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终助词“カナ”的语用功能

2013-08-15 00:44:55
韶关学院学报 2013年7期
关键词:面子礼貌意图

(广东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观察现代日语的日常会话,时常可见包含终助词“カナ”的表达。现场存在听话人时,根据说话人的发话意图,“カナ”可能为单纯的自言自语,也可能是明确地向听话人传达信息并希望听话人作出回应的对人发话。从语用学角度来看,后者的某些使用场合,反映出“カナ”语用方面的功能。本文拟以该类用法为研究对象,揭示“カナ”一词的功能①本文所选例句均来源于对话文本;从表记方式上看,“カナ”亦可能由于实际发音而被相应地表记为“カナー”,本文将同一视之,在谈及时,统称为“カナ”;研究对象则仅限于“カナ”用于所在句句末的各类表达。。

一、具备语用功能的“间接指令型‘カナ’”

据《日本语大辞典》所释,“カナ”原本被视为表达感动的词语。近代以后,亦作为包含疑问的感叹标志出现,并另有“カナー”的形态[1];20世纪以来,“カナ”有以下几种主要用法[2]:

ア、念を押したり、心配したりする気持ちを込めた疑問の意を表す。

イ、自分自身に問いかけたり、自分自身の意志を確認したりする意を表す。

ウ、(「ないかな」の形で)願望の意を表す。

エ、理解できない、納得いかないという意を表す。

由以上各义项可推知,现场存在听话人②本文所说的“听话人”是指听到包含“カナ”的话语的人;“说话人”是指说出包含“カナ”的话语的人。时,带有“カナ”的话语,可从理论上初步分为表示疑问、感叹的自言自语及对人发话这两大类③现场存在听话人时,带有“カナ”的话语,单从句子表述上来判断,究竟是自言自语,还是对人发话,会存在一些模棱两可的情况。因此,本文采取的判断标准是站在说话人角度来假设发话意图。在说话人看来,自身的发话意图应该是确定的,一般不存在模糊状态。。而在后者这一类型中,通过观察例子可知,有些情况虽满足疑问句的表现形式,但由于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反应已抱有事先的期望。根据徐盛桓(1998)对疑问句的判断基准[3],该类型疑问句已具备了语用功能。

例1義彦:切符もだけど、君、お針、できる?さと子:浴衣―あ、あんまりうまくないけど袷だって。

義彦:これ、縫えるカナ?

ルパシカの如き、ペナペナの安物の衣装。

義彦:同じもの、五枚ばかりいるんだけど、どうカナー。

さと子:洋服は縫ったことないんだけど、洋裁、覚えたいと思ってたんです。

義彦:いい?(加藤理恵 1996)[4]

例2「家に帰って寝た方がいいんじゃないカナ」と僕は言ってみた。(《ノルウェーの森》)

以上两例均具有此共通点。具体来说,首先,通过观察会话发现,由于“カナ”所在句中没有包含明显的标记可供判断其究竟为自言自语还是对人发话。所以可以假设说话人自身是带着对人发话意图说话的。如例1中说话人实际上就是希望听话人帮自己的忙;例2中则为说话人针对听话人提出建议。因此,本文认定上述带有“カナ”的各句,是说话人下意识进行的、具有交际功能的对人发话;其次,虽为疑问句的形式,但上述各表达均脱离了纯粹的疑问,说话人已经对答复产生了预先的心理期待,亦即话语的实际含义不完全等同于字面含义了。如例1实际表达了说话人的请求或希望,例2则为建议等意图。实际上,这都相当于说话人在对听话人传达要其实施某行为的意图,而且说话人只期待从听话人处获得肯定的、愿意执行的答复,而不愿得到否定的、拒绝执行的答复,因此可见说话人的心理倾向。鉴于此,本文暂且把具备以上特征的话语中带有的“カナ”称为“间接指令型‘カナ’”。

二、从面子保全论(FST)看“间接指令型‘カナ’”

(一)“面子保全论”所包含的补救策略

按照Searle的理论,带有“间接指令型‘カナ’”的表达,应该理解为一种间接言语行为。而按照Searle对言语行为的五种分类,最需要间接表达出来的往往就是间接指令型。其原因显而易见:先不论遂行是益己还是益他,在促使他人执行某行为时,一般而言,都相当于给他人添麻烦,因此在大部分场合,必须要顾及礼貌问题[5]130。而礼貌是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的社会生活中基本的人际交往准则之一。鉴于此,在必要的场合,避免过于直接地、较为委婉、间接地进行行为指示会比较合适。

