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夕
(广东惠州学院 中文系,广东 惠州 516007)
汉代诗歌不仅描写了女性的婚恋情感以及坚贞勤劳的品德,如《上邪》、《有所思》、《上山采蘼芜》、《孔雀东南飞》和秦嘉的《答妇诗》等,也突出了女性的自立、自强、自救的能力:如《陇西行》的 “好妇”的持家迎客、独撑门户而不废礼的能力,《东门行》中贫民妻劝阻欲造反的丈夫铤而走险的劝谏能力,《陌上桑》的罗敷和《羽林郎》中的胡姬面对强权调戏而临危不惧的自救能力所表现的拒绝艺术等[1]28。《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则对自己的处境有清醒的认识和透彻的了解,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她不幻想不犹豫,勇于面对和担当,对焦母、府吏和兄长性格了如指掌,不抱希望,不指望丈夫,也不依靠母兄,以死捍卫自己的爱情和人格尊严。如果说《陇西行》的 “好妇”是人情练达的话,刘兰芝就有洞明世事的 “学问”了。
刘兰芝美丽能干,女工针黹从小精通,亦能琴棋书画,有良好的文化修养,“三日断五匹”[2]283的纺织才能、临行前的有礼有节证明她 “女行无偏斜”[2]283的品德,焦母对她 “此妇无礼节”[2]283的责难毫无道理。她秀外慧中,貌美手巧,表现在与东邻女暗比中,尤其在与礼法斗争以维护自己的爱情中,刘兰芝比焦仲卿更富有洞察力,对事态发展有清醒的认识,因而更积极主动。具体表现如次:
1.请归时:在被遣这件事情上,焦仲卿长跪祈请,苦苦哀求母亲,并自誓绝不爱他人:“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2]283,对爱情坚贞但是性格懦弱驯良。遭到母亲的回绝后,“默无声”地遣妇,并做着 “不久当归还”[2]283的美梦,这些都说明他不如刘兰芝的清醒和有预见。自杀前 “徘徊顾树下”[2]286的犹豫,不如刘兰芝自杀前的精心计划。
刘兰芝主动请归,是因为看清了婆婆的 “久怀忿”、“失恩义”,甚至已经相好了候补人东邻女的现实。自从出嫁以后她自己何尝不是在日夜辛劳中委曲求全?因为鹣鲽情深,本着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2]283的希望,忍受婆婆的无故挑剔、无穷责难。无奈一旦失欢于婆婆就謦咳皆罪,曲颜承欢、惟命是从,得到的是变本加厉的蔑视和折磨。她已经意识到夫妻的恩爱抵挡不住家长婆婆的专制,一味的忍让、苟且忍辱换不来家庭的和平幸福。“君家妇难为”和 “徒留无所施”[2]283的直白中,说明她对造成事端的原委和事态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准确的判断,所以不像焦仲卿还存着幻想去哀求婆婆,因此她果断慷慨地表白:“及时相遣归”[2]283,虽然这果断背后曾经有过多少次痛苦的挣扎、泪水和无奈的绝望。她因为清醒而勇敢,勇于面对困境,敢于担当,绝不苟且,没有像《郑风·遵大路》[3]189那样扯着衣袖苦苦哀求。
2.话别时:焦仲卿哀求未成夫妻话别时,刘兰芝对丈夫劝她 “暂还家”和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的承诺说:“勿复重纷纭”、“何言复来还”[2]283,何等的干脆、何等的清醒!自己自从嫁到焦家以来,“奉事循公姥”[2]283孝顺勤劳尚且无罪见弃,今日一旦遣出焦家难有再迎回的可能,“于今无会因”[2]284。正是因为有这种清醒的分析、认识,所以她在许多次痛苦无奈中坚强起来,敢于正视不幸,也敢于承担不幸!首先将自己的衣服和箱笼“留待作遗施……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2]284,多么镇定的安排!说明她对于事态的发展早已有清醒的估计。然后精心梳妆打扮,以 “精妙世无双”[2]284的形象去辞别婆婆,这里不仅补写了刘兰芝的美貌,而且更显示了她的坚强和倔强!
