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群,李根民
(1.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西安 710061;2.陕西省教育厅,陕西西安 710061)
统计表明,“十一五”期间,我国在普通初中小学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就读的义务教育段残疾学生占特教在校生的比例始终保持在60%以上。[1]随班就读作为对残疾儿童实施教育的一种形式,既是我国特殊教育格局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融合教育理念与我国特殊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更是我国普通教育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对此,陕西省各级教育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省教育厅专门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极大的推动了全省特殊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为了全面掌握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情况,进一步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012年10月至11月,我们对陕西省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共收回11份市级自查报告和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基本情况统计表等,并深入6市9县(区)25所中小学校或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和重点调研。通过调查,基本掌握了全省随班就读工作的基本情况及各地推进随班就读工作的主要成绩或经验,发现了存在问题及原因,并据此基本理清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总体来说,陕西省各地对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普遍较为重视,大部分残疾孩子都能根据身体残疾程度,分别在当地的特殊教育学校或普通中小学校及幼儿园随班就读学习。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全省共有40余所公办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不到3000人,但在普通中小学和幼儿园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少年则有约1万人,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平均约为90%左右。这一情况表明,随班就读已经逐渐成为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也反映出残疾儿童在早期语训干预取得效果后,绝大多数都能够顺利进入义务教育阶段普通中小学校学习。
从义务教育发展整体来看,残疾学生进入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并不是教育的主体,所以,很容易被忽略或者弱化。但是,陕西省各级政府都很重视对随班就读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了工作的顺利开展。如各市都分别成立了随班就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本市随班就读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同时把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纳入义务教育整体规划和义务教育督导、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指标体系中,明确了各部门工作职责,促进了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的顺利实施。在此基础上,有的市县还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形成了独特的责任落实机制。如安康市形成的“政府统筹,教育主管,社会参与,共同推进”的特教工作格局和汉中市形成的“县区教体局→学校→班级层层负责”的随班就读工作管理网络等办法,都很有效。总之,陕西各地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保障体系比较健全,是残疾儿童享受公平教育和随班就读工作健康发展的前提保障。
强教必先强师,特殊教育及残疾孩子随班就读工作更是如此。调研发现,重视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学校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和实际要求。如大多数市县每年都多次组织特教工作者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培训和考察学习,然后再开展校本培训,并对随班就读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在晋级、评优等方面给予优先,从而调动了教师从事随班就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市县通过开展特殊教学基本功大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的市县通过强化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帮扶引领随班就读学校的教师提高特教能力和水平。总之,强化教师能力的提高,是随班就读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按照陕西省教育厅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随班就读工作需要,可建立随班就读资源中心(指导中心),也可委托当地特殊教育学校(中心)行使随班就读资源中心(指导中心)的职能,为随班就读工作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保障。”[2]调研表明,各市县对此都很重视,特别是能充分发挥特教学校的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承担各随班就读学校的巡回指导、检查、培训、咨询等任务,以保证本区域内随班就读的效果和质量。如安康市阳光学校创立的残疾孩子和正常孩子同班学习生活的“融合教育模式”,对全省随班就读工作的落实具有很强的示范引领作用;汉中聋人学校开通的网上特教交流平台“特教在线”,随时解答各校随班就读工作中的疑难问题,为全区特殊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靠保障。当然,按照陕西省教育厅的要求,此项工作还仅仅是个开始,要达到全省建成200所标准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资源中心,还有相当的差距。
