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陈鹤琴是20世纪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拓者,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奠基人,他通过自身积极丰富的教育实践,获得了很多珍贵的教育经验,他于20世纪40年代年提出了著名的“活教育”思想,使得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第一套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得以建立,从而树立起了具有先进的、鲜活的教育理念——“活教育”。该理论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参考价值巨大,所以,本文主要探讨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启示,发掘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现代价值和意义,最终优化环境创设,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包含很多思想,有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德育论等。各个思想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其内涵指向丰富,不仅涵盖了幼儿园培养和教育人的各个方面,也包括了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各个方面。
陈鹤琴在批判传统教育以获得知识、预备升学为目的的基础上,提出了“活教育”的目的论,即要教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1]。这一目的论,概括了做人的道理,代表了培养人的三个层面,各有所指;也体现了教育应注重培养幼儿适应环境、控制环境、利用环境,并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待人接物等。而这与当前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根本目的——“教幼儿学会做人、做事”是息息相通的,也体现了幼儿园环境“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目标、内容等具有指导作用。
陈鹤琴在批判传统教育不注重幼儿主观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活教育”的课程论,即“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2]。他认为的“活教育”的课程应该也必须是:课程能为目标服务;课程的选择应该注意儿童的生活环境,课程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基本结构以“五指活动”为基本的成分等。体现“做”的课程,注重幼儿真实经验和实际知识的获得。而这与幼儿园环境创设所强调的生活性、自然性、社会性、环境性、灵活性等理念有一致之处,同时也为科学创设幼儿园环境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陈鹤琴“活教育”的教学论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3]。陈鹤琴认为直接经验是学前儿童进步和成长的最大动力,“做”是学前儿童学习的基础,是幼儿园里的一切活动,故凡是儿童们自己能够做的,我们就应当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儿童们能够自己想的,我们就应该让他们自己想;在“爱”的空气中引导幼儿自觉遵守规则,陶冶幼儿良好的品格。这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的环境创设应突出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较为一致,对创设幼儿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向学生传授知识和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陈鹤琴在其德育论中提出的十三条训育原则,不同程度地揭示了道德教育的一些基本规律。如它注重争取从正面引导和积极鼓励学生的方法,注重学校、家庭、校内校外各种因素的协调统一和整体配合等。而这与幼儿园环境创设应注重幼儿的道德养成目标具有相似之处;其所倡导的方法论,也体现了环境教育的功能;其强调的家园合作,也是当前幼儿园教师在创设环境时应大胆尝试和努力做到的。
陈鹤琴于上世纪对幼儿教育的思考和实践依然能在今天引起相当的共鸣,我们也从中得到了很多启示,针对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对当前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指导意义和现代价值不可估量。
“活教育”的目的论,不仅体现了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要对幼儿进行知识、技能等的基础教育,也要促进幼儿情感、养成、社会性等的全方位发展。这一目的论要求教育要培养幼儿学会做人,达到全方位的发展,而这也是“活教育”目的论的主题和宗旨,这与当前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目的一致。“活教育”的目的论还要求创设多样化的环境,而多样化的环境则蕴含多样化的目标,当幼儿置身于这样一个具有丰富刺激的环境中时,自然有利于幼儿的认知、情感、意志和社会性的良好发展,如根据“活教育”的目的论,可以在环境创设时,利用好幼儿园环境的每一寸空间、每一种材料及每一墙面,对幼儿进行爱国家、人类及真理的教育,培养幼儿做人的态度,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发现幼儿内在的兴趣,以促使幼儿获得求知的方法,训练人生的基本技能,学会开发创造等,这将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健康、稳定、全面发展[4]。因此“活教育”目的论体现了环境创设目标的全面性、多样化。
“活教育”的课程论包含了创新性、开放性、渗透性、整合性、主题性、直观性等的特点。这与幼儿园环境所应凸现出来的教育作用有相似之处,特别是陈鹤琴主张建构的“五指活动”与我国幼儿园实行的“五大领域”课程有相一致之处,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对幼儿园环境进行创设时,要将每一次的环境创设同社会、语言、科学、健康和艺术教育等各领域的教育活动进行有机融合[5]。“活教育”课程论的核心是他的“五指活动,其所强调的大自然、大社会课程观体现了整合化、本土化、生活化、现代化的课程特点,与当今幼儿园环境创设所提倡的生活化、社会化、环境化、主题化、整合化、渗透化等的创设理念不谋而合,这就要求在进行环境创设时要注重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生活资源进行创设,如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雪花、夏天的阳光、春天的小草、各种可回收利用的物品及幼儿的作品等,而不是等到冬天来谈蚊子和苍蝇,而夏天来谈雪,也不是花钱买的材料才是好的材料[6]。
“活教育”的教学论和方法论,体现了“共同学习模式的建构”和“以儿童为学习主体”等理念。其所提倡的“共同学习”和“互助学习”模式体现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师幼互动模式,突出了教师与幼儿是一种平等、协作、互助的关系。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日常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中,要让幼儿真正的参与进去,要让其创设物与幼儿的主观经验相符,能让幼儿产生共鸣,与幼儿产生互动,能激起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创设材料的大小是适合幼儿的,设备设施的高度是与幼儿的身高相符的;而其“教学论”所倡导的这种“以幼儿为学习主体”的理念兼顾了对幼儿的直接经验、实践教育、劳动教育及对儿童动手能力的培养,并能够充分尊重幼儿的实际心理需要和教与学的互助和互动,注重从幼儿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出发,凸现了环境创设中幼儿的主体参与性[7]。
陈鹤琴在其“活教育”的德育论中提出了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训育十三条原则”,其十三条训育原则从不同的方面和程度揭示了进行幼儿道德教育的一些基本规律,如它注重德育过程中儿童自觉性的养成、注重争取正面引导和积极鼓励的方法、注重纪律约束和尊重信任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家庭、学校、校内外各种因素的整体配合和协调统一、注重说服教育等,尤其重视对幼儿爱国主义的教育等,这也正是幼儿园环境的教育功能所要表达和提倡的。根据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认为幼儿的某些行为习惯是可以通过有目的塑造的。这就要求,在进行环境创设时,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指向性,相关研究证明,可以通过创设特定的环境,来刺激幼儿改正不好的行为,并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此外在环境创设中还应注意家园合作,达到对幼儿教育性的统一,避免急功近利,对幼儿和家长都多些耐心,注重幼儿的情绪、情感的体验和表达,从而使幼儿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总之,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主张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去教养儿童,他认为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而是有其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只有把握其特点,把握其生长发展的规律,才能把儿童养好教好。同样,幼儿园环境作为幼儿园的隐形教育资源,其创设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这就要求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应做到以科学的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为前提,以“活教育”思想为指导,做到尊重、热爱和信任儿童,创设使幼儿感到安全、快乐和舒适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进而促进幼儿人际冲突的解决和积极转化,促进幼儿个体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1]朱虹.“活教育”理论对农村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0(1):117-119.
[2]唐燕.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对我国幼教改革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8(10):47-48.
[3]李文文.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3):46-48.
[4]常畅.幼儿园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现状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5]汪爱玲,郭健珠.陈鹤琴的“活教育”与活动区教育[J].教育导刊,1997(5):4-5.
[6]杨文.当前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7):64-66.
[7]王淑君,刘晓洁.幼儿园环境教育的形式与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11(5):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