3.逼婚时:分别时盟誓表白了爱情的坚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担忧:“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如我意”[2]284。果然如其所料。回娘家不久县令来求婚虽被婉拒,太守求亲却因兄长的介入而使形势急转直下,阿兄质问她 “做事何不量”[2]285,并又利诱又威胁,在长子继承权的封建宗法社会,刘兰芝又一次面临家长的专制横暴,面对兄长的逼婚,她知道再也坚持不下去了,干脆一口应允:“理实如兄言”[2]285,毫无推迟延宕,这里又一次表现了刘兰芝处事察人的能力:她对兄长的个性了如指掌、对自己的处境洞若观火,她知道哀求兄长没有用,她也不屑于哀求!现在焦家是回不去了,娘家也呆不下了,当时的社会是不容许一个女性长期呆在娘家。何况关爱自己却懦弱的母亲也敌不过自私横暴、一家之长的兄长,即使这次能拒婚,难保没有下一次再下一次!一边是恩爱又深情的夫君焦郎,一边是趋炎附势又专制的兄长,她这个不过二十岁、美貌能干的弃妇,还有什么路可以走呢?所以她突然的允诺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主意已定、成竹在胸的表现,因为她对绝望的前途看得分明,所以不动声色的拿定主意,决定以死来抗争不合理的封建家长制、以死来捍卫爱情、表示自己对爱情的坚贞。
4.自杀前:生既不易死亦然,何况是太守家的准媳妇。为了保证自己以死抗争的计划顺利进行,刘兰芝以坚强的毅力冷静地缝制嫁衣,不让家人识破她的真实意图,在一片喧闹喜庆的气氛中 “掩口啼”、黄昏时独自 “出门啼”。她 “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的高超手艺、她的冷静和机智使家人放松了对她的警惕、为她赢得了与焦仲卿诀别的时间和机会:“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应”[2]285,刘兰芝对焦仲卿何等相知和灵犀相应!而焦仲卿 “贺卿得高迁……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2]285劈头盖脑的责怪、挖苦和愤慨,虽不免是伤心过度的急不择言,却也反映了他对刘兰芝的个性和她所面临的压力、伤痛缺乏了解。刘兰芝却深知焦仲卿的内心痛苦,她既没有抱怨也不去表白和洗刷,她早已准备以行动来证明爱情的坚贞——“黄泉下相见”[2]286!果然在热闹的新婚之夜,刘兰芝毫不犹豫地 “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2]286了。焦仲卿与母亲辞别时候凄然欲绝、万念俱灰不要母亲安排的东家好女,临死前却彷徨犹豫很久,终于也 “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刘兰芝与焦仲卿在 “请归时”、“分别时”、“诀别时”(相知与错怪)、“自杀时”(犹豫不决与早存死志并不动声色)的对比,反映了两人一清醒一幻想的差别;而与一般的弃妇比较,更显出她果断、有主见和沉着独立。如《上山采蘼芜》的弃妇沉浸于过去自己的不幸,在 “新人在从门入,故人从閤出”[2]334中而消极等待,并 “采着蘼芜”、存着幻想;《邶风·谷风》的弃妇不清醒,被休出门时还等着丈夫相送、记着以前的海誓山盟:“不念昔者,伊余来塈”、“不远伊迩,薄送我畿”[3]81;《有所思》的女子决绝中又犹豫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4]5……而刘兰芝在洞悉婆婆不容、焦仲卿也不能违抗的情况下,不是哀哀哭求而是主动请归,并预见未来,早做应对。
刘兰芝有 “知人”、“识人”之能。她对事情的清醒认识、对事态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源于她对人的了解,尤其是她义无反顾的自杀,既有殉情和反抗的因素,也因为对焦仲卿的了解,所以她死得有价值、有尊严。因为这识人之能,刘兰芝 “因人择言”,“因人施态”,对焦母、小姑、焦仲卿、兄长、母亲采用不一样的语言和态度。
刘兰芝对焦母、小姑、焦仲卿、兄长、母亲的语言都不一样。对封建家长和礼教代表的 “敌人”焦母和兄长,刘兰芝以柔克刚而用计策;对小姑用真情,对同情自己的母亲用柔情、说真话以求助;对同命鸳鸯的焦仲卿则是深情和理解。
1.对焦母和兄长用计。对焦母以柔克刚:刘兰芝辞别焦母的话语表面上是自责自谦 “生小出野里,受母财帛多,不堪贵家子”,实际上柔中寓刚,在不公平、不幸面前,其不卑不亢、从容镇定的举止和风度,俨然一高贵的大家闺秀,与 “怒不止”的婆婆在修养和性格上形成鲜明的对照:兰芝大方、有礼有节和焦母的无理蛮横、自酿苦果。
对兄长行缓兵之计:刘兰芝与焦仲卿分别时候就说:“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说明他对兄长的个性了如指掌,因此当太守求婚、兄长逼婚的时候,刘兰芝回答说“理实如兄言。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这是因为对在兄长性格和自己处境的清醒认识基础上,对前路看得很分明,深思熟虑后定下了以死抗争的决心,故先允婚以使计划顺利进行的缓兵之计。
