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时代”高校辅导员的“微教育”

2013-08-15 00:47史迎霞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微时代载体辅导员

史迎霞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辽宁 大连 116052)

随着“微电影”“微访谈”“微小说”“微生活”等成为年度热词,中国正悄然步入一个全新的“微时代”。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为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达到54.7%。手机微博用户为2.02亿,占所有微博用户的65.6%。[1]微博已成为中国增长速度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通过手机等“微介质”传播“微”内容的“微”生活,不仅改变了大学生原有的学习和生活模式,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使高校学生工作面临困境和机遇的双重挑战。在此背景下,“微教育”已经成为“微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必然选择。

一、“微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微教育”是指教育者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以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为主要的”微”载体,通过手机、电脑等可接入网络的通讯设备随时随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显性或隐性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微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在载体上凸显“微”。从载体的外显特征来看,“微教育”以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冠以“微”字的载体为主体。从内在特征来看,“微教育”的载体与传统的大课堂、主题班团会等相比不仅易于随时随地的运用,也更加细微。传统大课堂、班团会往往针对整个大群体,而“微”载体则细致到每一个学生、学生的每一个细节,甚至一个表情、一种心情等等。

二是在内容上凸显“微”。与传统的成体系、条块状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比,“微教育”的内容在规模上相对微小,几个字、一句话、一张图片、一个短小的视频都能成为有效的“微教育”内容。从社会上的一个热点事件、一张网络热议图片,到学生学业中的一个困惑、恋爱中的一次纠葛、就业中的一些问题、寝室中的磕磕绊绊等等,都可能成为主题。

三是在教育效果上着眼于“微”。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发展过程角度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内化阶段、外化阶段、反馈调节和重新教育阶段。[2]每一个阶段的效果都是由小见大、积少成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从每一个微小的变化开始的。“微教育”的施教者发出的信息从单个人这样的微主体出发,在微博或微信中被转帖以后以裂变式的传播到众多微主体,而“微教育”对每一个微主体的影响或帮助效果又表现为防微杜渐、润物无声。既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引导以防患于未然,又通过对个体的点滴渗透、持久深入,最终实现由微小到巨大的量变到质变的教育效果。

二、“微教育”是“微时代”高校辅导员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信息传播的过程:教育者将教育的内容通过各种传播载体和渠道、采用各种传播方式方法传送给受教育者,以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行为,达到统一思想、认识和行动的目的。因此,在传播媒介、方式、受众信息接受习惯改变的“微时代”,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就必须运用“新”媒体开展“新”教育。高校辅导员只有适应“微时代”的传播特征开展“微教育”才能切实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微教育”是具有鲜明“微”时代特征的教育方式。以微博为代表、以短小精炼为文化传播特征的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传播活动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单向式传播,而呈现信息传播的网状结构、双向结构。人们通过各类移动便携的终端就可以随时随地接受和发布信息、传递情感。与此相适应,“微教育”从教育载体上看,依托的微博、微信等载体正是“微”时代最为流行、大学生最为崇尚的交流媒介;从教育内容上看,内容的零散性符合“微”时代信息表达的碎片化特征,符合大学生信息接受特点。“90后”大学生反感长篇大论和枯燥的说教,习惯简便、快捷、及时的沟通方式,因此,短小快捷、时尚个性的“微教育”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微教育”更符合“三贴近”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微教育”无论是教育载体、内容、形式都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它依托学生拥有量最大、使用频率最高的手机、电脑,通过无时无处不在的网络,把生活中现实的人和事经过信息的筛选和加工,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和形式传递给学生,并和学生进行即时沟通交流,大大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乐于表达的90后大学生,他们的学习、生活状态也常常通过微博、微信真实快速地呈现,通过“微教育”载体,教育者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关注的话题、存在的问题,使辅导员离学生更近、离学生的生活更近、离学生的现实需求更近。辅导员从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的细微需要出发,既能一对一的沟通,又能满足和支持一对多的交流,不仅吸引了更多的受众,还能关注到更多人。通过分享学生的成功快乐、慰藉学生的失落伤心,和学生探讨热点话题、帮助学生解答疑难困惑等等,以微言大义、真情实感润物无声胜有声。

