大学物理系毕业,曾任教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系。

郭松涛(1942—2006),刘应秀和郭小耕之女,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武汉市长虹中学高级教师。

郭广迪(1950—),刘应秀和郭小耕之子,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现为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刘昌龄(1956—2010),刘克强和单鸾声之长女,出生于北京,中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家族第六代教师。四川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任教于四川泸天化中学(现合并于纳溪中学)。一生从事教育,在化学教学、班主任工作中取得一定成就。发表论文多篇,其中《天然气化工》、《班主任工作之我见》分别获市(区)一等奖;《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与化学基础教育有机结合的探索》课题在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部分学术论文亦作为校本教材应用于教学中。所指导的多名学生在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中获得省、市级优秀名次;所带领的多届班级获得四川省先进班集体称号。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亦被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几十年来尽心尽职工作,真心善意待人;忠诚于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尽心尽责、勤勉奉献,桃李遍天下。由于教学工作操劳过度于2007年患肺癌,2010年去世于成都。

我们永远怀念刘叔远先生及其先辈、后人的贡献,谨对以他们为代表的教育工作者和襄阳历史上可敬可佩的前辈贤德、先师长者致以崇高神圣敬礼!他们的敬业奉献精神永远值得人们继承和发扬!祝愿襄阳文教事业蓬勃发展,早日建成“四个襄阳”,建成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1]刘怀俊.襄阳教育名宿王寿刚[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2(9):28-34.

[2]李吉兴.刘叔远捐献一批珍贵清代书法文物[N].襄樊报,1981-01-01(3).

[3]纪念刘叔远先生[EB/OL].(2011-04-05)[2012-11 -20].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52fef40100rj8l.html.

[4]程宏伟,李 瑾,王 涛.刘叔远后人向市档案馆捐赠档案资料[N].襄阳晚报,2012-10-13(5).

[5]李德荣,徐大宝.刘氏家庭六代人见证襄阳百年教育史[N].襄阳日报,2012-11-14(7).

[6]李 奕.单懋谦事迹考释[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2(6):20-24.

猜你喜欢
襄阳
《峡口风光》
襄阳市2019—2020年消毒餐具卫生状况分析
襄阳销售打响春耕攻坚战
襄阳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展评活动圆满结束
神秘的包裹
《腊八危家饷粥有感》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谱写时代新篇——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媒体在公益慈善事业中的责任——对“襄阳帮帮团”的思考
坚持改革创新 强化履职尽责——襄阳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