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资队伍的内涵建设

2013-08-15 00:54张玉柱
关键词:规律文化教师

张玉柱

(河北联合大学,河北唐山 063009)

我国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张发展阶段已经过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部也出台了高教30条,提出“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道路,即“稳定规模、调整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结合高校的工作实际,我们顺应国内高校建设的大趋势,快速启动学校的内涵建设已迫在眉睫,而在内涵建设中处于引领作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的水平是一个学校的水平,教授、大师就是大学这样的理念。一个学校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就是一个学校总体水平的反映。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单的校园氛围、过弱的人文熏陶不能培养出高层次的从政人员、泰斗级的学术大师和纵横市场的商界奇才。教师的综合素质,至少包括政治素质、文化素质、教学素质、科研素质和心理素质。

一、提升师资队伍的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一个大学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素质。作为一名大学教师,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的问题”。这个问题答案是唯一的,那就是社会主义的大学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毋容置疑,国内外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高等学校是这场战斗的“桥头堡”、“主战场”。全国现在有3000多万大学生,每年都有七八百万人进出高等学校。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明天国家机器的运行者。他们的政治信仰、政治素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决定了国家明天的走向。所以,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一直在高等学校剧烈地展开。当前社会上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究其根源就是当前国民素质的淡薄、危机、缺失甚至异化。美国有一个学者叫安东尼·奥洛姆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国家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构造并维护一套完整的公共信仰”。对于高校来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任务是架构青年大学生的精神骨骼,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是国民信仰教育的重中之重。什么是信仰?我们每天几乎都能接触到的概念,但是仔细追究起来,却不那么十分清晰。比方说,信仰、信念、理想、世界观是什么关系?我们以为,“信仰是信念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支配人一切社会行为的动因所在,是人精神的皈依、心灵的家园”。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只有安居乐业,社会才繁荣稳定。在人的心灵世界,同样也要为每个人的精神安个家,那就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公共的国民政治信仰。如果我们每个人的精神无所皈依,意识形态混乱,大家都成为精神的流浪汉,我们国家的今天或者明天会是什么样可想而知。所以,我们现在更需要的是共同的信念和理想。那么,信仰和信念是不是一回事呢?信仰具有唯一性、排它性,信念具有多重性、包容性,不同信仰的人可以有共同的信念。比方说,当前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不分民族、不分信仰、甚至不分国籍的炎黄子孙的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说,“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这些话说明了这就是我们共同的信念。他还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这些论述对我们的教师和大学生来说,都应该深刻领会、吃透精神。还有,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有新的诠释和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去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次拓展为在国家层面上,“提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上,“提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人层面上,“提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感觉这就更加富有统战性、普适性,更能把全国各族人民集中团结在“中国梦”的旗帜下。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事,我们不能也不会强加给任何人。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却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心声和心愿。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把这些精神,要学透、学懂,化为自己的信念,并体现在教书育人上,这是一名教师起码的政治素质。

二、提升师资队伍的文化素质

何为文化?文化最早出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是名词;化,是动词,用人文去教化天下。文化是名动结合词,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应该是知识,包括了天地生、文史哲,包括了琴棋书画。但是文化又不仅仅是知识,当前社会上反映最多的是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除了知识以外,文化还应该是一种气质,表现在举手投足中。英国有句格言:三年可以造就一个暴发户,三百年也培养不了一个贵族。这里的贵族就是指耳濡目染,日益熏陶所形成的一种气质。有许多大款出入高级场所,消费高档产品,趾高气扬,耀武扬威,横冲直撞,颐指气使。这些人,也许有知识,但是没文化。文化还是一种气节。《朱子治家格言》中说:“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阿谀奉承、趋炎附势、欺下瞒上、上卑下亢,这样的人,也许有知识,但是没文化。文化还是一种自信和坚韧,不向命运低头。《菜根谭》中有几句话:“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以遇,吾享吾道以通之。天且奈我何哉?”这就是一种坚韧,不向命运低头,敢向命运挑战。有的人受一点挫折,就怨声载道,怨天尤人,认为社会对他不公平,组织对他不公平,家庭对他不公平。这样的人,也许有知识,但没文化。文化还是一种涵养。有的人既看不起比自己低的人,又嫉妒比自己高的人。看见比自己穿的差的,说三道四,品头论足,看到比自己穿得好的,又很生气,仇富心理和笑贫心理同时存在,动辄对人是冷眼相加、睚眦必报。这样的人,也许有知识,但是没文化。文化还应该是一种底蕴,需要长时间的积淀。中华民族有泱泱五千年的文明史,汗牛充栋的人文知识承载了无限的人文精神。比方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顽强意志;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博大胸襟;修齐治平、保家卫国的政治理想;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执着追求等等,还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人文精神,是需要长时间的积淀,只有修炼到一定程度,才能够达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温温恭人,维德之基”。我们现在许多青年教师拿到了硕士学位,甚至拿到了博士学位就以为自己是个文化人了,那只能说明你有了知识,有了文凭,而距离文化,我认为,多数人还相距甚远。特别是当今社会文化很多,什么“短信文化”、“段子文化”、“网络文化”,还有我们高校所特有的“课桌文化”、“厕所文化”等等,这些都是媚俗文化,和真正的文化是不沾边的。所以,作为一名大学教师,首先应该弘扬的是高雅的文化,创造并传播坚守高雅的文化。

