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要莲
(长江航运总医院武汉市脑科医院 430010)
社区医疗服务门诊分布广,可方便社区居民就诊。卫生行政部门提倡"大病到医院、小病到社区"的就医模式。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将成为城市居民基础性、综合性的医疗卫生服务形式。更多的患者将向社区转移。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认为城市居民80%以上的医疗问题应在社区解决[1]。社区护理作为医院基本治疗的延续,应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在社区妥善解决。
(1)近年来人口年龄结构呈老龄化改变,老年人因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卫生等方面的限制,在对待健康问题的需求上,渴望得到方便、经济、及时、高质量的医疗和护理。因此、开展社区护理工作能满足社区居民的迫切需求,改变护理工作的被动状态,使医患双方受益,以适应卫生事业发展动向。
(2)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医学的发展,预防服务的普及,营养状况的改善,疾病谱和死因谱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希望就近医疗、家庭护理、以致保健、康复、治疗等。
社区护理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全民身体、心理、社会整体水平,其基本职责是视人口群体为整体,以健康为中心,以集体为主体,通过收集和整理资料,分析解决社区健康状况中存在的健康问题,使工作的范围从单纯照顾患者,扩展到家庭和社会,以达到预防、维护和促进全民健康的目的。
社区护理能以其特有的优势,切合实际的工作方式。既方便了社区居民,降低医疗费用,满足居民多方面的需求,又能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因此、开展社区护理具有广阔的前景和优越性。
(1)护理人员缺乏社区护理理念,还未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从"院内护理"向"社区、家庭护理"方向转变。
(2)护理人员数量少、学历层次低、知识陈旧,护理队伍不稳定,缺乏临床经验和应急知识。距离社区护理的要求差距较大,特别是高层次护理人才短缺,影响社区护理开展。
(3)社区护理设备简陋,医疗环境差,护理工作主要由1名护理人员独立完成。
(1)服务功能从医疗护理服务向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基本医疗和身心康复转变。
(2)服务对象从为患者服务向为群体、家庭、社区服务转变。
(3)工作方式从院内护理向院外、社区家庭服务转变。以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健康教育等服务项目。
(1)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社区护理工作既需要其合作者的支持、协助又需要其护理对象的理解、配合。面对这些具有不同的年龄、家庭、文化及社会背景的合作者和护理对象,社区护士必须具有社会学、心理学及人际沟通技巧方面的知识。从而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2)综合护理能力,社区护士即是全科护士。将面对各种病人和残障者。因此,必须具备各专科护理技能及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技能,才能满足社区人群的要求。
(3)独立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社区护士常常处于独立工作状态,其护理条件及设备均不如医疗机构。这就要求社区护士具备较高的解决问题和应变能力。
(4)预见能力,社区护士应有能力预见到疾病残疾将给心理健康、经济带来的影响。健康人群将会发生的健康问题。
(5)组织管理能力,社区护士一方面要向社区居民提供直接的护理服务,另一方面还要调动社区的一切积极因素,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促进活动。
(6)自我防护能力,主要包括法律的自我防护及人身的自我防护。首先、社区护士常常在非医疗机构场所提供有风险的医疗护理服务。如在病人家中进行筋脉输液,社区护士应加强法律意识。不仅要完整记录病人病情,还要在提供一些医疗护理服务前与病人或家属签订有关协议书,以作为法律依据。其次、社区护士应避免携带贵重物品并注意自身防护。
(7)调研科研能力,在社区护理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提出新的观点,探索结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
国内社区护理刚起步,各地社区护理开展的模式、深度、广度各不相同。可参考学习国外经验,结合国情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
(1)改善社区医疗条件和环境改善社区的基本建设,设备配置,尤其是急救设施及冷暖设备等基础设施的配置。
(2)建立健全社区护理管理体系,调整社区护理服务模式,逐步扩大服务范围。建立规范化区域性社区计算机护理网络系统,与区域性医院进行联网,在区域范围内共享医疗资源和信息。
(3)加强社区护理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安排护理人员进修学习,主动改进服务品质,依托于大医院的技术支持提高服务技术水平。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真正做到大病去大医院,小病到社区的良好局面。
1 鲁巧梅,鄢春玲,黄素芳.综合医院门诊注射用药患者社区给药现状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2,27(17):82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