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静
(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西·南昌 330013)
商务英语学科的兴起和发展是国外ESP理论(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确定和发展的结果,也是学科大融合的产物。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推动了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的改革,商务英语学科应运而生。中国的商务英语教学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学科名称为“外贸英语,并一直沿用到80年代”[2]。当时的主干课程是被称作“老三门”的“外贸英语函电”、“西方报刊经贸文章选读”和“外贸英语口语”。到了80年代,出现了更多的经贸英语课程。随着90年代中国加入WTO,中国高校逐步把培养方案中的“经贸英语”和“外贸英语”改为“商务英语”。2007年,教育部批准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试办商务英语本科专业,“标志着商务英语经过50多年的发展,第一次在我国高等教育本科专业序列中取得了应有的学科地位”[3]。此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于2008年被教育部批准开办商务英语本科专业。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截止2012年,我国共有62所高校获批设立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其中2012年获批31所)。
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虽已陆续设立,但目前学界对商务英语学科的定位并未达成一致意见。刘法公[3]认为,当前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四种:
在传统的英语课程中添加少量的商务知识,如:经贸英语、外经贸英语写作等。该模式培养的学生熟知经贸的某些概念和一般操作,但直接从事商务运作的能力不强。
在英语专业的语言应用课程和文化课程之外设置商务英语类课程,如:进出口贸易英语、国际营销英语、商贸法规英语、国际金融英语等。该模式的商务英语课程重心还是英语,不削弱英语的中心地位。
在英语专业课程之外增加用汉语开设的商务课程,由商贸专业的教师用汉语授课,专讲较为系统的商贸理论和操作,不涉及英语语言知识或语言训练。
给英语专业学生设置一个专业方向,以专门的主干课程为导向,如工商管理、国际贸易或国际金融,而不是笼统的商务课程。该模式实际上是用英语开设两个专业规定的主干课程,成本高,学生负担重。
对商务英语学科课程设置的研究呈现多样性特征。汪双飞[4]提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观点。孙翠兰和鲍文[5]、李玲玲[6]以及贺宇涛和靳惠玲[7]提出基于需求分析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强调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与企业需求对接,以学生为本,以“能力本位”为导向。冯敏和宋彩萍[8]认为在改革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时应当借鉴欧美发达国家高校的做法。文晶[9]则具体讨论了财经院校商务英语学科的专业课程设置,将财经类院校的商务英语学科归于“经济学”之下,以培养出更多从事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本文拟在CLIL(语言与内容融合学习)理念指导下探讨商务英语学科课程设置。
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是由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的外语综合培训专家David Marsh教授基于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和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10]。David Marsh教授指出:“内容和语言融合式教学法指通过一种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另一种学科,并且通过一种基于内容的科目来学习第二语言或外语”[11]。CLIL理念与模式重在强调专业知识学习和二语学习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使两者共同发展。以专业知识的学习促进二语学习,反过来,又通过二语的提升进一步促进专业知识的扩展[12]。该教学理念在国外外语界受到普遍重视并被广泛用于第二语言教学中。国内对CLIL理念的研究不多,在这方面进行过系统研究的当属严明教授,在其著作《高校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外语教育视角》中,严教授从CLIL的背景与概念出发,介绍了欧洲CLIL教学现状,CLIL教学模式及其相关理论,尤其详细讨论了CLIL模式的教学目标、教学框架、五个维度、教学方法和模式实施要求等。国内学界对该理论的应用主要在以下四个领域:大学外语教学(骆巧丽、王秀文)、英语专业视听课(方红)、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春光、邓震夏)和双语教学(周笃宝、刘波),其中又以双语教学的讨论居多。CLIL教学理念的实质是让学生将目标语作为工具来探索知识,最终促进目标语语言能力的发展。我国商务英语教学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对既会英语又懂商务人才的客观需求而快速发展起来的,其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阔的国际化视野、合理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经济、管理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能力,能在国际环境中用英语从事商务、经贸、管理、金融、外事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18]该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既具备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商务专业知识,这与CLIL理念的实质一致。将CLIL理念运用于商务英语学科课程设置的研究无疑是可行的。
按照 《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对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规定,该专业学制4年,4年的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1-2年级)和高年级阶段(3-4年级)。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着重打好英语基础,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习策略意识和良好的学风,为进入高年级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高年级阶段在继续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重点提高商务专业知识,有选择地学习经济学、管理学、国际商法等商务专业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两个教学阶段中课程设置应有所侧重,保持4年教学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自始至终注意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本《教学要求》还规定,4年的专业课总学时最少不低于1800学时(不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各校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可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及现有教学条件,开设相应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安排教学时数。建议开设12门核心课程(带*号)和其他若干选修课程,各课程群占专业课的学时比例见表1。各学校除12门核心课程外,可选择开设以下各种选修课:
1、语言知识与技能课程群
包括高级商务英语、商务口译、商科经典选读、金融英语、法律英语等。
2、商务知识与技能课程群
包括工商导论、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营销、国际金融、电子商务、会计学、统计学、创业与创新等。
3、跨文化交际课程群
包括国际商务谈判、英语演讲、商务沟通、国际商务礼仪、国际商务文化、企业文化、商业伦理等。
4、人文素养课程群
包括欧美文化概论、欧美戏剧鉴赏、中国文化概要(英)等。