三、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素质

《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里的“天命”是先天的禀赋,“性”是指人性,“道”是指规律,即顺应人的先天禀赋就是人性,按照人性发展就是规律。那么,人性的发展规律是多向性的,有向善的方向,也有向恶的方向。我们使人性沿着善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教育规律。所以,作为一名大学教师首先要明确懂得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何许物?教育规律有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所谓外部规律就是教育发展规律,比如这个国家有多少人口,怎么分布的,有多少个民族,多少种语言,据此确定在什么地方设立多少所、什么样的学校,再根据国家的财力和国民的收入来确定进行多少年的义务教育、非义务教育收费标准是多少等等。这些高层次设计是国家的事情。对于学校,我们仅谈学校内部的教育规律。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16个字,叫做: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道器相融,教学相长。

(一)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既是人的成长规律,也是知识的传授规律。人几岁开始会说话,几岁开始能写字,几岁开始能学什么样的知识。在大学当中,我们为什么一年级要开设数学,二年级要开设物理,为什么不能把它掉过来,这就是知识的先行后继性。四到五年的大学时间里,需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掌握哪些专业技能,都是根据统计学、根据人的成长规律和知识的传授规律统计出来的。

(二)因材施教

实际上大家都清楚因材施教的道理,但是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是非常不容易的,这需要庞大的教育资源作支撑。像牛津剑桥一个老师只带两三个学生,这样确实是因材施教。那么我们国家尤其是高等教育大发展以来,实行大众化教育,我们的教育谈不上因材施教。不仅仅是我们,包括国家一流的名牌大学也是这样。我看资料显示,一个咱们国家最好的学校校长和学生对话,其中有个学生说:“老师,我们都是高考的尖子,许多都是本省的状元,经过在学校的四年培养以后,不仅仅我们的知识结构是一致的,思维方式、行为惯式也都一样了。”这深刻说明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是一种什么状态。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跳蚤放在一个盒子里,若干天后放出跳蚤来,盒子多高,它就蹦多高,而在盒子外面的蹦得最高。这说明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是批量式生产,是抹煞个性的教育。怎么办?一时解决肯定办不到,我们应该想办法,特别是在研究生的教育上要另辟蹊径,教师应该培养出比你更高的学生。

(三)道器相融

所谓道器相融,是《易经》里的一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要下学而上达”。“形”顾名思义,就是有形的“器”,就是客观实在;“下学”就是对有形的东西进行反复的研究、实践、格物,得出理性的认识,最后上升为理论,就是“上达”,就是“道”。这就是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直至无穷,才能得到真理。这实际上就是“形而上学”的本来内涵,即通过“形而下”的东西反复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上升到理性的东西,就是“形而上学”。但这个“形而上学”和我们常讲的“形而上学”是相对立的。我们通常说的“形而上学”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但二者也是有联系的,或者说是同出一宗的。当年亚里士多德除了对有形的科学研究之外,还搞了好多唯心和机械唯物的东西。他的学生在整理他的一些著作的时候,把这一部分叫“超自然现象论”,类似于中国的“玄学”,后来日本的一个中国通在翻译成中文的时候,找不到合适的中文词汇来表达它,想到易经的道器说,就翻成了“形而上学”。我们所提倡的是中国传统的“形而上学”,是自“形而下”来的,所以它是有力量的,是符合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因此,我们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四)教学相长

《礼·学记》学习里有这样一段话:“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我们为什么能把它总结成为一条规律?就是“教”与“学”可以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生间只有互相取长补短,才能互相帮扶着到达更高的学术境界。这是教学规律。。