从总体上看,随着社会进步和人口出生素质的提高,残疾人口呈下降趋势,如“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出生人口缺陷率由2005年的125/万,下降到104.17/万。[3]因此,残疾儿童作为受教育的特殊群体,在随班就读过程中也呈现出分散、量少的特点。为此,各市县在管理上也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重视和加强。如各市级县(区)都能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编班,并在实际教学和生活中采取多种措施,如将特殊儿童与其他学生结成对子,帮助特殊儿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建立成长档案,促进残疾儿童健康成长;采用发展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方法,重视个性化教育等等。其中,渭南市各区县通过制定个别教育计划,采取分层备课、分层施教等方法,强化了对随班就读学生的个别化教育,并对随班就读学生采用发展性和过程性评价,根据残疾学生的情况考核时灵活对待;汉中市形成的备课“四查”制(即一查学习障碍原因、二查障碍程度、三查家庭状况、四查个性特点)和教学过程“五优先”(即回答问题优先、参与小组活动优先、个别辅导优先、培养特长优先、面批作业优先)以及教师备课“五个别”(即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课前个别引导,教学重点的课堂个别指导,教学难点的课后个别辅导;每节课的教案至少设计一个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学环节,至少落实一项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学措施)等教学管理模式,都是很好的经验,对提高随班就读儿童的学习生活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调研表明,虽然陕西省各地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有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实际调研表明,有的市县对残疾学生随班就读还停留在形式上,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工作的有关方针、政策理解还不够透彻,认为残疾学生随班就读,不仅工作难度大,而且安全责任更大,因此都不愿意为此付出太多。甚至有的还认为残疾儿童应该在特殊学校接受教育。因而在部分地区和学校,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还不高。另外,由于担心孩子受歧视和教育质量无法保障,部分残疾学生家长也不愿让孩子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总之,社会各方面对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还没有完全达成共识,给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和压力。
学校和教师为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付出的教育教学成本和工作难度都比普通学生大很多,但多数地方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却仍按普通学生或略高于普通学生对待。同时,承担随班就读指导任务的相关特殊教育学校或资源中心急需投入的设备资金也很难得到落实。因此,经费不足一直是制约学校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主要瓶颈。另外,有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还要靠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维持运转,在包括随班就读工作在内的特殊教育问题上,除了特教专款能及时拨付外,按国家规定应当拨付的改善办学条件的其它经费,都不能完全保障,更没办法单列随班就读专项经费。因此,目前的公用经费拨付办法和标准,不利于学校积极主动接受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同时,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也导致随班就读学校的特教设备等办学条件得不到保证,无法满足随班就读工作的正常开展。
总体上来说,目前我省特教师资队伍不仅数量不足,而且专业性也不强,专业能力普遍较低。大部分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都是非特教专业毕业,即使近年补充的年轻教师也多为普通师范专业毕业,普遍缺乏特教专业素养。在此背景下,普通学校承担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工作的师资队伍更显薄弱,从事随班就读的辅导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普教转行的,业务上仅受过短期培训,普遍缺乏保、教、医、康等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导致很多学校随班就读工作收效甚微。另外,在学校考核评估中,有的随班就读学校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相关激励措施,忽略了教师在对残疾学生教育方面付出的努力,对表现突出的教师未能给予必要的肯定。有的学校对残疾学生的考核评价也简单套用普通学生的考核方法,直接影响了教师工作积极性,随班就读在有的地方变成了“混读”。
按照陕西省教育厅的要求,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随班就读资源中心投入力度,拨付专款,配备相应的教具及器材,并提出资源中心应具有学习、游戏活动、康复训练的功能,满足随班就读特殊儿童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要求各市县建立随班就读资源中心(指导中心),或委托当地特殊教育学校(中心)行使随班就读资源中心(指导中心)的职能,为随班就读工作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保障。[2]但是,调研表明,这一工作进展并不平衡,特别是有的市县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经费、人员、设施设备、空间条件等方面都达不到要求,也很少将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入学指标列入当地义务教育督导或评估验收指标体系,协调卫生、民政、残联等部门建立和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问题,更是难以得到落实,导致各学校对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工作只能自我探索,自定标准,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另外,大部分随班就读学生都来自农村,不仅家庭普遍比较贫困,而且大都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在学校也享受不到必要的特殊教育专用设备和康复训练,都导致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
