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昌勋
(福州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教师职业倦怠一般指教师长期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属于非常的职业行为和心理。国外学者研究认为教师职业倦怠典型症状是教师工作满意度低,工作兴趣和热情丧失,情感冷淡和疏离;国内则侧重将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精神疲劳作为典型症状。综合国内外学者研究,笔者认为教师职业倦怠的典型症状是教师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动力,内心深处甚至存在厌烦教书育人,感到心力疲劳的情绪,并伴有人际关系紧张、工作绩效低下等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和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望,以及教师聘任机制的推行等因素,导致农村中学教师任务重、压力大、挫折多,不同程度存在职业倦怠现象。久而久之,这种现象就像蛀虫一样蚕食着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致使教师身心俱损,内在潜能难以充分发挥出来,严重地影响着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还会影响到教师本人及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而对整个人才培养工作产生消极影响。[1]237这已经引起社会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关注。
一般来说,农村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表现为以下三种类型:
农村中学教师由于在教学过程中遭遇学生厌学、调皮、学习成绩不佳等问题困扰,虽然竭尽全力应对,却难取得成效,从而对教育教学工作丧失热情和信心,对工作冷漠、悲观,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身体疲劳、困倦,心理压抑、苦闷,乃至怨恨、忧郁、烦躁、多疑和紧张,这种状态消耗着教师的精力,进而加速了教师职业倦怠,已经精疲力尽,又要坚持工作,加重了疲劳和压抑,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
不少农村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还表现为逃避社会交往,不愿意与学生交流,在课堂上只顾照本宣科讲课,对于课堂上学生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如旷课、迟到、睡觉、玩手机、看其他书籍等都不闻不问,也没有精力去应对,对学生在课外的违纪现象更是视而不见,对学生的求助也无动于衷。甚至个别教师因为个人问题在课堂上或课后对学生随意谩骂、体罚或变相体罚,不像一个正常的人。
当农村中学教师感觉他们的职业付出的精力多而带来的学生赞同、社会认可、工资报酬等回报少之又少,难得有成功体验时,便会失去工作兴趣,认为工作枯燥、乏味、毫无意义,感到前途渺茫,毫无希望,于是维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做一天老师上一天课”的低迷状态,不思进取,厌教厌导,一有机会就想调离岗位。而工作中较低的成就感使教师的工作情绪越来越低落,精神越来越不振,职业倦怠感就会不断加剧。
当前,“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类违背科学精神的所谓“教育理念”,给教师施加了太多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不少学校仍以中学生的升学成绩作为评价乃至聘任教师的主要标准,给教师形成巨大的工作压力,逼得教师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辅导学生应试,长时间处在超负荷运转状态,令教师疲惫不堪。此外,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教育规律缺乏了解,孩子学习过程存在的大事小情动辄向教师兴师问罪。这些,都让教师们每天工作颤颤兢兢、如履薄冰,导致教师精疲力尽,情绪低落。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实施多年,然而在农村地区,“应试教育”的观念在社会、家长与学校中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中学管理仍受升学率的影响,不同程度上给教师施加无形压力。农村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教师与教学的管理未能“以人为本”,关心学生升学率胜过关心师生身心健康,“升学率”紧箍咒仍然箍在教师头上,给教师带来巨大精神负担。此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践、人事制度的改革、教师资格认定的社会化以及学生和家长参与评定教师等举措,都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对工作不满意发展到产生职业倦怠。
当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转型期,职业之间,城乡之间、社会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存在不小差距,社会价值观也呈多元化趋势,给收入不高却怀有超现实期望的农村中学教师带来心理困惑,认为农村中学条件差,发展机会少,自身的价值得不到体现,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但却承载着重要职责,敬业思想开始动摇,产生了消极甚至不满情绪,导致教师职业倦怠。
首先,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会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主要表现为身心疲惫,容易产生疲劳感、无力感、失眠、食欲不振、声音嘶哑、内分泌失调等机体不适等症状,还容易产生悲观、压抑、心灰意冷,情绪低落,缺乏自信心,自我评价低等,导致教师身心疾病和人际关系紧张,严重影响教师的生活质量。有研究显示:职业倦怠教师的家庭冲突比较高。其次,职业倦怠往往会使教师缺乏工作热情和活力,感到沮丧、无助,容易消沉;对学生冷漠,对同事冷淡,对领导忽冷忽热,神经敏感、暴躁易怒、抑郁不安、妒忌心强,对自身不求进取,不研业务,不修师德。总之,影响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职业倦怠的农村中学教师,每天只是机械似地完成上课的任务,工作缺乏热情更谈不上激情,对教学投入少,课前准备不充分,创造性低,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不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学生缺乏爱心、耐心和同情心,视学生为累赘对象。甚至经常嘲讽、挖苦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学生不良问题增多。这不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质量的提高,而且阻碍了学生正常的身心发展。教师消极的情绪和态度还会传染或传递给学生,直接影响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态度,使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都受到影响。