这方面的要求,于日本人看来往往更甚。那么,带有“间接指令型‘カナ’”的表达既然可以被归为一种间接言语行为,其礼貌性的特征为何?为何具有这样的礼貌特征?值得研究。本文将借助Brown&Levinson提出的“面子保全论”来分析该现象。

“面子保全论”认为,在日常会话中,由于可能出现威胁到对方面子的话语,为了降低其威胁,说话人必须讲究说话策略,做到必要的礼貌。为实现所需的礼貌而采取的措施被称为“补救策略”(redressive strategies)。通过对补救策略的使用,说话人旨在向听话人表示自己并无威胁对方面目的意图,或者是,即使产生了威胁,自身也在努力地对其进行减弱的态度。

按照Brown&Levinson的理论,补救策略可分为五类,具体如下:

a.不使用补救策略、赤裸裸地公开施行面子威胁行为

b.积极礼貌策略

c.消极礼貌策略

d.非公开策略

e.不施行面子威胁行为

Brown&Levinson同时指出,这五种策略,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威胁听话人面目的危险性逐渐降低[6]135,或者说,礼貌性逐渐升高。

(二)“间接指令型‘カナ’”所采用的补救策略

如前所述,带有“间接指令型‘カナ’”的表达可被视为一种间接言语行为。那么,此类表达是如何体现减轻对他人面子威胁的补救策略的呢?应该说起到核心作用的,是句末出现的“カナ”。

从现代日语中“カナ”的用法及上述分析可知,在会话中,从理论上来说,其既可以作为感叹、自言自语的标志来使用,亦可作为间接言语行为表达的关键成分而存在。观察实际使用方式可知,在某些场合和语境中,“カナ”究竟属于以上哪一种情况,由于判断的依据不充分,听话人未必能做出十分明确的区分。换言之,“カナ”具备这样的一种性质:当表达中可供判断的标记不足时,包含“カナ”的表达究竟是说话人的自言自语,还是对人发话,说话人究竟是单纯地表示一种感叹、疑惑,还是抱着与对方交际的意图发话,希望对方执行某行为,听话人是不得而知、无法确认的。

例3「どこかいい家はないカナー。」と言い出すのは三郎だ。すると次郎は私と三郎の間に腰掛けて、「そう、そう、あの青山の墓地の裏手のところが、まだ少し残ってる。この次にはあそこを歩いて見るんだな。」(《嵐》)

该句中,包含“カナ”的发话,由于不带有可供判断是自言自语还是对人发话的明确标记,在说话人以外的人看来,该话语具有模糊性、暧昧性,听话人做出明确的应答与否,从理论上来说都应是合理的应对。

“カナ”所具有的这一模糊、暧昧性,由此可与补救策略中“e.不施行面子威胁行为”这一礼貌性最高的策略联系起来:说话人利用“カナ”将自己下意识的对人发话修饰成理解起来模棱两可的表达,这样就尽可能避免了对听话人面子的威胁以及可能产生的冒犯。试比较:

例4 a.お金を貸していただけないでしょうか。

b.誰かお金貸してくれる人、いないでしょうか。

c.Ⅲ誰かお金貸してくれる人、いないカナー。

观察可知,上述各句虽均为疑问句,但由于说话人在发话时对答案的肯否定已抱有主观上的期待,所以均已发生了语用嬗变,具备了“请求、希望”这一言外之意。而请求、希望的发出,可能使听话人(被请求人)感到为难、涉及对其自由的损害(被请求人并非在任何时候都一定是听话人,为方便分析,本文只讨论被请求人等于听话人这一较为常见的情况)。所以此三句表达,乍一看都有威胁听话人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的可能性。具体来说,“a”以否定加疑问的委婉语气提出请求。由于信息越是被委婉、迂回地进行传达,其礼貌程度往往越高[5]213,因此从语气上可以认为,“Ⅰ”是比较礼貌的。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由于这是明显的面向听话人的发话,听话人为使交际顺利继续,无论是否愿意执行该行为,都不得不进行回答,所以该间接指令无疑威胁到了听话人的消极面子;“b”这一说法,避免了直接对对方做出请求,而采取旁敲侧击的方式。然而,从“でしょう”这一句末形式来看,该说法亦属于明确针对听话人的发话。为使交际顺利进行,听话人仍不得不为回答此问题花费脑力,并可能由于需要判断这是否是针对自己的间接言语行为,进而采取何种回答而感到或多或少的为难,消极面子仍可能遭到威胁;另一方面,如“c”这类表达,就表达自身而言,究竟是自言自语,还是暗含对听话人的请求,由于其包含的“カナ”对其进行了模糊化处理,听话人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回应,当不愿或无法接受请求时,可以不必将其理解为对自己的请求进行敷衍或无视,同时还至少在形式上维持了双方交际的继续,避免了双方感情和面子上的伤害。所以,与“c”相比,无论“a”与“b”在语气上达到何种礼貌程度,由于都属于明显的对人发话,无论听话人是否愿意接受请求,为使交际顺利推进,都无法避免对请求作出回答。因此,“a”与“b”的发话方式,向对方施加了压力,多少威胁到对方的面子。总而言之,在包含了“カナ”的Ⅲ这类表达中,即使说话人以对对方发出请求的意图进行发话,由于在形式上为听话人留下了必要的选择余地,听话人便不会因此感受到明显的压力与负担,面子上的威胁也随之减少或消失。鉴于此,本文认为,如例1、2中在形式上可模棱两可地进行理解的‘カナ’表达,在用于传达请求、要求、建议等意图时,作为一种间接言语行为,可归为“不施行面子威胁行为”的最为礼貌的一类发话。