一是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政策法规,形成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气。坚持以法治教,营造关心支持残疾儿童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国家有关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就读的各项政策法规,使全社会进一步认识特殊教育的重要性。
二是制定有利于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政策和规章制度,对残疾儿童少年进行普查登记,落实县、镇、村各级学校的责任,对家庭困难的残疾儿童均应给予资助,保证其入学。
三是加强督导检查,将包括随班就读工作在内的特殊教育工作纳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和教育督导评估中,或者作为创建“双高双普”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评估的一项硬性指标,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要求、统一检查,真正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四是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由教育、财政、民政、卫生、人事、残联等方面相互配合,建立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特殊教育随班就读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制定并完善全省特教事业发展规划、实施机制、督导机制、评价机制和特殊教育保障机制,统筹全省特殊教育工作。
五是切实加强对家长的法律法规宣传,努力提高家长素质和认识水平。
一是制定完善的财政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政策,单列专项资金,将特殊教育统一纳入全省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并大幅提高随班就读学校的公用经费标准,可按照高于普通学生的生均公用经费办法拨付,在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经过评估验收合格的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少年,按照同样标准对待。
二是鉴于特殊教育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建议较大幅度的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的生均公用经费,并落实和提高随班就读学校教师的特教补贴,确保随班就读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是积极协调残联、民政等相关部门和社会有关团体,争取涉及残疾人教育的优惠政策及项目,开辟其它渠道筹资,解决特教及随班就读资金匮乏困难。
四是对残疾人口较多的贫困地区,进一步加大特殊教育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在项目安排、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倾斜。
五是积极落实残疾人教育优惠政策,实施各类扶残助学项目,资助残疾学生,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助学金纳入义务教育助学体系,对残疾儿童少年实行真正的免费教育,确保残疾儿童能够有学上、上好学。
一是根据各市、县(区)实际,准确核准随班就读特教师资编制数量,并通过教师统一招考渠道,单列特殊学校和随班就读特教师资进人计划,把好入口关。
二是继续加大承担随班就读任务学校的特教指导教师的培训力度,调整特教教师培训的模式,由省级中小学教师培训专业机构承担培训任务,强化对教师的特殊教育理论及技能培训,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特别要重视对普通中小学新聘随班就读指导教师的培训。
三是加大各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及随班就读教研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并从政策、资金、师资等方面给予倾斜,争取在短期内将各市特殊教育资源(指导)中心建成标准化的特教师资培训、资源供应、特教研究和业务巡回指导中心,带动全省特教事业的发展。
四是加快特殊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在相关师范院校增设特殊教育普通本科专业,从源头上解决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
五是落实包括随班就读指导教师在内的特教教师的福利待遇,对承担随班就读工作的学校及教师,在评选先进、评定职称、住房等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一是各市、县(区)要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推进随班就读工作的规划和措施,省、市、县(区)都要根据最新情况,修订和完善随班就读工作的发展规划,明确实现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在普及义务教育工作中的比重和实施步骤。
二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强化领导,并由专人管理,落实措施,加强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市、县(区)都要制定各项考核评估制度,并根据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的残疾程度,制定详尽教育计划,定期组织召开残疾儿童工作研讨会,总结经验,相互交流提高。
三是要加强特殊教育学校与开展随班就读普通学校的沟通工作,充分发挥特殊教育学校在随班就读工作中的指导和骨干引领作用,特殊教育学校要把随班就读工作作为自己的职责真正抓好做实。
四是深入推进民办特殊教育机构、特教班和随班就读工作,加强管理和业务指导,定期对民办特教机构进行教育教学评估和考核,努力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一是进一步健全省、市、县三级特教教研队伍,由省教育厅出台具体办法,在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各市教研室(或教科所)、各县教研室设立专职或兼职特教教研员,加强特教工作研究。
二是成立与省教育学会、省学前教育学会并行的“省特殊教育研究会”,不断扩展研究范围和研究深度。
三是积极推进随班就读教育教学改革,并开展省、市、县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论坛或教学改革成果评审,努力形成我省各类残疾儿童少年在不同年龄段的教学模式。
[1]教 育 部.2010 年 全 国 教 育 事 业 发 展 统 计 公 报 [EB/OL].http://www.jyb.cn/info/jytjk/tjgb/201107/t20110706_441003.htm.
[2]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残疾人随班就读工作管理办法[EB/OL].http://www.snedu.gov.cn/zcfg/gfxwj/201205/01/62.html.
[3]陕西省“十二五”人口发展专项规划[EB/OL].http://www.docin.com/p-506444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