职业倦怠的农村中学教师经常迟到、早退或无故旷工,教学品质低劣,课堂教学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对领导不满,对同事不协作,影响了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也影响了学校的安定与和谐,不仅使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无法提高,间接地影响着农村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成长,进而也使农村社会的安定和谐受到影响。
要消除农村中学教师存在的职业倦怠现象,充分调动农村中学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都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从领导关心、社会关爱、制度调控等方面入手,不断改善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环境与条件,减轻农村中学教师的精神压力和工作负担;坚持以人为本,为农村中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与事业成功提供平台。除此之外,农村中学教师也应积极主动加强自身调适,从以下几方面消除职业倦怠:
当前,农村中学教师工作、生活等环境与条件虽然不如城市,但是应该看到“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的光明面。要看到改革开放至今,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逐步普及,广大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资不断增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也逐步提高,尊师重教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党的十八大又提出到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翻番。这是个光明前景,也是我们长期以来追求实现的理想。徐特立说过,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当我们树立起了为民族的教育事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确立了共同的教育远景目标时,生活和工作就有了坚定的方向,我们的劳动才会苦中有乐。[1]238因此,农村中学教师应该坚定自己的理想,放眼未来。“风物宜长放眼量,牢骚太盛防肠断”。我们应该憧憬理想,把职业倦怠转化为职业追求,将消极等待理想到来化为积极行动去实现理想。
职业倦怠实际上是师德弱化的一种反映,导致在日常工作中“身不正”、“学不精”。因此,农村中学教师应该从加强师德修养入手,调适自身心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职业倦怠属身不正现象,给人的观感是形象不佳。身不正难以为人师表。形象不佳难以为社会、家长、学生所尊重。要人尊重,首先要自尊,要自重。因此,农村中学教师要振奋精神,努力修养师德,增强师表意识,关注师表形象,才能使职业倦怠逐步消失,职业进取之心不断增强。
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读书可以让人摆脱烦恼,忘记忧愁。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到来,读书学习不仅仅意味着获取人类积累的知识与经验,更重要的是获取个体发展和促进心理健康的一种手段。[2]农村中学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学习,丰富认知,提升素质,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安贫乐教,奉献自我。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教师职业倦怠的情绪才会消遁。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的过程就是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性情得到陶冶,素质得到提升,人格得到升华。通过与名人对话,了解自身的差距,从而激发自己向上发展的动力;通过品读美文,多沾书气,多闻书香,成为与书为友的“书虫;通过与思想家、哲学家辩论,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做到物我两忘,愉悦身心,积极向上。通过读书学习,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自觉调适自身心理。总之,通过读书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教育发展规律,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冷静妥善地对待和处理各种问题,保证心理反应的适度。不把工作中的问题带回家,不把家里的矛盾带进课堂,避免精神烦恼,身心倦怠。
工作是人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工作首先是一种谋生的职业,以自己的劳动付出获得必要的生存和养家糊口的待遇,无可厚非。但如果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掉进了钱眼里,把工作价值单纯以赚钱多少来衡量,你将永远寻找不到做教师的快乐,也就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农村中学教师只有端正对工作价值的认知,积极乐观地工作,才能带来愉悦感和成就感。同时,教师工作不可能一帆风顺,万事胜意,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带来不少烦恼和忧虑。面临心理烦恼,必须学会自我调节,以免引发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从而产生“职业倦怠”。因此,遇到烦恼、忧愁,教师应主动积极稳定自己的情绪,以乐观的态度笑对困难,面对矛盾,才能恢复心理平衡,不致陷入无端烦恼,才能以健康的心态直面人生。
