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惟昊 董舒芳
(景德镇陶瓷学院思政部 江西·景德镇 333403)
历史条件和地理位置造成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文化水平的参差不齐。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统筹发展迫切要求培育大量的优秀人才, 教育他们将农村现代化的建设蓝图付诸实践,而人才的培养要从小抓起。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农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要素, 决定着农村乃至整个社会未来的发展。
我国农村教师相对比发达地区教师而言起点较低,农村师源主要来自三个途径:第一,部分农村教师源自原有的民办教师转正。虽然近年来经过了函授以及自学等途径,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大幅度提高,但由于培训质量低,很多培训只是走走过场, 不少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第二,部分农村教师来自于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他们资历尚浅,经验不足,基本处在纯理论阶段。旧化的理论知识在缺乏实践的支撑下无法与现实教育需求达成一致,很容易在教育过程中败下阵来;第三,除部分民办教师转正和年轻教师之外,还有一些的代课教师,这些代课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专业教育, 也没有机会接受专业培训,知识基础差,教学能力和水平偏低。 这种情况在边远地区学校,特别是山区、海岛小学普遍存在。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城市化思想开始逐渐向农村渗透, 相当一部分农村向地区核心的大城市紧靠,信息交流日益增多,城乡网络逐渐完善。在这背景下,部分农村成员进入半城市化阶段,他们深知知识在城市社会中立足的重要性。 在对自身知识素养不足感到无奈的同时,对于他们的后代灌输“知识改变命运”的强烈思想,加之社会进步和社会教育的深入渗透,农村出现了新一代成员。 这些新成员从小在潜意识中不断表达了对文化、科技知识大量需求,其目的除了追求自身发展,还处在期望将来可以凭借知识融入城市上层社会, 能够享受市民的待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的知识需求需要教育者来满足,但是农村小学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无法达到其要求,从而表现出了这一队伍职后再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教育体制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还很陈旧, 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这一问题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已充分暴露出来。 具体表现为难以将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调查表明“仅有28.4%的农村教师可以将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多数农村教师并不能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7.3%的农村教师对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完全不知道”[1]。
对农村小学教师自身而言,根植农村,情系故土,是他们在自己人生职业规划中的重大选择。默默耕耘数十载,只为花儿竞相开。他们秉持着崇高的教育理想,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为农村教育事业作出贡献。汶川大地震中,“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 ”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29 岁的小学老师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 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辞去高薪职位选择到海拔1800 多米的高寒山区支教,3 年支教生涯中,邓丽用勇气和担当诠释着自己无悔的选择。 “我所做的,只希望给孩子们带来改变,希望他们有个开心的童年。 ”面对央视记者的采访,朴实的邓丽道出了这样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追求。[2]
在我们国家广大的农村地区, 像张米亚和邓丽如此平凡而伟大的农村小学教师数不胜数。 正是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感召下, 他们深知自身在文化素质上的不足而认同通过职后再教育来提升自我。
目前我国对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职后再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从一组数据可以显示我国在教育事业上的资金投入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我国用占世界1.18%的教育经费培养出了占世界18.45%的学生。 基础教育的投入则更少,据测算,我国中小学的校学生占世界的1/4,而其教育经费却只占世界的1/145”[3]。 另外,国家在高中的财政投入数额远远高于小学的财政投入。 由于农村税费改革的实行,农村教育集资和教育费附加被取消,掐断农村教育经费的其他来源途径。 如果没有中央财政的大幅度转移支付支持, 地方财政难以弥补税费改革所造成的农村教育经费缺口, 在多数中小学教师职后再教育经费几乎为零,很难主动派教师进修培训。这严重制约了农村小学教师职后再教育的健康发展。
由于农村的地理位置的因素, 在组织教师培训时往往要在城市中心设点,“农村社会是一个分化不充分的社会,没有书店、图书馆、大学、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要想买书、看书、提高学历、参与培训都要到县城和大中城市,这无疑增加了教师素质提高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4]。 类似专职培训师资队伍一般无法针对某某村某某小学教师进行专门培训。 县教师进修学校同样存在问题,“多年来,由于对进修培训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严重不足,因而县教师进修学校师资力量不足、老化,培训质量不高的问题十分突出......这几年,相当一部分地区撤消了教师进修学校(院),师资培训转由各级师范院校承担”[5]。
