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与社会环境协同发展管见

2013-08-15 00:44:55
韶关学院学报 2013年7期
关键词:德育环境思想

(韶关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韶关512005)

高校德育是一个开放系统,它必须与社会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在适应社会环境中发展自身,同时在发展自身中优化社会环境,达到与社会环境的协同发展。

一、高校德育与社会环境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方面,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是教育与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客观上要求高校德育与社会环境协同发展。另一方面,根据马克思主义教育环境论,高校德育与社会环境具有协同发展的可能性。

(一)高校德育与社会环境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是高校德育与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高校德育与社会环境不能协同发展,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高校德育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表现为德育内容没有生命力和时代感,德育方法不能与大学生发展变化的身心规律相吻合,教育手段没有与科学技术保持同步发展。落后于时代发展步伐的高校德育不能说服人、没有吸引力、难以产生感染力。一种是社会环境的作用在性质上是消极的,其引导方向与高校德育目标不一致。社会中存在着诸如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思潮和言论,物欲横流、钱权交易、钱学交易的丑恶现象,娱乐化、感性化、低品位的快餐文化等等,这些与高校德育目标是背道而驰的。高校德育传授的理论与社会现实的残酷撕裂,极大地消解着大学生在德育中获得的政治和道德认知,伤害着大学生的政治和道德情感,打击着大学生政治和道德行动的愿望。因此,一方面,高校德育要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更新德育观念,汲取反映时代精神的教育内容,开辟新的教育途径。另一方面,高校德育要筛选、过滤社会环境,同时在空间上向社会环境拓展,把教育内容渗透到社会环境中,不断优化社会环境。高校德育与社会环境协同发展,才能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发挥同性同向强化的作用。

(二)高校德育与社会环境协同发展的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教育环境论认为,环境决定人的发展,决定人的思想道德面貌,人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改变环境,改变思想道德风尚。一方面,环境决定人。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不只是“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而是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另一方面,人反作用于环境,人可以认识、利用、开发和优化环境。社会环境决定人的思想行为是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而言的,人在环境面前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改造环境。“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2]也就是说,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环境、教育与人的思想观念产生相互作用并有机统一起来。

根据马克思主义教育环境论,高校德育与社会环境具有协同发展的可能性。一方面,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物质条件、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规定着高校德育的性质和方向,制约着德育的内容和方式,保证德育能够符合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要求。另一方面,高校德育对社会环境也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德育能够抑制、克服与革除社会环境中落后的、起阻碍作用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能够激励和强化社会环境中先进的、起促进作用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高校德育与社会环境协同发展的前提:高校德育要适应社会环境

高校德育不能消极被动地适应社会环境,而要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环境。高校德育要增强主体性,使自身在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发展;增强耗散性,使自身在适应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发展;增强预示性,使自身在适应不确定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发展。

(一)增强主体性:高校德育在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发展自身

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高校德育面临的社会环境是非常复杂的。“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的复杂性,是由影响因素的广泛性,影响因素的易变性,影响性质的多重性,影响方式的多样性决定的。”[3]267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环境因素是极其广泛的,而且各种环境要素相互作用、交织叠加,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与科技环境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现实社会环境和虚拟社会环境的界限越来越不清,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界限越来越难以划分。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环境因素变化速度加快,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了信息的产生和传播速度。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环境因素具有多重性质,既存在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积极因素,也存在悲观消沉、使人颓废的消极因素。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方式是多样的,“有直接的影响方式,也有间接的影响方式;有广泛的、普遍的影响方式,也有个别、特殊的影响方式;有深入持久的影响方式,也有浅层偶尔的影响方式;有真实的影响方式,也有虚假的影响方式。”[3]269

混沌理论告诉我们,混沌系统对初始条件是非常敏感的,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可能导致不成比例的巨大后果。因此,社会环境中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社会环境这个信息源犹如一部无线电发射器,发射的信息频带越来越宽,可供选择的正信息增多,渗入的负信息也随之增多。负信息成为大学生认同高校德育内容的干扰源,干扰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使他们思想产生混乱,行为无所适从。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高校德育更要坚持主体性,对社会环境中的信息加以鉴别和选择,对负信息分析其错误之处、揭露其危害之处,用正信息引导大学生,增强他们对社会环境的认识和把握能力,使他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增强耗散性:高校德育在适应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发展自身

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高校德育面临的社会环境是开放的。在空间上,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社会环境是没有固定界域的开放环境,有宏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有微观的家庭、学校和社区环境,有国内社会环境,有国外社会环境,有现实社会环境,有虚拟社会环境,这些社会环境的宽泛程度难以确切估计。尤其是大众传媒环境和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影响力不断增强,大众传媒利用各种手段制作和播出具有诱惑力的节目,互联网对各种新鲜刺激信息、感官信息、娱乐信息的即时快速传播,都有效地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如果把高校德育小环境人为封闭起来,截断高校德育与社会环境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那么高校德育系统内部就会出现熵增现象,从而走向衰退。在时间上,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社会环境是没有严格界限的,有传统的生活方式,有现代的生活方式,有过时的、滞后的思想观念,有超前的、先进的思想观念,不可能将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控制在某个时间界限之内。

