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艳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义乌 322000)
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 持续发展离不开与中职教育的有效贯通和衔接。教育部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当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存在脱节或重复现象,迫切需要明确定位,促进两者协调发展。 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也在全省高职高专书记校(院) 长读书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职、高职应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要求,从专业方向凝炼上找到各自的重点。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要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贯通立交桥, 打通技能型人才深造发展的渠道,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保障。 ”从高职教育视角出发,如何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等多方面与中职衔接, 是高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下面将以高职文秘专业为例进行探讨。
在现有招生政策下,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招生生源主要包括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三校(中职、中专、技校)生。 这几年浙江省高职院校的职高生源比例约占43%,单考单招录取率约76%,且有进一步扩大之势。这两类生源学生差异较大,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专业基础不一样。普通高中生源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 对专业知识掌握基本为零。而中职生源的学生学习过专业知识(专业调剂的除外),专业基础和技能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 第二,学生整体能力和素质不一样。由于两类学生学习起点不一样,普高生源的学生虽然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学习能力和主动性较强,后劲足,而中职学生学习理解能力和自主性较弱,实践操作能力相对较强。
而目前高职院校大都忽视生源因素, 同专业所有学生实行相同的培养方案, 这将导致两类学生都无法实现中高职的无缝对接, 不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和专业发展。 比如课程设置上,一些专业课中职已经学过,中职学生认为重复教学的内容而普高学生却需要很多时间消化。因此,高职教育很有必要针对两类生源学生在课程设置、 实践技能操作、 理论知识掌握等方面改革,因人而异,扬长避短,充分考虑生源背景,探索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中高职无缝、有效衔接。
依据顶层设计理念(即从系统、全局的视角,对项目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进行统筹考虑,注重规划设计与实际需求的紧密结合, 强调对设计对象的准确定位),高职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着以下一些弊端:
第一,缺乏科学的目标定位,上层定位不准确。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缺乏准确定位,忽视与中职培养的本质区别。中职教育“轻基础、中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使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教育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达不到高层次技能培训的基本要求”[1]。 中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中起基础性作用,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而高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中起引领作用, 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培养更加注重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2]。 因此,在现有高职教育中,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缺乏有效的培养途径,下层设计不到位。 由于定位不准,在具体实施操作过程中,其培养途径也就缺乏针对性, 如何有计划实施并通过过程监管来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都缺少相应的科学设计,高职在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内容等方面雷同中职,培养的高职人才与中职没有多少差别。 导致最后的结果是社会对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满意, 学生对学校也不满意, 认为自己在高职的三年学习并没有实现在中职基础上的素质和技能提升。
第三,人才培养系统缺乏整体性。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高职人才,是这个系统的终极目标,所有子系统都应围绕这个核心目标, 并将每一个环节的技术标准与工作任务执行到位,才能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但在实际中,高职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的设置、实践教学的安排等方面缺乏与前一个培养阶段的有效沟通,使得这个至下而上的培养过程中间出现裂缝,不能实现有效对接, 中高职直接的人才培养未能形成一个有效整体。
为了培养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学校必须从顶层开始,明确高职与中职的培养目标差异,设计合理科学的培养途径。传统观念认为, 中高等两个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衔接应该围绕专业设置、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手段、教学管理、教师队伍等要素开展诸类活动[3]。 下面就以高职文秘专业为例进行探讨。