据调查发现,在教师队伍职后再教育过程中,对初、高中教师队伍进行培训次数要明显多于小学教师队伍, 对城市教师队伍进行培训次数要明显多于农村教师队伍。 在教师职后再教育中,程序化较多,实效性不强,内容不适用等问题也无法根本解决,走过场、开会式镀金的现象明显存在,反映了教师队伍职后再教育的体系建设不完善和机制不健全。
农村教师的流动造成教师队伍结构的不稳定性, 连同财政上的拮据破坏农村小学教师职后再教育的原有轨迹。“有29.34%的农村教师在4 所以上学校工作过...... 由此可见,农村教师的稳定性最差,而流动意愿则最强”[6]。 地方财政拨款原本有限, 加之农村小学发展空间的局限性等固有客观因素,许多农村教师转校甚至转岗到其他行业,致使农村小学教师培训的最终目的付之东流。 如何使农村小学教师职后教育能够顺利进行,财政如何合理投入,并且操作行之有效地使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受益等一系列疑问都对当前中国教育充满了挑战性。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复式教学的现象,即一个教师教几个班级或者一个教师教多门课程,教师的时间压力和教学负担过重使其在工作中疲惫不堪, 复读机式教学缺乏创新,严重影响了其专业水平。 虽然负担较重但是农村小学教师收入水平仍然很低, 尤其是在社会保障方面展现了严重的不公平性,“从我国现实来看, 农村的社会保障始终处于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 农村教师的社会保障则处于整个教师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 农村教师被摒弃于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教师社会保障所需的资金无法得到保证”[7]。 教学任务繁重侵占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职后再教育的空间, 而社会保障边缘化掠夺了教师职业的安全感,而打消了接受再教育的积极性。
在确保解决农村教师工资、福利问题的前提下,政府必须专门立项, 增加对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职后再教育的资金投入, 通过转移支付对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职后再教育经费进行补贴。也可通过建立分担机制,各相关部门共同承担职后再教育责任。同时制定职后再教育激励性政策,增加农村小学教师职后再教育的吸引力。
完善农村小学教师职后再教育体系要遵守两个主要原则和做好发挥两个作用。其一,小学教师职后再教育体系完善工作要符合适应性原则和需求性原则。 职后再教育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都应该适应农村地区和小学教育,符合农村小学教师理论和实践的需求;其二,发挥两个作用:发挥高校在农村教师培训中的作用,“高等院校在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中承担着大部分义务, 他们有条件向农村学校提供支持和帮助,包括培训教师及提供相关服务”[8]。 与此同时,也为高校农村教育领域研究者提供了可贵的第一手科研材料,从而形成良性互动。 发挥网络技术的教育作用,可通过合理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和远程教育的功能, 以视频或音频作为媒介传递培训内容,这样大大降低了职后再教育成本,减少了不必要的体力开支,从而做到提质增效。
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以及教师资源再整合有利于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和师资再整合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通过人性化的编制管理实现农村小学教师资源的重新整合;二是应充分发挥编制管理的调节平衡作用,不同的对象区别对待从而达到有效调节;三是在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管理中加强师德培养, 善于利用形象教育和隐性教育特殊功能,通过落实改善教师的精神面貌;四是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管理中推行民主的作风,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教师的人格、工作和合理需要,创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这在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工作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有效的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和师资的整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小学教师职后再教育提供积极有力的因素。
开展农村小学教师“减负”活动。首先,通过引进新型教育方式,实行对旧式教育方法、手段的淘汰,提高教学效率;其次,合理配备教师,只有在非常规阶段,并且教师体能能够负荷的前提下进行复合式安排。 其三,通过整体规划、妥善安排,对农村小学教师提供一个省时、节能、绿色的教育环境。
由于农村教师社会保障的边缘化, 建议通过建立统一的教师社会保障管理机构, 将农村教师与城镇教师的社会保障纳入统一规划, 去除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地域白线。与此同时尤其重视教师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使社会保障覆盖所有农村一线的教师。
提倡教育重质减量并加强教师社会保障机制建设不仅是以教师为本位的价值和尊严的提倡, 维护教师生存保障权利以及劳动应得权益的加强, 更是强调教师社会地位和平等人格的有效手段。
[1]廖龙龙等.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5(11):96.
[2]雷振海让教育的美延续[EBOL].中国教师报.http://paper.chinateacher.com.cn/.2012,9:5
[3]王世军等.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0):20.
[4]秦玉友.农村教师素质提升的现实困境与破解思路[J].教育研究,2008(3):35.
[5]朱慧芳.对当前形势下我国农村教师培训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6(5):51.
[6]谢凌凌等.关于农村教师流失问题的职业心理考察[J].中国农村观察,2011(1):60.
[7]袁冬梅等.农村教师社会保障的缺失与完善[J].教育与经济,2008(2):7-8.
[8]李祖祥.美国农村教师职后教育的新动向[J].外国教育研究,2010(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