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2013-08-15 00:44:55
韶关学院学报 2013年7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培育民族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63700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本民族的心理特征、思想品德、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和思想情感[1]。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胡锦涛同志曾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2]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主体力量和生力军,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民族精神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而社会转型期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以及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角色地位的变化,使当前高校民族精神培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故探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群体的民族精神培育尤为重要。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把我国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所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3]。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质性部分,除此之外,中华民族精神还具备以下特征:

(一)一脉相承——传承性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发展历程中沉淀凝聚而成的文明结晶,它植根于相对稳定的地理界域,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中酝酿而生,决定于民族自身的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生活,在源和流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并积淀出了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的传统经典。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文明史源远流长,在扬弃观念的指导下,中华民族精神也在已有的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对既有的成就有所守,保留并进一步弘扬传统民族精神中合理的因素,如“精忠报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使中华文明根深蒂固、历久而弥新,尽管民族精神在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内容,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作为民族精神核心部分是一脉相承、代代相传的。

(二)与时俱进——时代性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推陈出新,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阶段,都有着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内涵作为支撑。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在共同抵御外辱、救亡图存的革命时代,创立和形成了包括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长征精神等在内的革命精神;在中华民族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中,涌现出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等建设精神;在改革开放的新世纪新阶段,凝聚而成了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以及奥运精神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现代化建没的不断探索为民族精神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经济生活各个领域衍生出了新思想和新文化,新的民族精神内涵在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基础上注入民主、法治、改革等新内涵,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和神韵,推动民族精神不断与时俱进。

(三)兼容并包——开放性

在全球化时代,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开始新互动,各种思想文化的交融激荡,可见民族精神交流与融合是一种世界化趋势。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时代,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民族精神的淡化,更不是民族精神的消解,相反,中华民族精神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理念的指导下,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姿态向外拓展,汲取外来文化精华,激活自身的潜能,使民族精神的支撑、凝聚、导向、教育和激励等功能汇聚成对人心的凝聚和感召,中华民族精神在开放动态过程中得到升华,在全球化视域下更加富有朝气,充满活力,更具先进性、现代性、世界性。

二、社会转型期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影响

21世纪的中国社会,正经历多重的社会转型。一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二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三是从匮乏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型,四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4]。在新旧体制交替变革阶段,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现状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方面爱国、爱民族,基本认同和秉承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成分,另一方面民族意识淡化,对现行制度困惑,缺乏社会责任感。社会转型期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发展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一)积极影响

1.综合国力的提升增强了国人民族自信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GDP已经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国民自信心的增强已成为我们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基石。

2.大学生心理日趋成熟

过去,我国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在单一化的教育模式下,出现了对本民族过度颂扬和神化,对西方文化过于丑化和贬低的教育现象,使许多大学生身上表现出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在理性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大学生的视野逐渐开阔,开始学着思辨,以宽容、自信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朝着理智、成熟、科学的方向迈进,有利于他们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在实践中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

3.教育方式理念的借鉴和创新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教育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一是世界各国的各种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为我国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二是网络媒介为我们提供了自由学习的平台。在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有开放的姿态和大胆学习的精神,汲取别国在民族精神培育方面的有益经验,创造性地做好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

(二)消极影响

1.全球文化的传播淡化了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正处在可塑性阶段,思想单纯,易接受新事物。但由于他们涉世不深,对事物认识不够深刻,使得西方的文化侵蚀有机可乘,如近年来,在高校涌现出来的“过洋节热”,一年一度的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颇受大学生的欢迎,而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却遭受冷落。这些现状从侧面反映出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已经深深影响了大学生,而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却受到了弱化。

2.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意识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一些消极影响开始渗透到社会政治生活领域和人们的精神领域。一方面使得大学生价值观判断标准扭曲,部分大学生民族认同感弱化;另一方面在市场规则和现实生存压力下,多数大学生开始以能否获得实际利益作为事物价值的评定准则,在校期间注重学习成就,就业后看重薪资待遇,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和祖国需要抛之脑后,诸如“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已不再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座右铭。个人本位意识影响着他们为国贡献的责任感,这无疑也加大了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难度与复杂性。

3.信息社会淡化了大学生国家民族意识

网络的普及和使用,使处在信息时代的大学生有了更开阔的视野,但部分外来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政治心理产生了冲击,如“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地球村”等描述全球化特征的话语容易使大学生产生错觉,他们对这些言论缺乏必要的理性分析,对普适的观念认同的同时也对国家主权、经济、科技、军事、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缺乏应有的警觉[5]。在 “全球意识”中关注全球和人类整体利益,甚至有大学生称中国人正在成为“世界公民”,爱国主义情感渐渐远去。

三、新时期高校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两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做好理论育人

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是生理上和心理上逐渐成熟完善”的时期,也是人生价值的形成和确立期,江泽民曾指出:“对干部、群众和学生必须进行中国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和政治知识教育,没有这些知识的武装,人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难以确立起来的。”“因而,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要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民族精神的内涵,使其成为全球化视域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内生性价值资源,并以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课堂互动、观看视频、制作宣传画等渠道,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了解中华民族奋斗史,了解民族精神的历史渊源,理解民族精神内涵,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将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自觉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实现环境育人

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要靠社会力量的教育引导,也要靠环境的熏陶感染。高校应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创建高层次、高品味、高质量的校园文化环境,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首先,美化校园物质环境,把地方文化特点和学校办学特色相结合,利用先进物质设备,加强校园内的人文景观建设,如LED电子屏、建筑雕塑、名言警句宣传栏等,通过净化、绿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来熏陶和感染大学生的爱国爱校、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的人文情感。其次,优化校园精神环境,倡导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以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文体艺术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去感染学生,达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统一。同时还可以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为契机,如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两会,形成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热潮,使他们了解传统、体验历史、熟悉国情,真切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力量。

(三)搭建民族精神践行平台,做好实践育人

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要在实践中进行,通过实践完善知识结构和人格塑造。高校应以大学生为中心,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利用周末和寒暑两假时间段,充分调动大学生社会实践积极性。在科技创新方面,可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进行科研立项,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探寻。在参观调查方面,可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考察活动,到有代表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学习考察等,从中领会革命精神,进而明确自身使命。在志愿服务方面,要引导大学生践行奉献服务的公民人格,在提升自我内涵的过程中回报社会。在文化宣传方面,建立一支文化宣传艺术团队,通过歌舞、戏剧、演讲等多种方式深入基层地区,弘扬民族文化,倡导民族认同感,真正使大学生在实践中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开辟网络新途径,实现网络育人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因特网迅速在我国普及,作为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人际交往的主要平台。在民族精神培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首先,创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网站,集知识性、思想性、娱乐性、教育性于一体,包括马列经典理论、典型人物事迹、优秀传统文化等。其次,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及时清理校园网络上传播的有色信息和不良言论,教育大学生“拒绝信息垃圾,争做文明网民”。再次,以QQ群、微博、飞信、微信等方式作为与当今大学生交流和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及时了解他们心理状况,学习网络用语,关注他们所关心各类社会信息,形成一种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

[1]黄保金.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之内涵与继承发展[J].焦作大学学报,2005(3):102-104.

[2]胡锦涛.迈向新世纪,创造新业绩——在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N].人民日报,1998-06-20(1).

[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11-09(3).

[4]刘晓华.论民族精神及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D].武汉:武汉大学,2003.

[5]骆方金,孔静.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激发和培育[J].社会科学家,2006(6):197-199.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培育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