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

2013-08-15 00:50杜晶晶
关键词:斯大林苏联思想

杜晶晶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41)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考察,揭示出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就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为基础,并且总结借鉴了列宁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探讨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来源,对于更好的把握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设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未来理想社会进行了展望,并且系统阐述了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1 未来社会主义经济以生产力高度发展为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实现共产主义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速发展为前提,把发展生产力当作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

1.2 未来社会主义经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特征

马克思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共同所有的形式。从制度上保证了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合理,从而为消灭剥削和阶级差别奠定了基础。在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根本特征。

1.3 未来社会主义经济以按劳分配为消费品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原则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阶段所特有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是将社会总产品在做出各项“必要扣除”(扣除部分包括社会再生产基金和社会消费品基金)之后的剩余产品,以劳动时间为尺度进行分配,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取得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在个人消费品分配领域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由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首先,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实现了全体劳动者平等地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消除了劳动者凭借生产条件占有的不平等而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现象,使劳动成为消费品分配的唯一决定因素。

其次,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社会生产力水平及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着可供分配的社会产品的数量,制约着分配的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虽然不像原始社会那样低下,但也没有达到产品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那样的高度,消费品还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因此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而只能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再次,由于在社会主义社会“旧式的社会分工仍然存在,人们的劳动存在着重大的差别,生产者的劳动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同时生产力也没得到全面的发展,集体财产也没达到极大丰富的程度。” 因此只能采取按劳分配而非按需分配的消费品分配原则。按劳分配原则承认劳动存在差别,把劳动贡献和劳动报酬紧密地联系起来,充分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1.4 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将有计划地进行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重要诱因。要克服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使社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必须在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采取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生产。计划经济体制在经济运行形式上,由一个社会中心用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来配置社会资源,组织整个社会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从而使人们的劳动过程由盲目变为明确,避免市场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保证社会经济高速、平稳和健康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上述关于未来社会经济建设理论的设想是建立在对历史规律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的,其总体构想是科学的,他们提出的未来社会经济建设所应遵循的重要原则,为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的提出和形成指明了方向,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光辉著作《共产党宣言》,对毛泽东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最终成长为一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1936 年他在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回忆说:“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阶级斗争》,考茨基著;《社会主义史》,柯卡普著。到了1920 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毛泽东在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主要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建设理论,此后的中国共产党也将马列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长期坚持。

2 列宁、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及其对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

列宁、斯大林作为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伟大领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本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突破了由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系列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世界无产阶级理论宝库,真正实现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的具体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总结出大量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理论、新思想,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是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论来源。

2.1 列宁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及其对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

列宁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概括说来,可分为两个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府在国内战争时期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该政策主张在农村实行余粮征集制,工业体制上追求最大限度的工业国有化,经济关系上取消一切自由贸易,劳务关系上实行普遍的义务劳动制,分配关系上实行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曾经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总的来说,该政策是为了保证战时物资供应而实行的应急措施,“它不是而且也不可能是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随着国内经济状况的逐渐改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逐渐显露,列宁逐渐意识到,在落后的经济条件下和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尚不具备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本条件,必须要先利用商品经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加社会财富,渐进向社会主义过渡。于是,列宁开始着手探索新经济政策,其实质在于利用市场关系建立社会主义。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积极利用商品市场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采取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大力开展自由贸易,积极利用资本主义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本国经济;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和实施,是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重大突破,为经济落后国家实行社会主义指明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深深地影响了广大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对于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具有巨大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毛泽东较早地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进行思考和研究,他以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经验为借鉴,并结合中国革命和社会实际,创造出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毛泽东在建国初期,对本国的国情认识是基本清醒的,因此,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得到较好的运用。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针对三大改造中出现的问题,毛泽东曾经提出了中国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著名论断。毛泽东在与工商界人士谈话中指出:“我怀疑俄国新经济政策结束得早了,只搞了两年退却就转为进攻,到现在社会物资还不充足。” 由此可见,毛泽东重视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经济结构,充分发挥各种经济形式在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毛泽东对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大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艰苦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特别是在实践中,日益急躁,急于过渡,于是,逐渐向“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靠拢,实行“一大二公”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2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及其对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

列宁逝世以后,作为苏联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内部不应该有私有制经济的长期存在。于是在1928 年,斯大林结束了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开始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斯大林带领苏联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不懈的探索,在很短的时间内,使苏联由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技术先进的工业国的,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逐步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苏联模式,给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留下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精神财富。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自成体系,有一定合理性。他认为,生产资料单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标志,计划经济采取国家调节的手段,可以有效避免由于市场自发调节而造成的混乱和浪费,优势不言而喻;同时为了使苏联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斯大林进一步提出依靠本国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想。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入,斯大林逐渐认识到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存在的必要性,区别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他从两种公有制形式并存出发,论证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以及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价值规律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客观必然性。斯大林认为价值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只要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存在着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发生作用。“在有商品和商品生产的地方,是不能没有价值规律的。”

斯大林对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传统观念的突破。但是,受当时历史条件和个人认识能力的限制,斯大林对商品的认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他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的“活动范围只限于个人消费品” 生产资料“仅仅保持着商品的外壳” 却不是商品。其次,斯大林虽然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但对它的作用范围却作了严格限制,认为价值规律只对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主要是个人消费品的交换保持着调节的作用,而对社会主义生产并不起调节作用,只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低估了价值规律的作用范围。斯大林对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范围的限制,削弱了国家利用市场机制调节社会劳动、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强化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缺陷。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把社会主义同计划经济等同起来、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思想的束缚。因而,从本质上看,仍然是排斥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作用的。

斯大林模式作为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对毛泽东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影响尤为明显。建国前夕,毛泽东就指出:“他们(指苏联)己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 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毛泽东错误地把苏联模式等同于社会主义模式,将苏联模式视为衡量社会主义的唯一参照。事实上,苏联模式只是特定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制度的实现形式之一。毛泽东认为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模式在计划经济和公有制形式两大原则上着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因此,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基本套用了斯大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模式。其积极影响是实行生产资料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依靠本国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高度集中的制度模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发展发挥过一些积极的作用,“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这是毛泽东利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在中国的成功实践,也为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形成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由于没有实现理论的本土化,我国“一五”计划末期,照搬苏联模式所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也日益显现,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苏联模式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首先,苏联模式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以单一的行政指令性方式,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忽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和经济利益,对经济统得过死,不利于发挥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其次,在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同时,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导致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缓慢,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鉴于这些情况,毛泽东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毛泽东后来还讲到:“1956 年4 月的《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我们自己的建设路线,原则和苏联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 由此可见,毛泽东已经认识到苏联模式存在局限性,并由此开始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不可否认的是,苏联模式对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上述列宁、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思想的实现,对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是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论来源。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列宁全集:第15,2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5]斯大林全集:第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6]斯大林选集:下卷[M].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8]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毛泽东选集:1~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毛泽东文集:第6-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2]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3,8 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斯大林苏联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斯大林猝死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