2.对小姑和母亲用真情说真话。刘兰芝与小姑分别时说:“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既有对姑嫂共同成长的亲切回忆,也有殷殷叮咛和依依不舍,姑嫂关系本不易相处,兰芝此番话说明与小姑关系融洽,正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这同焦母的不容恰成对照。另外,辞焦母不落泪,而别小姑落泪,也可见兰芝的倔强和性情;对见自己被休回家而悲伤的母亲是诉说委屈 “儿实无罪过”,并在媒人第一次求亲时含泪答:“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因此得到母亲的支持而两次为其拒婚。
3.对焦仲卿是深情和理解。诗歌开头刘兰芝对焦仲卿的一大段话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有自信、有撒娇、有抱怨、有决定;留别和诀别的话语饱含深情:“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2]283-284、“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2]284。刘兰芝对焦仲卿非常了解,所以出门守候。而凄然而来的焦仲卿却劈头就说 “贺卿得高迁……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这番责难讽刺非常的不合情理,刘兰芝却深味焦仲卿 “同是被逼迫”的痛楚,她斩钉截铁地说 “黄泉下相见”,并在 “牛马嘶”的花烛佳期,义无反顾地赴了黄泉之约。
1.对婆家人 (小姑、焦母、府吏)的态度因人而异:虽然刘兰芝面对与爱人的永别不免心烦意乱以至于 “事事四五通”,面对辛劳委屈换来的不幸和不公,虽然悲伤难抑却不是怨天尤人,甚至一棒子打倒焦家所有人,而是因人而异,对焦仲卿表现深情,对焦母表现坚强,对小姑表现悲愤。尤其在蛮不讲理的婆婆面前没有俯首乞怜、哭哭啼啼而是坚强大方、美丽高贵,不是蓬首垢面而是精心装扮,表明自己不是被休回家,而是 “不堪母驱遣”主动离开!真是临难不乱、处置得当!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智慧!而这多源于她的清醒。
2.同样是长辈,对婆婆和母亲的态度有别:对百般挑剔的婆婆她一直是顺从和曲意承欢:“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她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地辛劳冀以换来婆婆的认可而不能:“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而面对于婆婆的不公坚强忍受,拜别时候毫不辨解。对女儿被遣归而大为悲摧的母亲,羞愧软弱地哭诉无辜被弃的委屈,并对疼爱自己的母亲明告与焦仲卿的约定,讲真话以求助。
3.同是娘家亲人,对母亲和兄长的态度不同:对母亲是撒娇和讲真话,第一次县令来求婚,对母亲如实说明自己与焦仲卿的约定,母亲果然尊重兰芝的抉择而两次帮她拒婚;对专制家长代表的兄长是表面顺从却胸中有数,在第二次太守求婚的时候表面答应兄长而暗存死志。如被遣后对母兄的两次回答的语言和神态都不一样。仰头答和低头答的不同神态的对比反映了不同的心情,也可见其善于“见人说话”、因人择言,不会表错情,对母 “含泪答”,初次危机,犹存希冀之心[5]75,也是一种女儿态,在慈母面前表现自己的委屈、软弱、依赖,母亲不同于封建礼教代表的婆婆和兄长,犹可以撒撒娇、诉诉怨;对兄 “仰头答”,再度逼迫,已心知无望,故态度亦转为决绝倔强。清陈祚明评 “兰芝仰头答”一段云:“此女不特性刚,亦甚明智。见阿兄作此语,情知不可挽回,故更不作谢却语。至下文移榻裁衣,亦更不作不欲状。使人不疑,始得断然引决;勿令觉而防我,即难遂意”[6]。
总之,通过对比,一个清醒、有主见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刘兰芝这个有决断的刚强美丽的女性,毫不留恋太守儿媳的 “日盛贵”的荣华富贵,为了维护爱情,不惜以死抗争,这正是因为她清醒的认识到婆家不可重回,娘家不能再呆,丈夫不可依靠,社会不能容忍她守望爱情的现实后做出的选择,不然她就只能像《红楼梦》中的花袭人一样最后无奈嫁给蒋玉菡,死也死不成、守也守不得。而她这种清醒认识后的殉情以及随之而来的焦仲卿的“自挂东南枝”,造就这个悲剧的不朽价值。
[1]杨林夕.汉代诗歌所反映的女性才能[J].兰州学刊,2013(8).
[2]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元 江.《风》类诗新解[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189.
[4]余冠英.乐府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5]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6]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C].北京:中华书局,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