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贵芳 史金红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门诊 宁夏 银川 75000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骨科患者术后常见的、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有资料显示,外科手术后出现DVT的发生率为10%~80%[1]。国外文献报道[2],其中骨科择期手术后DVT的发生率约为52%,以老年尤为多见。DVT可并发致命的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及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由于术后发生的深静脉血栓大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易被忽视,因此,分析骨科术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干预对策,以其达到消除或减少诱因,降低患者痛苦和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1.1 与患者自身有关的因素
1.1.1 年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DVT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升高。Rosendaal[3]指出:14岁以下的儿童DVT发生率为0.006‰,40~50岁为0.7‰,可能的原因包括:老年人活动减少、肌张力减低、慢性病增多、凝血因子活性增高、常合并多系统器官的生理性退变或器质性病变,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等。
1.1.2 性别女性患者有发生DVT的特殊因素,原因在于凝血系统对雌激素非常敏感,可引起PAI-1降低,血液粘稠度、纤维蛋白原、Ⅶ因子和X因子、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等增加。
1.1.3 疾患及手术类型不同类型的疾患及手术DVT发生率有很大差异。如髋关节和膝关节矫形术后DVT的发生率为30~50%[3];全髋关节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为50~60%[4];脊髓损伤引起截瘫者为75%~80%[5];骨肿瘤患者术后,除了与其他手术相同的危险因素外,还包括肿瘤组织释放组织凝血活酶样物质、肿瘤机械性阻塞静脉等。
1.1.4 生理解剖关系以左侧肢体多见,为右侧的2~3倍[6]。左髂总静脉解剖上受右髂总动脉骑跨,其远侧血液回流相对较慢,部分人群左髂总静脉内还有粘连带状结构,造成左下肢DVT的发生率高于右下肢[7]。
1.1.5 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者,与引起DVT的因素有关[8]。
1.1.6 脂蛋白(a):测定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正常值ELISA法:〈300mg/L,LP(a),值大于正常时,有促进血栓形成的作用,可见于手术、创伤后[9]。
1.2 与手术和麻醉有关的因素:①血流异常:手术过程中的静卧和术后长期制动(>4d),易导致下肢静脉通过下肢肌肉泵回流作用减弱,下肢丰富的静脉窦亦使血流停滞形成血栓[10]。②血管壁损伤:手术前、中、后,机体都处于应激状态,加之手术本身对局部组织的损伤,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使胶原和基底膜暴露,致组织因子释放,促进血小板聚集,同时刺激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致血栓形成。③血液成分异常:手术导致组织因子进入血液循环,促使凝血因子活化,血液凝固度增高。研究显示:下肢末梢的血液循环在手术开始后即下降至正常时的75%左右,主要为麻醉药物导致肌肉松弛,使其紧张性丧失所致。125I-纤维蛋白原扫描显示,50%的患者术中即有静脉凝血,并于术后形成血栓[8]。④全身麻醉下手术时间≥30min是DVT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1.3 客观因素:①机械性损伤:静脉内长时间留置塑料导管[11]或反复穿刺静脉。②化学性损伤:静脉输入大量的血液制品、有刺激性的液体及药物,如高渗营养液、抗生素、化疗药、造影剂等均不同程度地激惹静脉内膜。③感染性损伤:细菌血行感染可诱发静脉血栓形成。④术后滥用止血药。
2.1 医护人员思想高度重视,术前做好预防性护理宣教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如高龄、女性、肥胖、吸烟、恶性肿瘤、心功能不全、高血脂症、尤其是行左下肢手术者,术前详细讲解术后易发生DVT的原因、后果及预防方法,使其主动配合治疗护理;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术前纠正心功能不全、行降血脂治疗等;吸烟者术前戒烟;给予低胆固醇、低盐、低脂、清淡[12]、富含纤维素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腹压升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讲解术后早期床上肢体活动的重要性,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进行四肢被动活动及按摩的方法,保证活动时间、频率、次数、效果的落实,对于瘫痪患者尤为重要。
2.2 尽量避免术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在满足手术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区域麻醉[2];手术时体位摆放要得当;术中应彻底止血,避免术后使用止血药;术中止血带使用时间不可过长、压力不可过高;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以降低术后DVT的发生率。
