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君彦
(河北城乡建设学校 河北石家庄 050031)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性质相同,但阶段不同、层次不同,在我国经济社会中担当着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教体系是我国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目标,使得中职向更高层次提升,高职向下进一步融合,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需要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的重要举措,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就业率已经不是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中职生就业问题上升到另一个层面,即提升就业质量。如何提高中职毕业生整体综合素质,适应当代经济社会产业结构变化,适应经济转型期岗位变化对技能人才的新需求,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课题。在《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18 期发表的专题报道《3000 万中职生继续教育是个大问题》中指出,中职毕业生的职业生涯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就业质量相对较差,大部分从事生产一线工作;工资待遇水平低,收入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而提高不够明显;缺乏后续培训的机会;竞争能力不够,职位难晋升。
职业院校毕业生大部分从事一线岗位工作,一些岗位技术含量不高,即便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其可替代性比较高;有些岗位是典型“吃青春饭”的职业,工作的不稳定性极强。这种工作不稳定性强的现实,必然提高中职毕业生对再就业能力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现在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会在短短几年之内过时,要想在社会发展和职业变动中保持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就需要不断地提升自我。
高等职业院校招生难,已经成为全国高考录取的一个普遍问题。2012 年高职院校招生再度遇冷,据统计,虽然录取线已降到180 分,山东省最后一个批次投档中,共有约5 万个招生计划落空,创近年来的新低。生源危机并非山东独有,据各地招考部门数据显示,广东、河南、河北等省份均出现了招生难现象。就河北省而言,2009 年已初现端倪,2010 年问题显现,2011 年继续恶化,而2012年生源危机仍然没有探底。专科批次招生难,已成为全国高考录取的一个普遍问题。高校争抢生源一年比一年激烈,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优质生源有限、高教资源相对过剩的时期,高等教育“买方市场”已经形成。
中职与高职都是职业教育的一部分,两者层次不同,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同。中职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或一般技能,以及与职业相关的基本专业理论知识;而高职要求学生掌握更高的职业技能,即高级技能,对专业理论知识内容的深度要求更高、针对性更强。而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认知发展过程,由此可见,中职是高职的学习准备,高职是中职延续发展。
目前,我国中职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分离、脱节的。二者各自为营,独自规划课程体系,没有考虑到中职与高职的递进,也没有考虑到职业教育的系统性,致使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呈现危机:中职教育缺乏可持续发展而吸引力降低,高职教育丧失有一定技术基础的优质生源而陷入招生困境。
我国的中高职衔接研究起步于20 世纪80 年代,经历了20 多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但是,中高职之间缺乏便捷有效的通道,使得中高职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制约,中高职不衔接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体系的有序性、整体性。我国中高职不衔接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现有的中高职衔接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对口招生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3+2 模式、自学考试和函授等非全日制模式。然而,我国高职院校仍然以招收普通高中生为主,对口招生指标只占5 %,五年一贯制和3+2 招收名额相对于庞大的中职生群体而言,又显得微乎其微,致使有深造愿望的中职生难于获得上升渠道,从而使中等职业教育成为断头教育,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只能选择高考成绩较低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尽管如此还常常出现招生荒。高等职业教育不得不从低级职业教育开始,甚至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的重复,因此高职院校对中职生的限制和排斥应该被打破。
培养目标是反映教育本质特征的重要方面,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有许多共性,它们都具有特色鲜明的技术性、职业性,都注重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目前,我国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对同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没有依存性,没有考虑到两者之间培养目标的递进性。经过近几年的课改,许多中职学校出现了重专业、轻基础,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在教学上轻视理论和文化知识学习,偏重于实用技能的培训和就业能力的培养,这样就会导致中职生难于适应高职教育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达不到更高层次技能培训的基本要求;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没有建立在中职基础之上,没有实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层次的衔接,即中高职衔接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尚待明确。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衔接实质上就是中职与高职课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且不重复浪费。然而,目前中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合作,各自独立发展,中高职课程衔接始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节和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文化课脱节,专业理论课重复,有的专业技能课甚至出现了中、高职倒挂现象,在许多中职院校一些与专业联系不太紧密的文化课或被删除或被减半,等等。
我国中职文化课教材既不与普通教育接轨,又不与高职教育相衔接,而专业课教材又缺乏系统性;高职教育则以普通高等教育教材为蓝本,缺乏职业性、专业性。
