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波 李美英
急性严重链霉素过敏性休克在临床上非常少见,但是一旦发生,迅速引起严重过敏、休克、昏迷、中枢性高热,病死率很高[1-2]。本研究对1988年8月-2008年8月白山市中心医院全科、白山市六道沟卫生院和白山市传染病医院8 例住院急性严重链霉素过敏性休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现将其特点及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1988年8月-2008年8月白山市中心医院全科、白山市六道沟卫生院和白山市传染病医院8 例住院急性严重链霉素过敏性休克患者中,发生在白山市中心医院的6 例,发生在白山市六道沟卫生院的1 例,发生在白山市传染病医院的1 例。其中男3 例,女5 例;年龄26~68 岁,平均年龄47 岁。住院时间为48~72 h,平均每人住院68 h。本组8 例患者中,3 例为作过敏试验呈假阴性反应引起,余下5 例皆因护士违犯医疗操作规程引起。8 例患者均为用药后迅速发生严重过敏休克昏迷。
1.2 治疗方法 8 例患者经及时抗过敏抗休克、降颅压保心保脑、治疗代谢性酸中毒、防治急性肾衰竭和脑水肿;均在22 h内昏迷解除,恢复正常排尿[3]。但是休克解除5 h后却又全部发生中枢性高热昏迷,体温达到40.5℃~41.5℃。其中前7例虽经脱敏退热全方位治疗,但体温仍居高不下。最后终因中枢性高热治疗无效死亡。余下发生的1 例,针对患者持续高热不退,吸取前7 例治疗失败的教训,果断外加用冬眠疗法(即5%GS 250 mL+非那根50 mg+复方冬眠灵25 mg+度冷丁100 mg静脉滴注)用药1 h后患者体温降至35℃以下,处于熟睡状态[4]。同时,开辟第二静脉通道,输入其他对症药物,24 h后患者神智清醒、体温平稳维持在36.5℃左右,严密观察治疗1 d后,病情无反复,痊愈出院。
本组8 例患者中治疗无效死亡7 例,治愈1 例,病死率为87.5%,治愈率为12.5%。7 例休克昏迷解除后,皆因中枢性高热治疗无效死亡。1 例在休克昏迷解除后,继发中枢性高热采取冬眠疗法,同时开辟第二静点通道,输入其他药物进行脱敏、退热、抗感染、保心保脑以及营养支持治疗等全方位综合治疗[5-6],24 h后体温恢复正常,神智清醒,又观察治疗1 d未复发,治愈出院。
链霉素和青霉素均是我国法定必须做过敏性试验的药物之一。虽然链霉素发生急性严重过敏性休克机会很少,可一旦发生,抢救治疗起来非常困难。
本组8 例患者发生的过敏性休克昏迷,经全面抢救均在22 h后过敏性休克昏迷解除,但在神智清醒休克解除5 h后,均突然继发中枢性高热体温达40.5℃~41.5℃,其中7 例,最终医治无效死亡。1 例45 岁女性,出现中枢性高热时,吸取前6 例治疗失败教训,采取脱敏全方位退热全身综合性治疗及人工冬眠疗法,严密观察2 h,患者进入熟睡状态,体温降至35℃以下,24 h后患者转醒,体温恢复正常[7]。继续观察对症治疗1 d无复发治愈出院。
我们认为,在抢救患者秦某出现中枢性高热过程中,主要是发挥了氯丙嗪对体温调节中枢抑制作用,在物理降温的配合下,可使正常体温和发热患者的体温降至35℃以下,此时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再配合非那根、度冷丁将机体处于一种类似动物的冬眠状态,由此使机体处于保护性抑制状态。呼吸脉搏减慢,代谢耗氧量降低,对缺氧的耐受性增高,小动脉扩张,微循环改善,机体从严重的创伤或中毒所致的缺氧、缺能量状况下得以度过危险期,为处于中枢性高热危重急状态争取抢救时间,以便其他相应救治措施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认为,在急性严重链霉素过敏性休克昏迷和继发中枢性高热的患者抢救治疗过程中,冬眠疗法的及时参与应用,其突出的作用不能忽视[8]。
[1]朱依谆,殷明.药理学[M].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1-8.
[2]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实用内科学[M].14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9.
[3]李小寒.基础护理学(本科护理)[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8.
[4]李俊丽,刘晓颖.临床输液反应的应急处理方法及治疗措施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2):10-12.
[5]佟林冬,陈希涛,刘晓红.例急性坏死性筋膜炎的临床治疗体会[J].当代医学,2010,16(15):71-72.
[6]蒲宁.链霉素致急性毒性反应及过敏性休克1 例[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1):1714-1715.
[7]孙云艳,孙芳.冬眠低温疗法的护理体会[J].西南军医,2009,12(6):366-367.
[8]石丽妹.静注冬眠合剂(度冷丁、异丙嗪)致中毒并过敏反应一例[J].中华护理杂志,1998(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