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坤元
陈坤元/常熟市莫城中学高级教师,校长(江苏常熟215500)。
在学校的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往往受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和认识论的影响,单纯粗暴地将道德知识和规则灌输给受教育者,于是道德教育变成了“目中无人”的、无体验的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必须回归充满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道德体验,这是道德教育的正途。道德教育必须植根于日常生活实践,立足于学校教育实际,有效开发道德教育资源,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探寻道德教育活动体验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才能长久地发挥道德教育的积极影响,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道德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影响人、教育人的品质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成”人,教育的对象是学生,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的特定的情景中能表现出相应的道德行为。但在今天教育者往往单纯粗暴地将道德知识和规则灌输道给受教育者,道德教育变成了“目中无人”的、无体验的教育。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体验,学校的道德教育从走向学生生命体验,回归到学生的真实生活状态,已成为道德教育改革的时代主旋律。因此,构建一个体验视域中的德育教育模式势在必行。基于此,我校于2009年成功申报了江苏省“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体验视域中的初中德育教育研究”,进行了四年多的道德体验教育的实践研究,探索了进行道德体验教育的实施途径。
虽说“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但要初中学生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初中学生的个性特征是精力旺盛、情绪易冲动、富于冒险性且常自以为是,但他们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弱。因此,良好的环境对道德教育有着重要意义。为了孩子,孟母甚至“三迁”,这充分说明环境对道德体验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课题组在校园内加大德育宣传力度,渲染德育氛围,如在校园画廊、园林一角、黑板报等醒目位置设立一些德育规范、名人名言等标语,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德育的力量。校园环境、校园设施、自然景象、自然资源等都可以作为学生的道德体验的教材,引导他们置身于这种真实的领域中,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让校园的每一面墙说话,让校园的每一棵树发言,美丽的校园、洁静的地面、整齐的桌椅……这一切比语言更有力量。课题组认为,通过预设的事件和环境去熏陶并感染学生,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切身体验的感觉,他们才能主动地参与到体验教育中去,以取得“自我教育”和“完善个性”的教育目的,这不失为实现体验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道德认知的提高并不等于道德行为的改善,高水平的道德推理与良好的道德行为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我们本来要培养言行一致的道德规范的自觉践履者或“道德的人”,可实际有可能会培养出言行不一的空头“理论家”甚至是“不道德的人”,其教育效果未必能按教育者的意志向着顺方向发展。这可能有两个直接的原因:一是道德知识的掌握不牢固,道德规范没有完全内化;二是在道德规范向道德行为的转化上出了问题,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个体道德体验的缺乏,因为体验是道德知识内化及其向道德行为转化的中介和动力。
道德规范是活生生的生命主体的行为规范,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才能获得道德规范意义上的切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认同并践行这些规范。让学生亲身去体会,比空洞的说教和掌握书本知识的效果会好得多。因为个体的生命体验具有实践性,是最真实的、最有实效的教育。在道德教育领域,个体只有加入到社会实践中,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亲历各种具体的生活道德情境,才能真切体验到各种道德规范本真的意蕴,从而自觉地、有意识地实践善的原则,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境界。
课题组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发展需要,从习惯、品质、意志等方面入手,制定并实施了学生道德教育规范方案,内容涵括:培养学生自主品质的自立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兴趣教育、培养学生自强的自信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毅力的意志教育、培养学生坚毅心理的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协同教育、培养关爱他人的品质的责任教育,以及审美教育、自我评价教育等等。我们持之以恒地把《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学生中全面展开讲解和练习,组织学生讨论学校生活中的具体的行为要求,就相关事件分析和总结学生道德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提供道德行为练习和实践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使他们逐渐形成独立的、主动地和创造性地选择道德行为方式的能力。
当然,学生良好规范及良好规范的养成需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奏效,才能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自律的行为品质。
生活永远是道德和体验产生的第一源头,每个人在生活中必然有所遭遇、经历,也就必然有所体验。这里的生活是指现实丰富的校园活动,它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自我之间进行多向对话的舞台,是促进品德提升的动力。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情境为纽带开展道德教育活动,以增强学生的体验,将道德认知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从而凝练成品质,并达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道德教育必须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生活,在现实的生活中发现道德意蕴,产生道德体验。
我校常规性德育活动主要有社交活动(夏令营、冬令营、访问参观等)、军训、志愿者行动(维护交通秩序、维护消费者利益、社会治安、扶贫帮困、环境保护、助残送暖等)、校传统活动(班队活动、晨会、演讲辩论、专题讨论、校园文化节等),此外,还包括勤工俭学、宣传纪念活动、角色扮演、咨询服务、雏鹰假日小队、手拉手活动以及让学生在家中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体验父母的辛劳等。在开展这些活动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让学生从中体验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使学生得到深刻持久的心理震撼,产生恒久地回味的记忆。
我校将组织学生参加如参观、访问、调查、主题班会等活动,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体育节、感恩节、母亲节等活动,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让学生从中体验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使学生得到深刻持久的心理震撼,产生恒久地回味的记忆。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们尽可能地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利用、创设道德体验的环境,注重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亲历、概括、反思,形成新的感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德育教育不是学校的单方面教育,而应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维一体化的德育立体网络,是个多层次多渠道的合力教育格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地位、作用不同,各有优势和不足。
有的家长不懂教育,管得太多,管得太死,关注过度或是不管等,这些教育方法上的迷失都是问题学生产生的主要原因。学校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道德教育,但社会上流传的截然不同的利益观、价值观的冲击容易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甚至出现“学生在校进一步,回到家庭退两步,到了社会退三步”的现象,或者出现“5+2=0或≤0”的现象。
要想进一步提高德育质量,减少社会不良因素对学校教育的消极影响,我们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融入社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指导学生辨别真、善、美,假、丑、恶。构建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体系可以取长补短,可以改变当前道德教育薄弱的现状,提高道德教育的质量。因此,我们将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同步教育,开展学校互动,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接待日、百名教师访千家等形式,及时沟通学生的校内校外的学习生活情况。针对家庭教育现状,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通过举办家长学校活动、专题讲座等活动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