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学院 教育学院,广东 韶关512005)
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虽然一直未对大学生恋爱做出统一规定,但在20世纪80年代初许多大学是明令禁止在校大学生谈恋爱的,在校大学生结婚更是不被允许。90年代以后,尽管一些大学不允许谈恋爱的规定依旧存在,但大学生恋爱之风却大长,到如今更有泛滥之势。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出现的道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相关的研究也日渐增多,为此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梳理、阐释,为进一步的研究发展厘清线索。
爱情作为人类古老而永恒的话题,为历代哲学家、伦理学家们所关注,文学家们更是在其作品里用热情的笔调、深邃的目光去描绘和审视爱情,阐述爱情中应有的伦理道德。千百年来,人们都在追问爱情究竟是什么?处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立场、不同的世界观和道德境界的人们给出过各种各样的回答。目前,我国研究者引用得最多、最广泛的是恩格斯关于“爱情是人们彼此之间以互相倾慕为基础的关系”的阐述。一些研究者以此为基础,表达自己对爱情本质的思考,如:爱情是一种男女之间真挚诚实、相互倾慕、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深厚专一的感情[1]。爱情是异性双方基于性机能活动之上并受其社会文化、教育和环境影响而产生的相互吸引和仰慕的一种精神关系[2]。爱情是两个人基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对对方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最稳定、最专一的感情[3]。爱情,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和人类思维能力及其成果意识形态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相适应,它从性欲关系上升到情欲关系,进而上升到性爱关系和情爱关系[4]。如此种种表述,不一一列举。他们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去阐释对爱情本质的看法,都认识到爱情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社会性,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两者的统一。
“男女双方培养爱情的过程称为恋爱,处于恋爱状态的男女会产生特别强烈的互相倾慕。”[5]恋爱作为培养爱情的过程,是人类为建立起一种特殊人际关系而采用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方式。我们把这一人类特有的恋爱方式放进“纷繁复杂的伦理学体系讨论的问题,归根到底不外是道德原则或规范、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以及对行为与品质的评价。”[6]因此,恋爱道德指的是男女双方在培育爱情的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和表现出的道德行为。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大学生恋爱道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描述性主题、关联性主题和对策性主题三个方面。
描述性主题集中在大学生恋爱心理和恋爱行为两个方面的考察,涉及大学生恋爱动机、目的、择偶标准、恋爱行为等多个领域。研究者多采用问卷、访谈、观察等方法对大学生恋爱中存在的道德问题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出现了“亲昵过分、肆无忌惮;只求过程、不管结果;急功近利,不择手段;有爱及性,无须婚姻”[7]等问题。一些大学生的择偶标准出现功利化选择趋向,他们把恋爱当作一种感情体验,一种消遣,借以排除寂寞,填补空虚或者及时行乐,他们只强调爱的权利,否认爱的责任;在反映恋爱道德观核心问题的性观念上,大学生的态度也呈现出日益开放的态势。在对大学生的恋爱行为表现的观察中,发现一些大学情侣存在着不注意场合的过分亲呢行为、校外租房同居、脚踏两船等道德失范现象。道德失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规范约束力的失去或弱化。在恋爱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不遵守本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丢失道德良心的行为现象。
通过对恋爱动机、目的、择偶标准、价值观、行为方式等各个层面的考察,不难看到一些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与传统道德要求相左的现象。对此,一方面表明亟需加强大学生恋爱道德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也表明社会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抱有较高的期望,即便是恋爱也应该表现出较高的道德水平。
描述性研究成果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全面的认识大学生恋爱的现状,但人们更关心的是如何去改善道德失范现象。要提高大学生恋爱道德水平,就需要了解恋爱失德表现的影响因素。
已有研究将影响因素归纳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主观方面主要与大学生个体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关,表现为一些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存在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心理成熟落后于生理成熟的现象,这样的人在恋爱中往往容易失去理智,出现恋爱的失德行为。客观因素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多元等外在环境有关。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改变了过去“以阶级斗争为主的主流文化,被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新的以经济标准为主的主流文化所代替”[8]。在这种更为包容、开放的文化里裹挟着一些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影视作品、报刊、图书等通过对恋爱、性进行夸张描述和渲染来吸引消费者,造成强烈的心理、生理冲击。二是家庭教育中缺乏对子女在正确恋爱观和行为的指导,家长往往羞于与子女谈论此方面的话题,将希望寄予子女的自然成熟或者学校教育。然而,学校对恋爱教育方面也多采取忽略或回避态度,这正是第三方面的客观因素,即学校在此方面教育的缺位。
目前,关于影响因素的研究有两种倾向,一种倾向于对主客观因素进行概括性的阐述和分析,以便让人们对各影响因素有一个宏观的整体认识;另一种倾向则是集中对某一具体因素进行研究,如有的研究者选择电视文化、网络、校园文化或家庭环境等某一影响源进行深入的探究,这类研究让人们对某一因素的影响作用有更深刻地了解。