建立中高职相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疏通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渠道,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仅可以解决中职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难题,而且也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大量的优质生源,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有利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对形成合理的教育结构、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大多数省市都采取对口升学的方式选拔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同时对口升学也是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的主要途径。近年来,高职对口单招工作在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招生学校自主权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也有上升趋势。其考试形式和内容和普通高考相比要简单得多,分为两部分:文化课考核和专业课考核,以笔试为主:文化课考核内容比较死板,缺乏灵活性,应试化严重;而专业课考核通常不能如实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这种考核方式基本上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发展潜质,不适应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方向。
对口升学考试应坚持以“德育和技能考核为主,文化理论考核为辅”的原则,实行“德育考核+职业技能考核+文化理论考核”的模式。
(1)德育考核可包括职业道德实践、学生德育档案、学生德育考试等。其中职业道德实践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可以根据顶岗实习和半工半读期间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爱岗敬业和工作表现来评定级别;学生德育档案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提高德行,不忘修身养性,反映学生在较长时期内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成长状况,由就读学校如实记载。
(2)技能考核主要包括职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要突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查。学生在校期间可参加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毕业时所拥有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资格证书就是其职业技能考核的成绩。
(3)文化理论考核只考语文、数学两科基础课,由全省统一命题、考试。以上三者分别占学生考核总成绩的40 %、40 %、20 %。
当前的教育体系下,中职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向上发展的途径很少,高职院校的生源多来自普通高中,中职层次的学生学习功底又不牢固,缺乏考上高职院校的可行途径。事实上,经过三年的成长,中职毕业生已经日趋成熟,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相当大一部分中职生并不想直接就业,而是希望获得继续学习的机会。高职院校招收有意愿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且成绩优异、技能突出的中职生,不仅能为他们的升学深造开辟一条蹊径,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而且对高职院校来说,可以保证大量的优质生源,况且培养有基础的中职毕业生远远比培养零专业起点、文化基础又相对薄弱的高中生更有成效。目前国家级、省市级示范高职院校都部分实行自主招生,在制定招生名额时应划出一定比例(30 %~50 %)定向留给中职生。
普通高考有保送政策,保送生无需参加高考,经学校推荐,即可进入大学就读。不同省份的保送政策略有区别,一般省级优秀学生、高中阶段在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级赛区中获得奖项以及获得全国决赛奖项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以及一些外国语学校的学生都是保送的对象。为引导中职学校加强技能教学与训练,激励广大中职学生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可参照现行普通高校招收保送生政策,对高职口单招工作可实施技能优秀中职毕业生免试升学政策。凡获得教育部等国家部委举办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的本省籍应届中职毕业生,或者获得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一、二等奖的中职学生,各省可免试保送就读本省高职院校相关或相近专业。
中高职都是要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在专业设置和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中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职业能力分析,明确中高职各专业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能力上的培养目标,对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合理定位学生应该达到的标准和程度。通过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定,规定证书等级对两个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职业能力等级要求。使得高职入学新生做到起点高,专业技能合格,并能在高职院校进一步培养中得到提升发展,逐级晋升职业资格证书。
在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中高职不同阶段专业课程设置和专业教学相衔接,是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课设计没有将中职的学习情况考虑在内,使得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后只能将学过的技能重新学习一遍,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为此,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办学定位,结合现有的中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基础和成果,根据中职毕业生的文化基础和专业水平,科学合理地确定每个专业在中、高职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制订和实施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尽量避免课程内容重复和资源浪费,努力实现学生综合技能的横向拓展与纵向提高,实现就业范围的扩展和从业能力的提高。
[1]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书评.职业技术教育,2011.(7)
[2]汤光伟.中高职衔接研究.职教论坛,2010.(22)
[3]杨红.系统论视角下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思考.中国电力教育,2011.(7)
[4]孟凡华,陆春阳.3000 万中职生继续教育是个大问题.职业技术教育,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