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 艺术学院,广东 广州510640)
近年来,农业院校招生节节攀升,成为新的招生热点。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致使农业院校的专业和方向也开始趋向多元化。岭南华南农业大学虽然校名的重点取向在农业上,但是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形势,为国家培养全方位人才,改变了办学思路。学校在各学科各专业建设上也颇有创新与发展,它办学不仅仅局限在农业专业上,在重点发展农业专业的同时,也采取多学科建设并举、多条腿走路的方针,以便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全面性要求。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社会用人存在着日渐饱和的趋势。据有关统计,2010年全国共有630万大学毕业生,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目前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不言而喻。各院校毕业生都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但就业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不仅关系到周边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院校毕业生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矛盾,毕业生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并存。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
我国目前有数不清的大学毕业生等待就业,金融危机让本已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大学生何去何从成为社会的焦点。在众多对策建议中,有一种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去就业的论调。只要把视野投向广阔天地,坚持面向基层就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就相当巨大。2005年6月29日,中央颁布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更为农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新农村提供了行动指导与制度保障。就业意向要渐需理性多元化,求职就业行不通,那到农村就业去另辟蹊径,让人生峰回路转[1]。如今媒体上会经常出现关于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各种信息,比如兴办养殖厂、畜牧加工厂、花卉果品基地、肉猪饲养厂等形式,其实只要可以实现自我价值,都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因为现在的农业已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差,有些农业专业在城市也有需求,所以并不是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就是服务农业的唯一途径。
对于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利弊同时存在。从唯物辩证法来看,两者是矛盾的统一体,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是辩证的统一。下面分别从两个方面分析农村就业并非农业院校学生服务农业的唯一途径的原因。
(一)能够发挥自身特长,得到更大的施展空间和舞台,实现人生抱负[2]。如果在大学期间学的就是农业专业,当然,毕业后去农村就业必然能学有所用,把所学到的知识最大限度地用到农业的最基层——农村。虽然农村就业并不是唯一途径,但农业源于农村,毕业生能够最大程度施展才华。
(二)农村有丰富的历史沉淀,能为自身成长打下基础。有些农村地区,自然条件未被破坏,风土人情淳朴亲切,历史底蕴深厚,在这些地方锻炼能够大大增加毕业生的阅历和见识。
(三)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帮助,给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3]。近年来,国家对农业十分重视,不断加大投入,经过这些年的积累,农业也获得资金上的支持。政府给了大学毕业生农村就业很多优惠,服务农村有相应的政策帮助与扶持。
(四)缓解就业的压力。目前就业形势严峻,所以有部分毕业学生在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矛盾条件下,只好被动选择,本着“骑驴看唱本——走着瞧”的态度,先以此作跳板,能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五)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在大力加强高等农业教育的过程中,韩国一方面加强综合大学农业科系的人才培养,另一方面于1997年建立了一所新型的专门农业大学——韩国农业大学。该大学的目标是培养终身扎根农村、服务农业的农业部门的CEO。其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就是开放教育,重视现场教学,以实践为中心。而我们国家在大学期间的实践太少,主要都是理论知识的研究学习,所以服务农村,能将知识更好地付诸实践,服务国家和社会。
(六)改善农村人才结构,逐步带动农村的整体素质[4]。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人才流失与知识匮乏的状况仍未改变,所以大学生要肩负起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重任。大学毕业生知识丰富,素质修养高,年轻力壮,所以大学毕业生群体到农村就业能给落后的农村带来新鲜活力。
农业院校大学毕业生服务农村具有诸多的有利之处,但仍然有一些负面的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农村就业。
(一)农村生活条件较为艰苦,环境恶劣,有其特殊性[5]。农村目前条件虽然已没有以前那么艰苦,但尤其是对于在大城市读了十几年书的学生来讲,在大学期间所受的熏陶和教育格调不同,思维方式不一,条件的明显差异,恐怕难以适应农村的生活环境。农村人际关系及其处事原则都有其特殊性,不说土生土长的城市学生,就连应界毕业的农村孩子,自幼读书,恐怕对适应农村工作环境也是困难的。