厘清恋爱道德失范的影响因素,指向的是如何消减恋爱中的失德现象,提高道德认识与改善道德行为。对策性主题指的就是围绕解决大学生恋爱道德失范现象的策略和方法所进行的探讨。这类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讨论和构建恋爱道德规范,另一方面是探寻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有研究者认为应该将“学业第一、爱情第二”作为大学生恋爱观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以此来处理爱情与事业(学业)发生的矛盾与冲突;有研究者提出要坚持恋爱纯洁性,认为恋爱“不要以貌取人,以经济条件取人;而应该把对方的个性品质和兴趣爱好作为主要条件,不应有其他各种不良动机”[9]。爱情是具有排他性、平等性的特点,所以“专一、真诚、互尊互爱”也是恋爱的道德要求。此外,“在恋爱方式上,要文明端庄、持之以度”[10],恋爱的过程中不仅应有高尚的格调,而且在情感表达方式上,要举止文明,分寸得当,不能随心所欲、无视场合,做出有伤社会风化的举动。总之,在恋爱道德原则和要求的构建中,涉及从内在动机到外在行为的各个方面。尽管人们对大学生恋爱的态度更为宽容了,但各种道德要求的提出,依旧体现了人们对诸如专一、忠贞、纯洁、举止文明等传统爱情价值的肯定。
有些研究者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摸索,提出了加强恋爱道德教育的各种策略和方法。例如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让学生恋爱中的激情可以在活动中得到释放;学校要加强管理,规范恋爱中违反校规校纪、违背社会公德的不文明言行;学校要设置专门的课程和专门的机构、配备专职教师,加强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和引导。当然,大学生恋爱道德失范行为的消除,道德水平的提高不能仅仅依靠学校,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而研究者多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探讨,反映人们对学校教育给予的期望,同时也表明学校在教育实践中努力是能够在恋爱道德教育方面有所作为的。
爱情的本质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恋爱道德更突出的是爱情所应蕴含的社会规定性。因而,恋爱道德研究适宜采用社会学、伦理学以及心理学的理论视角。在社会学视角下观照恋爱道德,会涉及到不同性别、不同家庭结构中的大学生恋爱道德的差异,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恋爱价值观的比较等。伦理学视角下对大学生恋爱的讨论,实际上就是对恋爱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思考与梳理,对道德品质和行为做出的反思与评价。倘若我们将目光聚集到恋爱道德的结构上,就会涉及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内容,这样的话,心理学就为恋爱道德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框架。实际上,已有的恋爱道德研究中运用心理学理论来分析恋爱道德心理也是比较多的,例如一些研究者专门对恋爱动机、性心理的研究等。
迄今为止,关于恋爱道德的研究领域里既有量的研究,也有质的研究。量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恋爱道德现状和恋爱心理展开的,研究者运用、开发和设计出各种问卷、量表,通过对结果展开统计、分析,以量化的形式来揭示恋爱道德心理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或者反映恋爱过程中存在的道德问题。目前,有研究者专门对恋爱问卷进行研制,如2009年西南大学的杨良群的硕士学位论文就专门对大学生恋爱价值观问卷编制及其特点进行研究,较好地解决问卷的信度、效度问题,也更好地考虑了问卷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的问题。质的研究是以非量化的形式处理资料,采取观察、访谈、文献研究等方法去了解和掌握研究对象,这类方法主要运用于考察大学生恋爱的行为表现、探寻道德失范原因、建构恋爱的道德规范等方面。
回望改革开放至今的这段历史,大学生恋爱道德研究无论在主题、方法还是研究成果上都取得一定进展,但也还有存在一些不足,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未来研究的发展,我们可以做部分预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已有的描述性主题、关联性主题和对策性主题将进一步的深化。描述性主题中对爱情本质的探讨、对恋爱道德现状的考察依旧吸引人们的关注,而关于恋爱道德要求的研究将出现丰富化和融合化的趋势,尤其是在现代媒体技术文化的介入下,大学生的恋爱方式、途径、时空等得到进一步的扩展,“网恋”、“异地恋”等现象逐渐增多,这都衍生出一些新的道德问题,值得深入研究。而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事物,关联性主题影响因素的分析和对策性主题中具体策略的探讨还将继续为研究者所重视。
不同年代的大学生在恋爱道德观念和行为上是有区别的。随着时间推移,大学生群体也是在不断的更新变化之中,以大学生作为恋爱道德的研究对象将是一个常新的课题。目前,90后开始进入大学校园,逐渐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
从恋爱这一特殊的社会活动本身来看,它极具人文性、社会性,更适宜采用质的研究。因此,除了运用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方法以外,还可以采用案例、作品分析、叙事等综合性的方法对恋爱道德的发展状态和过程进行更为深刻的描述和研究。关于恋爱道德的纵向研究、横断研究、交叉研究也会越来越多,研究方法的综合化程度也会进一步提高,研究手段也会更加现代化。
[1]朱家龙.论爱情的本质——兼论恋爱道德[J].湖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版,1985(4):23-27.
[2]冯江平,安莉娟.青年心理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20.
[3]肖三蓉.爱情与人格——恋爱心理成长分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65.
[4]程京,吴灿新.爱情与道德[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46.
[5]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424.
[6]魏英敏.试论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5):42-45.
[7]梁鹏.大学生恋爱失德问题探析[J].教育探索,2009(4):112-114.
[8]李小玲.社会文化对大学生恋爱倾向的影响[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6(2):60-61.
[9]谭思宗,宋刚,丁沭玲.透视大学校园恋爱现象[J].青年学研究,2003(4):69-70.
[10]余逸群.大学生恋爱心理与恋爱道德要求[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2):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