作为最为礼貌的一类发话,既然该类表达掩盖了说话人的交际意图,给听话人留下了必要的选择余地,听话人就可能根据需要故作不解,或当成自言自语而不做回应。如果说话人得不到预期的发话效果,这种情况便意味着交际的失败。换言之,因为礼貌性与交际成功率往往以反比例的关系统一于一个表达之中,此类表达便伴随着较大的交际失败的风险。

例5「それはよく知ってるよ。何度も聞いたから。でもこんなふうにして君との関係を終えたくないんだ。君は本当に数の少ない僕の友達の一人だし、君に会えないのはすごく辛い。いつになったら君と話せるのカナ?それだけでも教えてほしいんだよ。」(《ノルウェーの森》)

例6「悪いけどさ、ラジオ体操は屋上かなんかでやってくれないカナ。」と僕はきっぱりと言った。「それやられると目が覚めちゃうんだ。」

(《ノルウェーの森》)

通过对以上两例的观察可知,根据实际需要,说话人会在带有 “カナ”的句中或者前后添加“よ”、“悪いけどさ”等具有明显发话指向或者寒暄等表达,作为对人发话的标志。这样一来,‘カナ’模棱两可的暧昧性便遭到削弱。这实际上可以理解为说话人为降低“间接指令型‘カナ’”所伴随的交际失败风险而采取的措施——当说话人认为该交际必须成功、自己的意图必须被充分、清楚地传达给听话人的时候,就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牺牲表达的礼貌性。其结果,虽然此类表达还保留了句末的“间接指令型‘カナ’”、保留了字面上貌似自言自语的模棱两可的理解方式,实则明确在向听话人索求回应了。

三、结论

本文将带有“カナ”的表达中,可归为间接言语行为的“间接指令型‘カナ’”一类作为研究对象,揭示其由于把对人发话的意图隐藏于自言自语的形式中,为听话人在回应时提供了最大限度的选择余地与自由,从而体现出较高的委婉性、礼貌性这一特点。又由于其较高的委婉性,作为代价,该类表达伴随着得不到听话人应有回应,亦即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未能实现的较高交际失败风险。为降低这一风险,平衡话语的礼貌性和交际成功率,说话人有时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牺牲该类话语的礼貌性,在使用“カナ”的同时,于表达中添加对人发话的标记以促使听话人做出反应。这一处理方式,在提升交际意图实现可能性的同时,无形中也削弱了“カナ”的委婉与礼貌性。

[1]小野正树.新しい文法―「カナと思う」について―[J].日本語学,2006(8):46-56.

[2]kotobank[EB/OL].[2013-04-27].http://kotobank.jp/word/%E3%81%8B%E3%81%AA.

[3]徐盛桓.疑问句的语用性嬗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4):27-34.

[4]加藤理恵.間接依頼表現の理解を可能とする文脈的要因[C].言葉の科学 名古屋:名古屋大学言語文化部,1996:47-64.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小泉保.入門語用論研究―理論と応用―[M].東京:研究社,2001:135.

猜你喜欢
面子礼貌意图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法律方法(2022年2期)2022-10-20 06:42:20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6:58
“Face Culture” in China and America
丝路艺术(2018年7期)2018-04-01 22:05:29
某贪官的面子
杂文选刊(2018年2期)2018-02-08 18:42:55
当诚实遇上礼貌
家教世界(2017年11期)2018-01-03 01:28:48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小猴买礼貌
面子
黄河之声(2016年24期)2016-04-22 02:39:44
暗恋是一种礼貌
海峡姐妹(2015年3期)2015-02-27 15: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