为了了解当前我国高校商务英语学科课程设置情况,笔者查找了相关学校网站,选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三所高校,将其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通识教育课程(有的高校称为公共基础课、全校共同课)和实践教育课程(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剔除,对比三所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结果如下:三所高校在开设课程时均围绕《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的规定对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进行设置,但又各有特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具体体现在:1.它没有专门的听力和口语课,而是将两者合并成商务英语听说课,开设三学期;2.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第三学期和第五学期分别开设了欧美文化概论、商务统计和商务知识导读(英)、商务统计(英)以及商科经典名著选读(英)等纯英文授课、专业性很强的课程。上海外国语大学有专门的口语课(开设两个学期),但没有专门的听力课。它将听力课的内容体现在开设4学期的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中;它的综合英语课程设置成四个学期的基础商务英语课程,阅读和写作也分别调整为两个学期的商务英语阅读和商务英语写作。在综合培养学生商务领域内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基础上,开设高等数学、管理学原理、宏观微观经济学等经济学基础课程和市场营销、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国际商务和会计学、金融学原理等商务知识与技能类课程。与这两所高校不同的是,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既开设四个学期的综合英语课程,又在1-2学期同时开设商务英语课程,听力与口语融合成了四个学期的英语视听说课程;在第3-4学期开设写作与语法相结合的英语语法与写作课程,在第五学期有英语修辞与写作课程。从其课程设置看,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比较注重贸易类课程的开设,如:国际贸易(英)、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英)、跨文化商务沟通、商务英语会话、进出口英语函电等。有些商务类课程如:市场营销学(英)、国际商法等则开设为专业选修课。
表1 专业课学时比例分配
上述三所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方案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和视角,但它们均为国内211重点高校或名校,其生源占据很大优势。对于批准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地方高校来说,又该如何面对生源相对薄弱的现状?如何对其课程设置做出相应调整?
面对生源相对薄弱的现状,我们建议在第一学年加强英语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训练。从第二学年开始,按照CLIL理念(注重专业知识和语言学习的同步进行),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尽量做到由浅入深、逐步开设商务专业课程,努力实现商务专业知识和英语学习的相互促进和协同发展:一方面通过英语学习商务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基于内容的商务专业知识学习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英语知识学习和英语技能训练。
依据当前现状:本科学生的学制虽为四年,但真正在校学习期为三年(或三年半),因为公务员考试、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和求职高峰期均出现在大四上学期。到了大四下学期,学生疲于各种面试和就业实习。迫于就业压力,目前很多高校采取弹性“学分制”政策:学生只要修满规定的所有学分,在学制上可以实现为3-4年不等,为此我们将课程设置调整为三年(六学期)。
为了加强学生的英语基本功,围绕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我们在第一学年主要设置了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阅读和英语基础写作以及英语语法和英语国家国情文化等课程。第二学年是一个过渡性的学年,我们将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培养与商务基础知识结合起来,开设了诸如商务英语视听、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写作和商务英语翻译等课程:一方面继续对学生进行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强化训练,另一方面开始逐步导入商务专业知识。第三学年是体现专业知识集中强化学习的学年,我们开设了许多用英文授课的商务专业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和国际市场营销等。让学生在学习商务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和巩固英语知识学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经济学导论、管理学导论和国际商法导论等商务基础课程,我们在第一学年将这些课程以汉语授课的方式开设为选修课。由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国际环境中用英语从事商务、经贸、管理、金融、外事等工作,我们还专门开设了统计学、会计学、国际金融、电子商务和法律英语等课程供有具体就业需求的学生选修。
表2 基于CLIL理念的商务英语学科课程设置
本文主要按照 《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对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规定,围绕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从新设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地方高校的现状出发,探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我们认为,对于这些生源相对薄弱的高校,在第一学年应特别注重学生英语听说读写技能的强化训练,从第二学年开始由浅入深、逐步开设全英文授课的商务专业课程:以商务专业知识的学习促进英语学习,反过来,又通过英语的提升进一步促进商务专业知识的扩展,实现两者协同发展,最终培养出符合国际商界需求的高级商务人才。
[1]Wolff D.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a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er Autonomy[A].Little D,Ridley J,Ushioda E.Towards Greater Autonomy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C].Dublin:Authentik,2002:155-162.
[2]王关富,徐伟.商务英语初探[A].叶兴国.商务英语教学与探索[C].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10.
[3]刘法公.中国从无到有的商务英语学科[J].外语界,2009,(6):10-16.
[4]汪双飞.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高职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20):12-13.
[5]孙翠兰,鲍文.国际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53-156.
[6]李玲玲.基于需求分析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J].继续教育研究,2011(4):142-143.
[7]贺宇涛,靳惠玲.河北省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7):96-99.
[8]冯敏,宋彩萍.英国国际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之现状及其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56-58.
[9]文晶.财经院校商务英语学科的专业课程设置[J].现代教育科学,2010(6):47-49.
[10]骆巧丽.CLIL教学模式及其对中国公共外语教学的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3):70-72.
[11]严明.高校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外语教育视角[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12]王秀文.CLIL教学模式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可行性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7):123-126.
[13]方红.CLIL理念在英语专业视听课新闻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学术月刊,2010(3):110-111.
[14]春光.工商管理角度中的商务英语——CLIL教学方法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46-148.
[15]邓震夏.浅论提高大学生商务英语翻译水平的CLIL模式[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76-78.[16]周笃宝.双语教学与语言-内容融合学习教学法[J].比较教育研究,2004(6):28-32.
[17]刘波.CLIL理念在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40-142.
[18]陈准民,王立非.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J].中国外语,2009(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