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医学组织述论

2013-08-15 00:44苏全有崔海港
关键词:医药学医学会立案

苏全有,崔海港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 新乡 453007)

清末以降,西学大量传入中国,特别是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引起了社会各阶层强烈反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极大地唤起了国人的自强图存意识。在医学领域,面对西医的步步紧逼,中国医学界提出“医学改良”口号,而改良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医学组织的普遍建立。目前,学界对医学组织的研究尚处于非常薄弱的状态,有鉴于此,笔者拟以清末医学组织为视点,梳理分析其中的来龙去脉,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推动相关研究走向深入。

一、医学组织的建立

我国最早的医学组织是成立于1568 年的“一体堂宅仁医会”,[1]但只有到清末医学组织才逐渐增多,堪称“医学组织的第一个春天”,当时比较著名的医学组织有中国医学会、绍兴医学会、医学研究会、中西医学研究会、上海医务总会等。

中国医学会1905 年在上海成立,发起人为周雪樵、蔡小香、丁福保、何廉臣、王问樵。1907~1909 年间,该会会员达三百余人,并接连在上海开了三次会员大会。其宗旨为“改良医学,博采东西国医理,发明新理新法,取集思广益之效”。1910 年,该会易名为中国医学公会,但仅存数月即因内部分裂宣告解散。[2]受其影响,各地医学会相继成立。1906 年,《广益丛报》就刊载江苏仙镇拟创立医学会的新闻。[3]1909 年,儒医王在扬、周肖彭发起成立宁波医学会。并“假鄞县劝学所余屋为会所,每周开常会一次,会友数十人,即以发起二君为正副会长云。”[4]其目的则是:“结团体而收群力,参古今而配模范,以为参考之具,使之观摩,有资进步。”[5]1910 年,浙江南浔医学会成立。[6]1910 年,为普及医学起见,中国医学会附设医学讲习所。[7]尤其需要提出的是创立于1908 年的绍兴医学会,其原名为绍兴医药学研究社,因杭州、上海等地均设有医学会,特改名为绍兴医学会。该会“以研究东西医药专门科学,输入新理,交换知识,并阐发吾国固有之医药学为宗旨,由何廉臣任会长。该会虽为地方性团体,因发行《绍兴医药学报》在全国影响较大。[8]总的来说,各地设立的医学会均与中国医学会有一定的联系,类似其分会,但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分会。

医学研究会1905 年由著名回族医生丁国瑞倡议,在刘孟扬、林墨青等人的支持下在天津成立。[9]各地遂开始仿照设立医学研究会。1908 年,四川广元茂才罗映湘目击我国医学荒芜,遂萌生成立广元医学研究会,改良医学现状的愿望,并在当年付诸实施:“拟定章程数条,以讲明医理、注重卫生为宗旨。悬壶于市者均逐日到会研究,凡所阅之书、所治之症、所拟之方互相谈判以资巧证,其裨益医界不少云。”[10]1910 年,“南京医士秦某痛医学之沦亡,行医者每暗戕民命”,于是成立了江宁医学研究会,并得到了政府当局的允准。[11]中西医学研究会由丁福保在1910 年创建,“以研究中西医药学,交换知识,振兴医学为宗旨。”公开主张“以中学为本,以西学为辅”,显然是受当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影响。该会所办报纸《中西医学报》一直持续到1930 年左右,这是清末医学组织中唯一跨过辛亥进入民国的。[12]之后各地中西医学研究会相继成立。是年,扬州中西医学研究会由袁桂生、陈瑞辰、金诵闻、孙汉庭、孔瀛伯发起成立。并受到绅商学界多数赞成,医界之入会者亦联袂而至。[13]翌年,金山中西医学研究会成立。[14]

此外,其他医学组织有成立于1906 年的上海医务总会,其基本主张是保存中国传统医学这一国粹,途径仍是中医改良。还有以医学研究所命名的医学组织,如1907 年成立的上海医学研究所,落成会上,官绅商学界中西医员到者三百余人,足见影响之大。[15]就连偏远的四川乐山县也于1908 年成立了医学研究所。[16]

