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基于7所高校的实证研究

2013-12-24 06:37杨文娇王映红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年龄段健康状况职称

杨文娇,王映红

杨文娇/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湖北武汉430074);王映红/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用心理专业学生(湖北武汉43007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师资队伍的发展,高校女教师的数量也逐年上升,所占比例不断增长。对于高校女教师而言,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望因为性别的特殊性而要求她们在胜任专业工作之外,还要在家庭中付出更多努力,这导致女教师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心理健康状况受到较大影响,甚至有的女教师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研究者发现,高校女教师中6.9%的人有中至重度抑郁;21.33%的人有中至重度焦虑。高校女教师比男教师具有较高的焦虑性和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1]。一系列数据表明,关注和进一步了解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刻不容缓。

基于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的现状,研究以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主题,采用实证调查的方法,对高校女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和掌握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存在的问题,希望为提高高校女教师身心健康水平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参考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湖北武汉市、辽宁朝阳市7所大学200名女性教师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66份,其中有效问卷143份,有效率86.14%。

表1 高校女性教师SCL-90各项因子分均值与全国常模比较

(二)研究工具

自编“高校女教师基本情况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年龄、学历、职称、学校、专业等个人基本信息内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包括90个条目,共9个分量表,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SCL-90是心理健康自评量表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量表之一,具有容量大、反映精神症状面广、省时易操作、配有相应的统计指标和全国正常成人常模作参考的优点,能很好地反映出一个人在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方面的心理健康程度,特别是对有心理症状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信度和效度比较高[2]。该问卷适用于教师心理健康的诊断与评估。

(三)研究程序与统计方法

采用单独施测的方式,统一指导语,无记名方式发放调查问卷并当场回收问卷。回收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三、调查结果与讨论

(一)高校女性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分析

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43名被调查者中,有阳性因子的女性教师为37人,即被调查的对象中约有25.9%的高校女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此外,高校女性教师在躯体化因子方面的得分与全国常模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高校女教师在焦虑、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水平。具体结果见表1。

(二)不同年龄段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分析

对不同年龄段高校女教师在SCL-90各项因子上的得分进行比较分析,数据表明不同年龄段女教师在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情况见表2。

经过事后检验发现,20-30岁年龄段的女教师敌对因子和偏执因子的得分显著高于31-40岁年龄段的女教师,在敌对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41-50岁年龄段的女教师;此外,在精神病性因子,20-30岁年龄段的女教师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女教师。

(三)不同职称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分析

对不同职称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职称女教师焦虑、敌对、恐怖和精神病性等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进一步分析发现,具有助教职称的女教师在焦虑和敌对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具有其他职称的女教师;而具有讲师职称的女教师在恐怖因子上的得分则低于具有教授职称和助教职称的女教师;具有助教职称的女教师在精神病性因子上的得分则显著高于其他职称女教师,此外,副教授职称的女教师在此因子上的得分也显著低于具有讲师职称的女教师。

(四)不同专业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分析

对不同专业高校女教师在SCL-90各项因子上的得分进行差异分析,结果发现不同专业女教师在焦虑因子和偏执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结果见表4。

表2 不同年龄段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分析

表3 不同职称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分析

表4 不同专业女性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状况的差异分析

进一步进行事后多重检验,结果发现,体育专业女教师在焦虑因子上的得分要显著低于工科专业和其他专业女教师的得分;此外,体育专业女教师在偏执因子上的得分同样显著低于理科、工科、文史及其他专业女教师的得分。

四、讨论

(一)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当前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在143名被调查者中,呈阳性因子的女性教师为37人,占被调查对象的25.9%,较之SCL-90的全国常模水平(24.92%)要高[3]。此外,调查中的高校女教师在躯体化因子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水平,这反映出所调查的高校女教师身体出现不适感。调查中的高校女教师在焦虑、人际关系等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水平。这些均表明,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

(二)不同年龄段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

年龄在20-30岁的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其他年龄阶段的女教师,主要表现在精神病性因子、敌对因子和偏执因子上。这一结果与“随年龄增大,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更高”的研究结果相一致[4],但与“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加,心理问题有加速增多的特征”不相符[5]。可能的原因是年轻女教师参加工作时间相对较短,较之参加工作时间更长的女教师而言,她们更容易感受到来自工作的压力,这些压力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从而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较大影响。

(三)不同职称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

不同职称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具有助教职称的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较之其他女教师较低,这与前人研究不一致。可能的原因是具有助教职称的女教师在职称上处于高校的底层,她们有感于自己在职称上与其他职称的女教师具有一定的距离,从而感受到更多的焦虑情绪,如烦躁、紧张等;并体验到更多的敌对心理。

(四)不同专业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

对不同专业高校女教师在SCL-90各项因子上的得分进行差异分析,结果发现不同专业女教师在焦虑因子和偏执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主要表现在体育专业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之其他专业女教师要高。这主要是因为体育专业女教师参与运动较多,而其他女教师则因为专业的限制,平时主动锻炼的机会较少,因为在维护心身健康上较之体育专业女教师处于不利地位。

五、结论与建议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正常成年人的平均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心理卫生问题症状较为突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和焦虑这四方面常见的心理问题较为集中。总结其原因,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堪忧,不外乎以下原因。首先,工作压力较大,高等学校不但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一定的要求,在科研考核上也有一定要求,从而导致工作压力增大;此外,高校女教师缺乏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与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很多女教师在面临各种压力、挫折时,缺乏积极有效的自我调控意识和方法;最后,高校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只重视高校教师的专业业务能力的管理,而忽视了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因素。

女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高校大量的教育管理工作和科研活动,其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其自身的身心健康状况。如何提高和改善高校教师尤其是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应该成为高校管理工作者积极关注并重视的问题,基于调查的结论,研究提出两点建议。首先,高校应关注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重视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应充分认识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对高校的发展、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努力给女教师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环境,重视女教师群体的特殊性,维护她们的基本权益;此外,学校管理部门应积极组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娱乐体育活动,及时帮助女教师缓解工作和生活中所面临的压力,建立女教师心理档案,关注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理解和尊重女教师。

其次,女教师应注重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平时加强体育锻炼。高校女教师在面临各种压力的时候要及时获取社会支持,学会积极的看待所面临的各种压力,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宣泄不良情绪等方法来减轻各种压力对自身的消极影响。

[1]禹旭才.高校女教师婚姻家庭与身心健康研究述评[J].中国成人教育,2008,(1):64-65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出版社,1999:31-35

[3]师建国,郭芝芳,贾瑞等.西安教授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3)

[4]自在,贾善德.基层中小学教师 SCL-90评定结果的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2

[5]刘卫萍,钱旅扬.南京市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校医,2006,20(6):631-632

猜你喜欢
年龄段健康状况职称
不同年龄段妊娠早期妇女维生素D含量水平分布
各年龄段人群对网上健康教育的认知和期望的调查报告
昆明市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适合各个年龄段的黑胶爱好者 Sony(索尼)PS-LX310BT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职称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
从认知角度看不同年龄段儿童音乐学习能力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