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莉洁
(广东培正学院教学督导与评建办,广东 广州 510830)
近年来,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成为国内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公立高校与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两大主力,自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主阵地”与“实验场”。但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相对于公立高校而言,民办高校不管是在学校建设,还是在教师队伍管理上都显得“先天不足”,“后劲乏力”。与此同时,民办高等教育正在高速发展,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地扩大。这些都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关注民办高校教师专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这也是我们需要亟待解决的教育发展瓶颈之一。本文以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为起点,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优化策略。
教师队伍的结构构成主要包括职称、年龄、学历等方面。本文采用统计分析法、信息归纳法,并结合网络搜索、实地调查等,对广东培正学院、私立华联学院、南华工商学院、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工商学院、广东白云学院等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构成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统计。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是经过几年的发展,广东地区的民办高校逐步形成了一支由中级职称以下的青年教师为主力,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师及兼职教师为补充的教师队伍;二是中级职称以下的教师人数占相当大的比例,很多“一线”课程都是由这些教师来完成的;三是教师的学历普遍较低,以硕士研究生以下学历的教师为“主力军”,而且所占百分比未能过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结构是以“三角形”为主的,低学历、低职称的青年教师是带课主力。
民办高校教师的硬件主要指的是职称、学历、基本技能。根据前面的论述,教师队伍的“硬件”配置仍属于较低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即教师学历教育的缺失。教师的“软件”主要指的是教师自身具备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教师操守等。在民办高校,教师的“硬件”具备只能说明学校的师资力量雄厚,对学生的学习影响不大;而“软件”的具备则说明了教师的教学水平,这对学生的情感培养、价值观导向、人生的丰富程度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学生对于教师的要求可归结为三个方面,即教学水平高、处世热情大方、待人平易近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这方面的修养,不可“带着家事上课,带着情绪上课,摆着架子上课”。然而我们从相关学者的统计分析中,却发现只有30%不到的教师将在民办高校任教作为自己“终身为之奋斗的职业”,超过40%的教师认为在民办高校教书地位低,福利无保障,与自己的理想不相符,只是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已。
从教师的自身来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道德修养、职称等级,不仅对自己有利,而且对于广大的学生也有利。但我们从调查中看到,对现状基本满意的占到50%,对现状不满意的有40%。在对待未来发展上,基本上所有的教师都表现出希望进一步提高自己专业水准,只有极少数人表现出了安于现状,莫不关心。与此同时,对于自己未来的专业发展是否有计划或想法或者专业发展动机,绝大部分教师选择了“有想法、有计划”,是为了“增长专业知识和能力”和“了解最新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由于部分教师将在民办高校任教看作“谋生的手段”,转向其他职业的“翘板”。因此可以看出,民办高校的教师专业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但由于绝大部分教师对于改变现状已失去信心,改变的愿望也不强烈,这些使得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后劲不够”。
相对于公立高校来说,民办高校的地位略显尴尬。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民办高校定位不准,在学校的未来规划与建设上没有方向,模棱两可。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立高校不足的重要补充。民办高校兼具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特点,因此,在培养学生的侧重点上,对教师的质量都有特殊的要求,而且极易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二是师资缺乏,缺少品牌效应。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我国的民办高校师生比呈逐年扩大的趋势,教师短缺日益成为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制约着其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很多民办高校的前身多是技校,知名度不高,难以吸引到优秀的教师前来任教。三是自力更生,资金难以保障。目前,我国的许多民办高校都是以个人出资或者是多人合资的形式开办的,容易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资金难以持续供给。这导致了无法给任课教师提供较为舒适的生活环境,甚至有时连最基本的教育设施都难以配备。因此,要想吸引到优秀教师前来,高校生活、教学的软硬件设施必须完善。
发展意识的缺乏,不仅仅针对的是教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包括高校自身。对于教师而言,专业自主发展意识主要指的是“自我价值、自我权利、发展方向、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方面的主要的问题是专业自主发展意识不高。由于以上所述教师待遇、职业认同感等方面的原因,绝大多数的教师表现出了自主发展积极性不高,对学校的教育事业缺乏热心,这严重影响了其专业发展、道德素质水平。对于学校而言,很多学校都是片面地将自己定位为技术学校,将教师看作“教书匠”、“师傅”,死盯着毕业生的就业率,而忽视了教师职业素养、专业发展的诉求,缺少人文氛围的营造。综合教师与学校共同的“失策”,这直接导致了只有极少数的教师经常参加学校的培训,而现实中的学校培训也是流于形式,很难吸引到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目前,民办高校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教师的编制问题,这同时也是教师与学校之间最大的矛盾所在。编制问题,也就是民办高校的教师职位的性质是什么。相对于公办高校教师“准公务员”待遇,民办高校教师的待遇则更为复杂。根据相关研究,大体有两种解读:一种是“合同制教师”,另一种是“事业制教师”。“合同制教师”是将民办高校看作一个企业,教师只是其中的员工而已。教师以与学校签合同的形式,明确学校与教师之间的权利、义务,并且按照企业的规则招录、取得薪金、辞退等。这类学校多以技术类见长。“事业制教师”,类似于公立高校的“事业编”。这种教师的岗位较为固定,福利待遇较好,生活环境也较为舒适。这种学校多以综合类学校为多。