科学准确的定位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专业负责人必须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规模层次,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整体结构。从文秘专业来看,社会需求较大,就业分布广泛。 以笔者所在地义乌为例,义乌以小商品市场而闻名于世,其经济发展呈现明显外向型特征,外向度达到90%以上,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 万多名境外客商常驻义乌,2011年入境境外客商突破44.4 万人次,截止2011 年底,有3080 家境外企业在义乌设立代表处,同时,市场的兴起带动了当地会展经济的发展, 每年举办各种展会上百个,“义博会”、“文博会”、“旅博会” 等大型展会的境外客商超过1.7 万人。 作为高职院校,必须培养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文秘专业必须结合外向型经济特征,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大量涉外企业和涉外活动, 它们需要具备一定外语能力的涉外秘书;针对会展行业的兴起发展,需要懂会展知识的文秘;会展必然带动当地会务的增加,而目前义乌没有会议速记专项服务,因此,速录文秘也是市场的需求;同时,根据调研,80%同学就业在中小民营企业,这类企业要求秘书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公关能力。 因此, 我们可以将专业细分成涉外文秘、会展文秘、公关文秘、速录文秘等不同方向,优化人才结构,强化专业技能,扩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当然,每个地方可以根据地方经济需要的专门人才, 进行定向培养,并根据人才市场需要的调研,不断调整更新培养方向。
根据两类生源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基础, 设计培养方案时可以求同存异。所谓“求同”,指的是方案中必须包括职业必备的各种技能训练和知识,所谓“存异”,指的是在具体课程、实践等安排上可以因人而异。 首先,根据生源, 将两类学生按照专业方向分班, 如涉外文秘、公关文秘。 由于普通高中生源学生英语基础较好,学习能力也较强,因此可以选择涉外方向。而中职学生性格上较为活跃开朗,人际交往方面相对来说比较强,因此可以选择公关方向。 这种根据学生自我特征设计的专业方向,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扬长避短,增强学生的自信力,同时也是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大一学年设置相同的专业基础课程,如《秘书理论与实务》、《秘书写作》、《普通话》等,要求所有学生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大二学年开设分方向课程, 涉外文秘开设诸如《秘书商务英语》、《实用口语》、《外国文化概论》、《涉外礼仪》 等课程,而公关方向则开设《公关调研与策划》、《企业形象策划》、《公关演讲艺术》、《公共关系学》等课程。大三上学年在强化文秘必须技能如写作、办公自动化等技能外,也要安排相应课时继续强化不能专业方向所需要的技能。
大三学年以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为主。 在设置教学计划时, 可以结合该方向专业课程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便利, 开设有针对性的校内外实训实习项目。如涉外文秘方向学生,短期岗位见习可以安排到校内的国际交流学院办公室进行, 课程实训项目可以充分利用校内条件,一是利用学生社团“外语协会”,二是利用学校的留学生教学(学校有来自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 多名留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充分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三是利用当地知名度较大、外向度较高的各大展会,统筹安排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在机场接待、外商报到处、翻译等志愿岗位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而校外实习则可以根据当地经情况,选择规模较大的国际贸易公司,既能承担办公室文秘工作,又能熟练使用外语。 当然,为了适应外贸公司工作,有必要为学生开设关于贸易方面的选秀课程; 而公关方向学生校内实训可以积极与学院其他学生社团合作, 安排学生参与校内各项活动的策划组织工作, 校外实习则可以安排到广告策划公司、大型企业、酒店等公关部或客户服务部等岗位实习。
教学要因人而异。 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对人才的技能需求, 学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可以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域经济优势进行设置, 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也是为当地社会培养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人才。
通过构建以才培养目标为核心的贯通式课程体系,是中高职衔接的重要方面。 这里的合作包括中高职教师合作和校企合作。 国际上“注重红高职课程衔接,中职高职教师共同研究开发课程,对中职、高职课程进行统一安排”[4]。 高职教师要在熟悉了解中职教材内容、特点的基础上,明确高职教材定位,同时联合企业进行详细的人才需求调研, 了解企业基于不同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对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 然后共同开发出相应的教学课程体系和教材。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虽然“中职课程已经包含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5],考虑到学生基础差,应继续开设专业基础和技能课,只是“高职要修改提高课程标准和技能标准。 同时,由于高职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以“宽基础”为原则,需要开设人文素质课程和提升创新能力的课程。
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培养方案。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应该秉承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根据高职学生因生源不同而带来的诸多差异,开展适合学生个性发展、适应教育规律的分方向教学的培养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等,以保证学生从中职(高中) 到高职的有效衔接和贯通, 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
[1]杨红旻.系统论视角下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7).
[2]杨延.理顺环节实现中高职教育顺利衔接[J].教育与职业,2000(8).
[3]马善良.高职与中职内涵衔接初探[J].北京成人教育,2000(7).
[4]汤光伟.中高职斜街研究[J].职教论坛,2010(22).[5]聂晓.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创新[J].科技信息,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