2.3 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发现DVT的前驱症状DVT一般多发生在术后早期1~10d内,且症状不明显,易于手术引起的肢体肿胀相混淆。如术后出现下肢坠胀不适、活动受限,足趾皮肤青紫、皮肤温度升高,应怀疑DVT发生的可能,同时注意术后用药的副作用,如抗凝药物有引起自发性出血的可能等。因此,用药后要注意有无牙龈出血、皮下有无出血点,注射部位有无出血、血尿、黑便以及手术切口出血或血肿等。
2.4 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规程:输液时避免反复、多次穿刺,静脉内留置导管时间不宜过长;尽量选择患肢输注溶栓药物,其溶栓效果优于经上肢给药[13],但对护理技术要求较高,因患肢常伴有明显肿胀,静脉穿刺有一定困难;避免下肢输注刺激性强的药液,以减少下肢静脉受损的机会;输注右旋糖酐时滴数应缓慢,尤其对老年人,防止过度扩容导致肺水肿。
2.5 正确的体位指导及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术后给予抬高患肢,减轻肢体肿胀,促进静脉回流,但应避免膝下垫软枕,以防膝关节过度屈曲,影响静脉回流。术毕即可行肢体肌肉按摩或踝关节被动运动[14],逐渐过度到病人主动进行曲屈、背伸、内收、外展组合而成的踝关节“环转”运动,但对下肢已形成DVT者,应制动肢体,禁止活动。
2.6 机械物理预防:术后患者穿弹力长统袜或用弹力绷带包扎,可适当地压迫浅静脉,并促使深静脉血液回流;使用机械性静脉足泵(VFPS)[3],防止卧床患者静脉淤滞。
2.7 药物性预防
2.7.1 口服抗凝、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50mg口服1~2次/d,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2.7.2 静脉输注右旋糖酐70/右旋糖酐40为达到预防效果,手术患者应于术中或术后即刻使用右旋糖酐70,6~8h内输入1000ml,保护作用可维持5d[8]腘;右旋糖酐40代谢较快,应以20ml/h持续给药。
2.7.3 皮下给药低分子肝素(LMWH)具有很强的抗凝血因子Xa和抗因子Ⅱa活性的功能[15],可抑制血栓形成,且对部分凝血酶时间的影响较小,(皮下注射4100IU1/12h,共7d);研究结果显示,高危人群经小剂量肝素预防性治疗,皮下用药(5000IU1/12h共5d),DVT发生率可下降至7%[8]。这两种药物对于预防术后血栓形成都十分有效,注射时一般选择在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
[1] 翟振国,王辰.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防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24(3):186
[2] 程凌燕、耿莉华.骨科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护理研究,2004,18(12):2086
[3] 王敏燕.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及护理防范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4):59
[4] Ricekl,WalshME.Minimizing.Venousthromboemboliccomplicationsintheorthopaedicpatient[J].OrthopNurs,2001,20(6):21-27
[5] Wakefield.TW.Treatmentoptionsforvenousthrombosis[J].JVasc-Surg,2000.31(14):613
[6] 石美鑫.实用外科学(上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83
[7] 董国祥.实用血管外科学及护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200-206
[8] 吴远美.刘英.余喜亚.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治疗与护理.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5):55
[9] 陈文彬.诊断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16
[10] 李家增.贺石林.王鸿利.血栓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54-263
[11] 尚德俊.侯玉芬.陈柏楠.周围静脉疾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9
[12] 尚德俊.周围静脉疾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62
[13] 高畅,汤爽.两种给药途径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观察[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1):11-12
[14] 耿树军,裴玉昆.术后小腿按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国临床医生,2002,30(9):49
[15] 魏华.苏涛.高士芳.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护理研究.2004,18(9):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