总的来说,清末医学组织表现出一些明显的特点:其一,就性质而言,均是民间自办性质;其二,就宗旨而言,多围绕改良医学、振兴医学展开,对待中西医基本持兼收并蓄的态度;其三,就地区分布而言,医学组织特别是全国性的医学组织多集中在上海,这是因为作为通商口岸的上海聚集着大量的有革新思想的医学人才,加之上海交通便利,便于同各地分支机构联系;其四,就规范度而言,清末医学组织结构完善、权责明晰,各医学组织均有章程规定该组织的名称、宗旨及会员的权利和义务等;其五,就总会与分会联系程度而言,由于清末医学组织属于初创时期,总会与分会的联系总的来说不太紧密。

二、医学组织的人员构成及其主张

医学组织的发起人或创办人是医学组织人员构成中的精华,他们的主张也最能体现医学组织的宗旨。换句话说,医学组织章程中所规定的宗旨不过是他们医学主张的具体化。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周雪樵、何廉臣、蔡小香等。另外,从宏观上研究医学组织的人员构成有利于全面展示人员构成的普遍特性,故具有相当的必要性。

首先是中国医学会的发起人周雪樵,独担经费在上海办《医学报》约有四年,从此蜚声医界。他是典型的“中体西用论”的倡导者,同时这也是当时比较盛行的一种思潮。这种主张与陈为良在《论中国医学急宜振兴》所谈到的“以中学为基础,以西学为藩篱”[17]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可以看出,这种主张的实质是取西学之长,补中医之短,最终使中医超越西医。为医学发展,周氏穷尽毕生精力,其心之热、志之坚、学识之高超,素为医界同仁所钦仰,以致在其逝世时,时人发出感叹:“噫!中国医学会从此亡矣!”[18]

其次是绍兴医学会的创始人何廉臣,对中西医均有研究,两相比较,认为“西医之学未必皆可取,中医之学未必皆可弃”。[19]在绍兴、杭州一带行医者中负有盛名,与裘吉生、曹炳章,被称为绍兴“医林三杰”。何氏在诊务之余,致力创办和主办医刊。1908 年6 月,创办《绍兴医药学报》,至1911 年10 月,共出44 期。这是清末影响较大的中文医学报刊。何氏中年以后,对先前衷中参西的某些做法,深感牵强附会,弊多利少,乃不复侈言衷中参西、中西汇通。而转谓继承发扬岐黄祖道,较中西汇通尤为重要。故总括言之,“其早年主张研古而不薄今,中年致力于衷中参西,晚年悉心于继承发扬。”[20]

江南名医蔡小香创办了中国近代最早的医学刊物《医学报》,作为中国医学会的机关刊物,《医学报》积极宣传蔡氏医学改良的主张。1910 年蔡小香为改版后撰写的“发刊辞”中指出“有古人,有今人”,勉励医学同道“淬厉精神,冒险进取,纳四方之鸿宝,保东国之粹言,沟而通之,合而铸之”,倡导中西医结合,打破了中医界以往的沉闷空气,冲击中西医之间的门户之见。[21]为中医的发展,中西医相结合的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另外,研究宏观意义上医学组织人员构成更具客观性和真实性,其主张也更具普遍特性。据《中西医学报》记载,中西医学研究会名誉赞成员及发起人共有160 人,体现一些明显的特点。在知识构成上,既包括光绪六年庚辰科状元翰林黄思永,也包括大量的举人、贡生等,还有一些毕业于新式医学堂,甚至有个别人曾留学美国,如留学美国的医学博士俞庆恩;在地区分布上,以东南、华北居多,又集中在浙江、江苏、上海三地;在官员比例上,在职官员占一定的比例,但多为级别较低的官员,诸如知县、各部小京官;在医学组织关系上,各医学组织之间也交叉,如绍兴医学会正、副会长何炳元、骆秉钧同时担任中西医研究会名誉赞成员。[22]另外,从《中西医学研究会会员题名录》中则可以看出医学研究会会员构成的特点,除具有以上显著特点外,还有一些鲜明的个性。其一,在地区分布上更加广泛,有一些分布在县城和偏远的农村地区;其二,人数极多,据不完全统计会员多达数百人,远多于名誉赞成员及发起人之总和;其三,在资历和经验上则不如赞成员和发起人。[23]