但普遍来说,民办高校的教师地位较低,待遇较差,而教师的编制问题也始终是学校建设绕不过去的坎。与此同时,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也是一块“短板”。例如,“四金”问题,很多民办高校因为资金问题而无法解决。此外,还有体制不完善,无力解决编制、工龄、职称、评奖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削弱了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导致了教师的高频率“跳槽”现象的发生。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2年12月28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法》,旨在加快民办高校立法,保障民办高校教师的合法权益。该法共分十章,共六十八条,其中第四章“教师与受教育者”中规定了民办教师所享有的权利。例如:第二十七条规定了“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第三十条规定了民办高校“应当依法保障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并为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民办教育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办高校的发展,保障了民办教师的合法权益,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许多问题。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的内容较为笼统,没有实施细则,在实践中不好操作。例如,第三十条,虽然规定了保障教师的社会利益,但谁来保障、怎么保障、保障资金来源、保障缺失责任等细化问题,在法条中却没有详细地说明。这导致在现实中政府与学校互相推诿,互相指责,许多民办高校教师的福利待遇、职称评定、教师资格认定等方面的问题无法解决。因此,我们建议应该尽快出台相关的实施细则,将问题细化、具体。地方政府也可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扶持力度,在政策、财政预算方面尽可能地给予适当倾斜。与此同时,民办高校在《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框架内,也可以自行筹措资金,采取多种措施,建立建全保障体系,使其制度化、规范化、具有可操作性。
教师专业发展的好坏,首先取决于民办高校自身。本文提出“发展自身实力,提高准入门槛”策略,针对的就是民办高校本身。但必须注意的是,发展自身实力在先,提高教师准入门槛在后。当然有时也可以同时进行。如果颠倒过来,学校在自身软硬件设施不具备、教师待遇不提高的情况下,反而提高教师的准入要求,则无异于“自取灭亡”。发展自身,需要努力的方面很多,例如:一是投入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民办高校应寻求多元化投资,加大融资力度,为学校建设提供稳定的资金供给,特别是加大教师生活设施建设。因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才能让优秀教师留下来。二是营造文化氛围。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教授技术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高尚情操、道德水平,让学生学会做人,这才是民办高校应该努力的方向。文化底蕴厚,科研水平高,能够反映一个高校真正的实力,也是高校立足于“众校之林”的招牌。三是深化改革管理制度。虽然民办高校的地位、待遇略低于公立高校,但它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即民办高校相对独立,受到的政治影响小。因此,我们可以仿照欧美著名私立高校(例如斯坦福大学)的管理制度,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的先进的管理制度。当民办高校自身实力增强、品牌树立起来后,对于众多的优秀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这时我们就可以提高进入门槛,优中先选优了。招录教师的程序很多,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设定不同层次的聘用办法。但有三个条件应聘教师必须具备:一是通过教师资格考试;二是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三是科研能力强。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提高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关于民办高校教师培训多元化的问题,很多学者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因此,本文针对不同的教师群体,拟采用“校本培训+校外培训、实地进修+远程教育、正式培训+自我教育”的培训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有三个重要的主体,即教师、学校、培训机构。三者如能有机结合,密切联系,结成一个统一体的话,必将能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提高自我认识,强化职业归属感;学校应积极搭建平台,投入专项资金,做好培训的保障工作;培训机构应按照合同约定,提供最新的理念,安排最好的培训教师。此外,科研型教师队伍的建立,对于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缩小与公立高校的差距;另一方面能够树立品牌,产生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盟。针对科研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相关学者也做了深入的学习研究,提出了许多培养的措施。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把握一个基本的原则,即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立富有特色的教师培养制度。在这方面,广东省部分民办高校走在了前列,例如,“双师型”(教师+工程师)教师队伍建设,在上述六所民办高校中,“双师型”教师占到总人数的6%,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科研水平。但现在存在的问题也是很突出的,尤其是外籍教师的大量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因此,虽然很难做到这一点,但却是我们每一个民办高校努力的方向。
总之,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长久的话题,它的解决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发展、进步。同时,它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民办高校的高速发展,不容我们些许迟疑,如何最大限度地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促进民办高校的良性发展,并能创出世界闻名的私立高校,是我们每一个研究者面临的问题。
[1]黄甫全.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萍.高校教师的专业性发展及其途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4).
[3]张宏玉.论中国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其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
[4]毛亚庆,蔡宗模.建国以来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审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6).
[5]吕春燕.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