大学生的思想系统是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总是不停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在各种外界信息的刺激下,他们的思想领域经常产生斗争,通过涨落,产生新的思想认识,新的思想认识又会输出到社会环境中。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掌握的信息内容往往比教育者还多,高校德育如果采取“堵”的方式,仅仅对大学生传递正面的知识和信息来压制他们的思想行为,恰恰会适得其反。如果给大学生输入大量杂乱信息,而不让他们输出信息,就会使他们思想混乱。思想的输出可以让大学生产生一定的满足感和价值感,思想的输出又会带动思想的输入,增强思想的耗散性,加强思想系统的稳态运转。“环境的开放和人的流动空间的扩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也相应地改变封闭的观念和工作方式,代之以开放的观念和工作方式。”[4]教育者要通过组织讨论、写论文、调研、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输出思想成果,向社会环境中输出积极有益的思想观念,增强高校德育的渗透力和辐射力,使高校德育与社会环境之间形成合理的张力。

(三)增强预示性:高校德育在适应不确定的社会环境中发展自身

市场竞争和人为风险大大增加了社会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在市场经济社会,竞争已经遍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竞争已成为现代国家、民族、群体和个人都无法逃避的必然选择。竞争的开放性意味着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大,竞争的全球性导致物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展开,竞争的自由性导致物质资源和各种利益关系的多样和多变。竞争既为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自主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竞争中的不确定因素也对个体的发展带来难以避免的风险。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再具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固定程式和不变性,人们面临着各种人为风险,诸如技术风险、诱惑风险、环境风险、战争风险等等,各种人为风险的存在使人们不能再按照传统的习俗、经验和惯例做事,而是增加了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这些不确定性因素既可能为人们的发展带来机遇,为人们选择生活方式和发展道路提供越来越多的可能和机会,也可能随时成为一种风险。

在激烈竞争和人为风险存在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只有认识不确定性、把握不确定性的内在规律性,才能把不确定性因素转化为确定性因素,抓住发展机遇。在现代社会,“过去失去了它决定现在的权力。它的位置被未来取代了,因而,不存在的、想象的和虚拟的东西成为现在的经验和行动的 ‘原因’。我们在今天变得积极是为了避免、缓解或者预防明天或者后天的问题和危机”[5]。大学生要将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转化为发展机遇,转化为自身发展的竞争优势,就要有机遇意识和及时把握机遇的能力,就要能够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预示事物发展的方向。这客观上要求高校德育增强预示性,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发展趋势做出有前瞻性的预见,帮助大学生对自身发展做出合理规划。

三、高校德育与社会环境协同发展的条件:高校德育要优化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高校德育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高校德育不能在社会环境中随波逐流,飘忽不定,被社会环境所主导。高校德育要确立起对社会环境的自主意识,选择和发展有利的环境因素,避开或转化不利的环境因素,优化社会环境。在信息社会,高校德育主要应优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较大的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和大众传媒环境,尤其应以大众传媒环境为重点。

(一)建立家校联动机制,优化家庭环境

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最先受到家庭的影响,父母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等是他们的第一参照系和最感性的示范。大学生人格的起点不是学校显性教育的结果,而是家庭教育隐性渗透的结果。在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大学生,更具有上进心,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心国际国内事务。在平等和睦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大学生,更能平等待人,关爱他人,自由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温馨和谐的家庭有助于发展孩子健全的人格,冷漠暴力的家庭容易使孩子形成消极回避甚至扭曲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因此,父母应该有意识地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环境的优化将为整个社会环境的优化奠定基础。

优化家庭环境,不仅父母有责任,学校也有责任,而且学校也可以有所作为。高校可以建立家校联动机制,成立学校领导、党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委员会等组成的“家校进步共同体”。通过校园网及时向家长宣传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宣传学校的工作,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可以通过QQ群、微博等及时向家长告知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学习情况,反映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回答家长关心的问题。通过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家长可以更好地了解子女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可以更好地与子女沟通交流,形成平等交流的亲子关系,营造出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环境

大学校园环境是高校为培育人而有意识创设的育人环境,是实施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良好的校园环境具有多种育人功能,能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能够将师生员工凝聚为一个蓬勃向上的共同体,能够催人奋进,能够升华精神等等。校园环境尤其是校园精神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是精神文化建设,尤其是要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建设校园文化。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符合大学生好奇、好胜、好学的特点,是大学生乐于接受并自愿参加的活动形式。大学生通过参加文明修身活动将良好的心理素质、深厚的道德涵养、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文明的行为举止统一起来,通过参加学术科技活动养成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习惯,通过参加文体艺术活动养成既竞争又合作的精神,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深入领会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举办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出富有朝气的、充满活力的、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润物细无声”地滋润大学生的心田。

(三)加强舆论引导,优化大众传媒环境

有些大众传媒基于商业利益的驱动,为了提高收视率、点击率、发行量,走上世俗化甚至低俗化的道路,尤其是大量张扬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内容,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躲避崇高,追求世俗化的物质享受。为此,必须加强舆论导向建设,优化大众传媒环境。

高校德育可以通过利用大众传媒来优化大众传媒环境。高校德育要充分挖掘大众传媒中的教育资源,尤其要挖掘新媒体中的教育资源。因为新媒体能快速及时地传播每个人都基本可以看懂听懂的、图文声并茂的各种信息,这与大学生喜欢追求新奇、追求个性的心理特征相吻合,比较容易刺激大学生的神经系统,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望。高校德育要充分利用好大众传媒中形象、生动、直观的材料,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大学生的感性思维,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这些材料进行理性分析,调动大学生的理性思维,使大学生对教育内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大学生逐渐会更理性地选择大众传媒中的精华,摒弃吸引眼球的糟粕,迫使光靠吸引眼球的大众传媒提高自身的文化内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3]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67.

[4]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219.

[5]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35.

猜你喜欢
德育环境思想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