总而言之,清末医学组织的人员构成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但无论在细节上有多大的差别,他们都是热心医学之人,都是清末医学改良思潮的倡导者和具体实施者,正是他们推动了中医和医学组织的近代化。

三、医学组织内部联系及其与政府关系

清末医学组织多有自己的章程,正是依靠这些规范化的章程,各医学组织内部实现有效联系。就总会与分会的联系紧密度而言,医学研究会强于医学会等其他医学组织。同时,由于西学东渐的影响,医学组织这一新生事物的建立,并未遭到来自政府当局的多大压力,相反,各级政府对于医学组织的建立多持积极赞成态度。这也反映了清末民族危亡、医学面临巨大危机的背景下,社会各界振兴中国医学的迫切愿望。

医学组织的内部联系主要依靠各组织的章程来维系,以其中的中西医学研究会为例即可获知。1910 年颁布的《中西医学研究会总会与分会联络简章》对于联络宗旨、权利、义务乃至会费等都有具体的规定。联络宗旨:本总会联络各分会,以实力研究中西医药学,交换知识,改良医学为宗旨。分会须各体此意,不背宗旨,方为合格。联络权利:各分会会员研究医学,如有心得,或有疑窦,以及分会记事报告等,均可登入中西医学报。以供众览,以资质问;总会开会议事时,各分会代表,有莅会参议之权。担任义务:总会有代分会采办医籍新药仪器及发行分会所出书报之义务;分会有扶持总会及发行总会所出之书籍与中西医学报以及调查报告等之义务。章程对于经济一事尤为详细:本总会对各分会,每年概不征费。惟往来文牍及邮费等,需款甚巨。各会员有愿捐助者听,不捐者亦听;各分会每年征收分会会员会费与否,及常年经费赢绌,本总会概不预闻。同时,章程还规定每年不定期开会,开会日期本总会除有特别事故,随时开特别大会外,其余每年开寻常大会一次(日期临时酌定),先期登报布告。另外,对于并非本会之分会各处医学会,如愿与医学研究会互相联络,其一切权利义务等大约均照简章办理。[24]

政府当局对医学组织的建立,特别是请求立案一事多持赞成态度。民政部认为“无锡丁福保研究中西医学不遗余力,近日会集同志数百人立中西医学研究会为研究医学之总机关。又为普及医学起见,创办中西医学报,已由民政部督院抚院批准立案。”遂民政部批:“该生等精研医理、设会讲术,萃中西之学说,谋医学之普及,热心公益,深堪嘉尚,所请立案应照准。”[25]针对翰林院侍读恽毓鼎奏京城创办医学研究会请饬学部立案一事,学部鉴于“医学研究会设立宗旨意在使业医之人于诊察余暇研究学术,使理论与实验二者并进。用意至善,自应准其立案。”[26]针对地方性的医学组织建立请求立案一事,政府当局同样给予支持。针对举人王启镳等禀设鄞县医学研究会一事,批云:该会“问难辨症、交换智识以辅学堂所不逮,用意甚善,所订章程亦尚妥恰,准其如详立案。”[27]另一研究会立案的批复是: “据详已悉,医学关系卫生,亟应研究改良,以助国民之进步,该会假严氏义塾为会所,互相讨论、交换知识,于医学不无裨益。志甚可嘉,所订简章亦尚妥恰,准予如详立案。”[28]