解铃尚需系铃人。教师职业倦怠的消除还得靠教师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当我们换一种方式看自己,换一种视角看世界,换一种角度看教师这个职业,定会感到天蓝地绿,阳光灿烂,定会感到与一个个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朝夕相处,是何等的开心惬意!“把学生看作天使,教师便生活在天堂里”。当教师以开阔的心境、愉快的心情看待自己的职业,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时,烦恼就会减少,愉快就会增多,从而感受到“工作着是美丽的”。[1]237农村中学经费投入不足、教师缺编等诸多问题,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较好的解决,但我们在面对这样一种无力改变的工作环境时,采取一种什么样的工作和生活态度,就显得十分重要的。积极的工作态度会激励教师不断成功,无穷的抱怨则令教师意志消沉。让我们学会生活,学会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就一定会发现我们的生活是精彩的。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说得好:“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1]237
教育的本质是让受教育者追求幸福,享受幸福。这就要求从事教育的教师首先享受幸福,成为幸福的人。而我们过多地要求教师做蜡烛,做火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实在过于悲壮悲凉,过份强调教师为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往往牺牲教师的时间与健康,甚至牺牲家庭与子女的前途。教师成年累月奋战在教育第一线,一遇到特殊情况,自然会产生倦怠感。要改变这样状况,教师应该在紧张之余,积极参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娱乐休闲活动。或外出郊游、或走亲访友、或读书看报、或寄情山水、或上网聊天、或参加体育锻炼。在丰富自己生活的同时,培养广泛的兴趣,做到劳逸结合,放松自己,才能用幸福培育幸福,用美好引导美好。
职业倦怠是由于工作压力长期未能得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因此,农村中学教师应主动掌握一些有效释放心理压力的措施。当教师在工作中遇到不顺利而情绪低落的时候,不妨主动找自己的亲人或朋友、同事进行倾诉,说出自己心中的误解委屈或烦恼困惑,寻求亲友、同事的理解、支持和安慰。这样不仅可以舒缓压力和紧张情绪,而且可以重新找到工作的乐趣。同时要学会与领导、同事、学生及家长及时沟通,求得宽容与理解。只要坦诚相待,以心换心,就会建立起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心情开朗,精神振奋,增强抗压能力,永葆旺盛精力。
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坚定的信念是教师勇于面对工作中的种种压力、克服重重困难、恪尽职守的动力源泉,也是教师缓解职业倦怠的最好“解毒剂”。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教师是这项未来事业的耕耘者,要担起这样一个关系祖国未来命运的重担,没有一定的追求是不行的。“有追求才有劲头”。教师应该从工作目标的不断追求中培养自己的职业情感。当然,农村中学教师对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要宽慰自己,了解自己事业的可能性与其局限性,建立合理的职业期待,并为实现这一期待而不懈努力,持续追求。这样不但有助于师生关系的改善,也有益于师生的心理健康。
农村中学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情感丰富,思想活跃,农村中学教师只要付出真心、真情与真爱,就一定会产生积极的效应。“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用宽容的胸怀对待学生与同事的过失,不必求全责备,要知道学生是成长中的受教育者,有缺点、有过失也是正常现象。教师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这不但有助于师生关系的改善,也有益于师生的心理健康。
教师工作的繁重繁琐,难免带来烦恼,因而要学会放松自己,释放消极情绪,让身体和精神得到适当的放松,对保持良好的情绪、增强耐压力、消除心理倦怠具有重要作用。我们不能成年累月地“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人如果过于紧张,过于疲劳,就会影响身心健康。教师的工作越来越为社会所重视,越来越为家长所关注。社会与家长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这是不争的事实。教师面对工作可以而且要善于做到劳逸结合,有张有弛,给自己以一定的休闲。比如,上完课后,不要急于伏案工作,可以闭目养神,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彻底休息十分钟八分钟。一周内,找个适当时机,给心灵放一会儿假。这样才能调整心态、安抚心灵、缓解压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合理宣泄,维护心理健康,避免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同时,还要学会一些简单的心理放松方法,如深呼吸法、肌肉放松法、想像放松法等,从而使自己的精力拥有更大地应对工作的弹性限度,避免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
教育家、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叶澜说过:“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做一名有生命质量的农村中学教师就要摆脱职业倦怠,就应该学会自我调适,并在调适中放松压力,在调适中恢复活力,在调适中消除职业倦怠,在调适中增强职业自信。
[1]张佩萍.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适略论[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3(8):237-238.
[2]石玉梅.应对职业倦怠:教师有良方[J].天津教育,2009(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