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与启示——赴德国研修札记

2013-08-15 00:54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办学德国大学

文 明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西安 710100)

由教育部主办、李兆基基金会和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会资助、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承办的“2012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于2012年11月20日到12月8日在德国实施,这是教育部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重要开端。此次赴德国研修团由中西部22所高校分管科研的副校长组成,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巡视员葛华同志担任团长。在德研修期间,笔者随团访问了哥廷根大学,在柏林的德国继续教育大学听取了柏林自由大学校务长、德国继续教育大学校长、德国校长协会秘书长等多位知名人士和专家教授的系列报告,考察、走访了柏林自由大学、洪堡大学、柏林理工大学、德国科研基金会协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和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展示厅等,系统学习了德国教育体系的构成特征和发展脉络、德国高等教育的新形势、新挑战与发展趋势、德国大学校长和校务长的管理职责、德国大学的院(系)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专业认证与评估、德国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基本经验,以及德国民间科教基金会对高等教育的资助情况等。

通过本次赴德研修、学习和实地考察、座谈,笔者对德国大学的优美校园、先进设施、舒适环境、准确定位、特色学科、科学传统、历史与人文底蕴、创新精神、开放合作意识,以及德国人的严谨、敬业、务实、执著精神留下了深刻印象。

笔者认为,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与启示有以下五点:

一、德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科技对经济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当今世界经济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特别是高等教育强国。德国堪称是全球最善于以教育、科技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成功样板之一。

在德国,无论是联邦政府,还是州政府,无论是以往还是当代的政治家,都高度重视教育和科技对经济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和科技创新,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德国不仅有完善的教育立法体系来保障各类高等院校的自主办学、有序运行和公平竞争,而且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维持公立大学的日常开销,为大学教授提供优厚的薪资,扶持重大科研课题的攻关,实施“德国大学卓越计划”,支持精英大学建设与发展。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善于充分发掘和利用大学的人才优势,出资建立了多个合作研究中心,对气候变化、能源、交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战略课题提供专项研究经费,资助跨学科、跨界别、跨国界的产学研合作的集群研究。我们在德国所用过的自来水,都达到了可直接饮用的洁净标准。由德国牵头的莱茵河流域水质跨国治理,依靠立法、监控和排污者缴费等有效手段,现已彻底改变五十年前莱茵河的“欧洲下水道”之恶名,成为全世界的跨国河流水质治理的成功典范,对我国大江大河的跨省区治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德国的经验表明,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高度重视教育和科技的战略方针,不仅为德国经济长期保持领先优势提供了各类人才保障,也为德国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可靠基础。

二、德国政府重视以评估认证促进公平竞争和办学质量提高

随着博洛尼亚进程的推进,德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大学之间的招生竞争也随之加剧,各大学都更加重视政府教育部门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的各类认证、评估。德国大学一般每5年都要定期接受一次办学水平的评估,评估是全面检验大学办学实力与水平,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高校有序竞争和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德国大学各专业和新办专业是否达到要求,也需要接受评估,只有通过评估的专业,才具备招生资格。认证、评估的结论由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公开发布,直接关系到大学的社会声望和招生竞争力。因此,各大学都高度重视认证评估工作,由分管副校长负责,专门机构具体督导,各院(系)具体落实,借助迎接认证评估,构建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促进办学能力、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例如,我们参访过的哥廷根大学原本是德国首批九所精英大学之一,但在第二轮评估中因为竞争者的超越而被淘汰出局。这种公平竞争的制度安排有效促进了德国大学的危机意识与持续发展,提高了德国大学群体的活力和创造力。

三、德国高校定位准确、特色鲜明、职能稳定

德国有四百多所大学,主要可分为:综合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艺术学院、神学院等类型。公立大学占95%,私立大学较少。无论什么类型、层次的大学,这些大学学校的职能定位准确、人才培养目标清晰、人文底蕴深厚,彼此各司其责、各显所长、职能互补、共同发展,不存在我国高校常见的盲目追求升格的迹象,各类高校都致力于办好特色专业,靠特色和优势专业赢得家长和社会的认可。我们考察过的哥廷根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洪堡大学等综合型大学,都强调学科水平、注重学术研究,都是名师荟萃、成果云集;而应用技术型大学则都是坚持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多采用“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源源不断为德国产业发展提供各类优秀的技能型职业人才。

四、德国高校重视合作办学,拥有开放、多元的人才培养体系

德国政府积极倡导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紧密结合,通过教育立法、经费投入、设立研究机构、签署框架协议等多种手段,支持大学构建开放、多元的合作人才培养体系,从而形成多方协作、各尽其职、相互支撑、多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德国大学的教授职位都是面向全球范围内公开招聘、择优录用的,体现了高度的开放性。德国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与产业界相结合、高校与研究机构相结合,强调高校为地方服务、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服务。德国的综合大学通常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有科研模块和学分,要求学生在读期间就在教授指导下参与科研活动,积累科研经验,并获得科研学分。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则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推行采用“双元制”培养模式,使大学生能够同时享受“大学——企业”的双重教育资源,得到“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交替学习、提高机会。

五、德国大学善于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填补资金需求缺口

德国公立大学的政府拨款往往只能够满足在编教职工的薪酬,大学的科研创新和建设发展都需要靠争取“第三方资金”来填补经费缺口。因此,德国大学高度重视与科研基金会的联系,与产业界合作,高度重视发挥知名校友在事业成功之后捐助和回馈母校发展,并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加强与基金会、大企业和成功校友的联系。根据大企业的需要确定合作研究课题、获得科研经费,组织优秀人才承担产业界委托的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任务,在为产业界发展做贡献的同时,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从而多渠道解决办学经费短缺的难题。

猜你喜欢
办学德国大学
德国豹2号
“留白”是个大学问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