“微教育”是对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方式的必要补充。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以面对面为特征,无论是通过班会、团会、讲座还是主题活动等,辅导员都是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通过现场氛围的感染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这些方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权威性强,信息的指向性明确,映射力度大。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这种权威式的灌输教育常常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学生成了人前人后的“双面人”。“微教育”作为隐性教育形式不仅能够打破这种面面相对的尴尬,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更使辅导员的角色从在学生上面的管理者变成与学生在同一个平台的朋友和伙伴,使传统生硬的说教变成图文并茂甚至诙谐幽默的谈心,使大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信息的制造者、使用者、评论者和自我教育者。

三、“微教育”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实施的对策

一是关注微情微意微需求,增强辅导员工作的预见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是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针对可能出现的思想问题和行为倾向进行预测和超前教育。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不良思想和行为刚刚冒头时,就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不使其发展和蔓延,或者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即所谓的“防微杜渐法”。二是在不良思想和错误行为发生之前就采取了有效的防范措施,使不良思想和错误行为不致于发生,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即所谓的“防患于未然法”。[3]辅导员只有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预见性,才能够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赢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今天的“90后”大学生群体开放程度高,思想变化快,个体意识强,观点更具主体性和多样性。[4]他们的思想情感很有可能反映在他们日常喜欢的微博、微信甚至自己撰写的微小说和自拍微电影等新兴的网上交流工具中。一张新发的图片、一个修改的签名、几个字或者几句话的信息中往往传递着学生丰富的情绪、真实的想法或者是某种需求。因此,辅导员要树立“见微知著”的理念[5],要关注从学生的微博、微信中传递出来的网络碎片讯息。比如高校要开学的时候,学生中的微博、微信内容更新十分频繁。有的人发“新学期,加油!”,有的人发“哎,又开学了!”,也有的人发“无聊”,还有的人发“终于又见她了”,等等,每一个简短的信息中都蕴含着学生思想中的潜流,只有捕捉到“微”背后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思想问题和现实问题,才能够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和前瞻性。

二是擅用微言微语微交流,提高辅导员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也是沟通的桥梁,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辅导员要想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就必须和学生在话语上“对接”,这种对接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还包括表达的方式上。微时代具有独特的语言特征,“微语言”是微博上网民们惯用的诙谐、轻松、直白的大众语言。90后大学生有他们喜欢的带有“微”时代特征的表达方式,辅导员要学习运用当前大学生所熟悉的微言微语,包括层出不穷的各种微文体——“丹丹体”“凡客体”“甄嬛体”“杜甫体”“千万体”等,以短小精悍的语言,生动活泼的表述,消除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和辅导员的距离感,只有和学生拉近距离,才能以微言大义,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同时,还要综合文字、图片、音像、视频的优势,创设图文融汇、声情并茂的语境,增强辅导员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是立足微媒微介微载体,提升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微时代传播的突出特点就是草根性和自媒体性,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微”载体来表达自己,展现自己,都可以充当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这也意味着,高校中辅导员和大学生都可能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传递着。在这一背景下,辅导员只有立足“微”载体,充分有效地关注和运用“微”载体,才能提升工作的实效性。辅导员要充分使用微博、微信。微博和微信,一个是开放的扩散传播,一个是私密空间内的闭环交流;一个树立偶像并聚集粉丝、一个互加好友成为对等朋友;一个注重传播,一个注重交流。辅导员将两者有效地结合使用,既能够展示教师个人魅力,又可以掌握大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掌握学校舆情,并积极有效地进行适当适时干预。既可以裂变式的传播引领学生的价值取向、倡导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又能够通过实时交流互动开展个性化的谈心教育。辅导员要善于运用微电影、微小说。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放映、“微周期制作”和“微规模投资”的视频短片。微小说是一种新兴网络文学形式,是微博客价值延伸的一种生动表现形式。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长时间单调阅读容易使人疲惫不堪,而微小说因其精短简洁、意蕴深远、轻松有趣而广受青年大学生的喜爱。辅导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主题鲜明的“微电影节”“微小说大赛”,让大学生办、大学生做、大学生看、大学生评,既可以使参赛学生在组织和创作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又可以通过作品的迅速传播使更多的大学生受到教育和影响。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01-15)[2013-06-22].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t20130115.

[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1.

[3]闫建霞.略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6):36-37.

[4]吴小英.微时代视阈中高校网络德育困境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1(4):84-86.

[5]何国平.微传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17-18.

猜你喜欢
微时代载体辅导员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