由此可见,经过了半个世纪西学东渐的洗礼,清政府对于正当性医学组织建立多持赞成态度,特别是对于医学组织请求立案一事均给以肯定答案。然而在具体操作上,却没有在资金等配套政策上给予支持,以致清末鲜有医学组织跨过辛亥走向民国。

综上所述,清末医学组织的广泛建立是医学近代化的必然结果,医学组织的建立是这一必然性的具体反映。正是依靠这些医学组织,医界同仁宣传其医学改良主张,实现其振兴中国医学的愿望。然而清末医学组织之间及内部缺乏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加上均是民办性质,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多有掣肘,这些局限性又决定了处在襁褓时期的清末医学组织发展步履维艰。但清末社会各界团结一致振兴中国医学的愿景,于当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1]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3.

[2]邓铁涛.中医近代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53~354.

[3]上编·政事门·纪闻·中国部·江苏.开医学会[J].广益丛报,1906,(109):5.

[4]近闻.宁波医学会成立[J].绍兴医药学报,1909,(16):21.

[5]近闻.宁波组织医学会[J].绍兴医药学报,1909,(14):21.

[6]社友来稿汇录:南浔医学会成立[J].中西医学报,1910,(4):10.

[7]马良伯.专件:办理中国医学会讲习所事之颠末(未完)[J].安亭旅沪同乡报,1910,(1):30~31.

[8]绍兴医学会简章[J].绍兴医药学报,1910,(18):10~12.

[9]张巨龄.绿苑钩沉:张巨龄回族史论选[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263.

[10]上编·政事门·纪闻·中国部·四川:广元医学研究开会[J].广益丛报,1908,(182):8.

[11]近闻.江宁医学研究会之组织[J].绍兴医药学报,1910,(24):12.

[12]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79.

[13]医事新闻:扬州中西医学研究会成立[J].中西医学报,1910,(5):3.

[14]蒋可均,徐倜奴.社友来稿汇录:金山中西医学研究会缘起[J].中西医学报,1911,(13):6~7.

[15]上编·政事门·纪闻·中国部·江苏:医学研究所开会[J].广益丛报,1907,(136):3.

[16]下编·文章门·短品:乐山县周大令廷华开办医学研究所训词[J].广益丛报,1908,(189):1.

[17]陈为良(来稿).医学丛说:论中国医学急宜振兴[J].天铎,1909,(1):20.

[18]中国医学会发起人周雪樵君逝世[J].绍兴医药学报1910,(24):12.

[19]沈建乐.绍兴历史名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20]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年鉴1985[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443~444.

[21]白润生,龚文灏.新闻界趣闻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61.

[22]中西医学研究会名誉赞成员及发起人[J].中西医学报,1910,(1):9~14.

[23]中西医学研究会会员题名录[J].中西医学报,1910,(3):5~20.中西医学研究会题名录(续)[J].中西医学报,1910,(5):21~28.

[24]中西医学研究会总会与分会联络简章[J].中西医学报,1910,(5):1~3.

[25]中西医学会禀准立案之宪批(录中外日报)[J].绍兴医学报,1910,(18):9~10.

[26]本部章奏:又奏医学研究会准立案等片[J].学部官报,1910,(138):3.

[27]文牍二:本司支批鄞县详举人王启镳等禀设医学研究会请立案文[J].浙江教育官报,1909,(14):63.

[28]文牍二:本署司袁批慈溪县详严鸿基等设慈东医学研究会由[J].浙江教育官报,1910,(18):76.

猜你喜欢
医药学医学会立案
葡萄牙睡眠医学会
从高粱双反立案调查说起
立陶宛睡眠医学会Lithuanian Sleep Medicine Society
意大利睡眠医学会
立陶宛睡眠医学会
立案
“先调查,后立案”为何不可?
中国民族传统医药学现代传承与高等教育
论蒙医药学的挖掘与展望
论立案登记制度中对恶意诉讼行为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