四、提升师资队伍的科研素质

科研素质首先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原始创新。原始创新来自于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来自于批判精神,批判精神来自于高度自信。我们不能迷信大师,不能迷信经典。要敢问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要进行深入细致到末梢细节的观察,从中得到端倪,才能够发明创造,这就是古代说的格物致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所突破。第二,继承创新。郑板桥给金山书院写过一副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是说的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我们要善于继承,继承那些“三秋”严霜以后的“树叶”,那就是精华;在这个基础上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创新。我们现在用的iphone5肯定是在iphone4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的;我们现在坐的动车肯定是在原来蒸汽车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的。没有前人就不会有今天的创造,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更大的收获,这是历史的经验规律告诉我们的。第三,集成创新。集成创新就是知识的大挪移,我们要敢于并善于进行知识的大挪移。许多知识在这个领域已经不算什么新东西,但是在另外一个领域可能就没有。举个例子,比方说分形理论在物理学领域是司空见惯的,但拿到冶金尤其是拿到烧结里面就没见过。后来认为烧结矿有分形特征,我们就进行结合,竟然出来很多成果。同样,比如说有限元法在许多的学科当中都应用的很好,应用到冶金领域,也就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使得整个的炼铁、炼钢“黑洞”变得可控,这不就是知识的大挪移吗?今天我们把工医结合在一起,在工科司空见惯的东西,医学上可能就没用。医学的一些理念,工学上可能就没有。我们把它一结合,可能就有新的发现、新的突破。这就是集成创新,要善于知识的大挪移。第四,集体创新。每一个人的学识、专业都是很窄的,都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善于把团队的智慧集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做大项目、搞大工程。这里面关键的问题首先是看人的气量,而后才是看人的专业水平是否达到。更多的涉及到利益分配,为什么很多的团队不欢而散,很多的团队有始无终,究其原因还是心态的问题、肚量的问题。所以我们要组织好团队,组织好跨学科的团队,要打破学科、学院之间的技术、人员、设备的壁垒,统一调度,这样才能够发挥综合大学的整体优势,我们的科研才能够取得更好更大的成绩。

五、提升师资队伍的心理素质

所谓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考虑的是人的承受的能力,有一个宠辱不惊的胸怀,有句话叫“中和位育”,就是“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就是要中庸,要和谐,就是要按规矩“出牌”,要遵守最起码的道德和合作准则。人要讲诚信,“天行不信,四时不成;地行不信,五谷不生;人行不信,鸡飞狗跳”,什么都干不成。我们现在有句时髦的话,叫做“羡慕嫉妒恨”。日本有句话叫做“仅仅是羡慕”。为什么仅仅是羡慕呢?因为羡慕和嫉妒往往是孪生兄妹,有了羡慕很快就有嫉妒,而嫉妒再发展就是恨。我们为什么要恨和嫉妒呢?我们仅仅是羡慕,由羡慕到敬慕到仰慕到见贤思齐。你好我就学你,这样被学的人高兴,学习的人也高兴,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这里面确实就是一个胸怀的问题。我们要彼此之间取长补短,不要小心眼,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最后只能自我走向封闭。所以说,人有多大胸怀干多大事。我们认为,心理素质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必备素质。

作为大学教师需要具备的素质可能还很多,但总体一句话就是我们的教师要把职业当成事业来干。大学教师自古以来就是受人尊重的职业、最阳光的职业。可以试想,最想研究学问而又想把学问能够长远流传于世的人,他的最佳选择在哪?最善于发明创造而又希望有实验条件的人,他的最佳选择在哪?最善于创造文化而又想以此为生的人,他的最佳选择在哪?在大学。大学高高飘扬着独立、自由的旗帜,这里可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里聚集了一批“传道、解惑”的同道中人。每每散步校园,用心灵和巨匠交流,和先哲对话,颔首沉思、神驰遐想,精研奥理、妙悟游心,快然自得、此乐何极?还有一群同道中人、一群莘莘学子跟随左右,这不正是我们做教师的所追求的最佳境界吗?孟子说:“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不是我们教师的三乐吗?有父母的人应该注意,时刻孝顺在床前,避免留下“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遗憾。我们做人行事心地坦荡、光明磊落,无愧天地人心,不乐吗?我们得到这么多的优秀学子而教育,把自己的知识传授出去,免得留到最后一缕青烟化为乌有,不乐吗?所以,教师应该是神圣的职业。人生命的长度是固定的,但是我们能通过自己的修为来增加它的宽度和厚度,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有政治信仰、有理想信念、有个性修为、有社会担当、有科学精神、有人文情怀、有历史眼光、有全球视野、情商与智商并重的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这难道不是我们一个老师应该做到的、应该具备的吗?

猜你喜欢
规律文化教师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最美教师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谁远谁近?
巧解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