(二)大部分家长辛苦培养孩子就是为了走出农村,结果失望值增加[6]。现在毕业的大学生基本都属于80后,大多是养尊处优的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每个家庭好不容易省吃俭用供出来的一个大学生,肯定不希望其子女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就业。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念也让大学生对农村就业持消极的看法和态度。
(三)农村的文化不发达,信息闭塞滞后,导致资源落后。尤其对于现在信息资源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信息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农村更需要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这些信息优势务必对快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由于农村地理位置的偏僻等制约因素,务必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信息的接受延误和滞后。
(四)有部分到农村就业的学生是迫于压力采取的缓兵之计,时间久了,会越来越消极,不利于个人和农村社会发展。对于这种暂时把农村工作做跳板的学生来讲,他本身就是被动的选择,所以他也就无心无力的真正服务农村,这样对农村造成成本等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对个人和农村社会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五)待遇低少,影响工作积极性,人心不稳。现在的80后大学毕业生,已经不是单一的理性主义者,他们身上经历了长辈们的苦口婆心与言传身教,自身有明显的利益驱动意识,经济利益等条件的评判是他们行动选择的动力。
(六)理想化意识浓厚,会导致理论指导实践有偏差。目前80后、90后的毕业生,对于处在社会这一转型期的部分学生心高气盛,处理事情过于理想化,但是在农村的实际工作中,缺乏基层的工作经验。在高校期间所学的课本的传统知识不能直接指导实践,与实际的农村工作差距较大。
在日趋紧张的就业形势下,农村就业的确是一条重要的就业途径,但并不是唯一出路。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和人们对生存环境的重视给农业院校的农业专业带来了曙光。虽说农村就业是知识群体挖掘创业就业的良好途径,但是对于目前80后、90后的高校毕业生来讲,对于农业高校艺术学院的学生来讲,拜金主义和攀比心理强盛,这一良好途径根本得不到他们的认同,而且社会上对农村就业的看法褒贬不一,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大众化也驱使着大部分学生不愿意涉足田间地头,到农村就业。虽然农业类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不如其他专业,但是情况正在发生转机。农业院校毕业生服务农村,也是时代的需要,意义深远。但是选拔、培养、培训、保障等一系列工作不能简单草率,这些工作的认真落实会为大学生服务农村做出一定的贡献。80后、90后的大学生考虑问题都很实际,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上大学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而好工作的条件包括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别人对自己工作的看法。所以从这一层面看来,大学生就业不是看自己是否适合这个工作,而是看工作的好与不好。各农业院校的大学生有的来自城市,也有的来自农村。而农村大学生是农村和整个社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农村大学生不能正常就业,必然会影响到他们正常社会功能的发挥,势必影响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行,严重影响正在大力推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国家对农业院校农业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还有对毕业学生服务农村的政策的大力支持,个人思想观念的转变,相辅相成的模式教育等内外在条件的协调下,服务农村的学生应该会越来越多。
大学生农村就业计划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大学生服务农村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但不是唯一途径。各院校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的毕业生是目前社会备受瞩目的群体,他们生活在经济社会的转型期,渴望解放思想、喜欢自由、无拘无束地生活,他们从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出发,做他们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做有利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事情。我们要肯定,中国农村的问题由来已久,所以尚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于这80后、90后的大学生身上。我们要相信,经过社会的磨合、基层的锻炼,他们肯定能提升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能力!
[1]綦群高,王英姿.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7(6):29-31.
[2]刘慧.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可行性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05-106.
[3]吴贻玉,颜剑英.双向互赢:大学生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59-61.
[4]郑素娟.大学生当村官利与弊若干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8(18):236-237.
[5]杨伟国.大学生就业选择与政策激励[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83-85.
[6]张秋山.农村籍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调研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