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湖生态文化简论

2013-08-15 00:44:15高春菊
泰山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冀州董仲舒衡水

高春菊

(衡水学院法政系,河北衡水 053000)

关于生态文化的概念的界定目前学术界还存在分歧,本文认同“生态文化,实质上就是一个民族在适应、利用和改造环境及其被环境所改造的过程中,在文化与自然互动关系的发展过程中所积累和形成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就蕴含和表现在这个民族的宇宙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等之中”[1]的说法。

广义的衡水湖区,横跨衡水湖开发区及桃城区河沿镇、冀州市冀州镇、魏屯镇、彭杜乡、小寨乡、徐家庄乡等6个乡镇,村庄及居民点主要分布在衡水湖周边及中隔堤。衡水湖保护区内共有106个村,其中衡水湖开发区主辖衡水湖东片,冀州主辖衡水湖南片和西片,桃城区主辖衡水湖北片,基本上为农业人口。衡水湖东片是水面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的整个衡水湖的本底湖,占整个保护区面积的40%。历史上,衡水湖曾被称作盐池、千顷洼等等。据冀州县志记载,衡水湖是与冀中南平原相伴,由黄河、漳河、滹沱河、淦阳河4条古河道汇积而成的。随着黄河(1927年)、漳河(清康、乾年间)和滹沱河(1697年)的相继南迁北徙,近300年内才作为一片自然蓄水洼地稳定下来。衡水湖由西湖、东湖和冀州小湖3个湖区组成,西湖以湿地和小面积水域为主,东湖长年有水。衡水湖湖面75平方公里,面积与蓄水规模仅次于白洋淀。衡水湖在历史资料中多有记载,《明史》称深州衡水县“西南有盐池”,“盐池”即其明清时旧称。衡水湖古时与盐河相通,由衡水县“北沼”、冀州海子和尉迟潭3部分组成,又称“三海”。“三海”与古盐河相连,面积十余万亩,因称“千顷洼”。乾隆年间所修《衡水县志》载:“夏秋水涨,通于衡漳”,“又南田,广袤数十里,地势衍凹,为众流委注。西有县属绳头等庄之水,东受盐河,南接海子。每遇霖雨,三面积水皆汇,汪洋浩淼,弥漫无际,夺民稼穑之地成巨津焉”。为解决水旱威胁,缓解水资源供求矛盾,新中国成立后,于1958年开始到1985年,历时20余年,积数十万劳工之力,兴建蓄水工程地,具蓄水、灌溉、滞洪等多种功能。自此“千顷洼”始得今名衡水湖。2000年7月,衡水湖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成为河北省历史上第一个内陆湿地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衡水湖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漫长的历史变迁中,衡水湖积淀了悠久的生态文化传统和整体的生态系统优势。

一、重生的文化传统,和谐的价值理念

衡水湖的生态文化,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具有生态文化蕴意的感怀风景文学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辨、再到顺天相地、仁及万物的生态和谐自然观形成了历史悠久的“重生”的文化传统,积淀了底蕴丰厚的“和谐”的价值理念。

1.神话传说:朴素的生态文化

神话传说作为人类原始思维模式,是一种非理性的文化诉求方式,它以一种虚幻的表现形式反映了真实的历史内涵,是一种朴素的生态文化。

衡水湖的神话传说根据文化内涵可分为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惩戒神话、劝善神话、刺贪神话、民俗神话等。创世神话和开山神话的核心是创造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表现出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补天意识”。在衡水湖的远古传说中流传着大禹治水的神话,据传说,大禹在衡水湖处掘了一锨土,从而留下了这片大洼,历经时代变迁最后演变成衡水湖,所以衡水湖又称“禹迹”。

劝诫神话具有弃恶向善的价值取向,也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刺贪神话则是对人类对于自然界贪欲的讽刺,揭示出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无穷贪欲。这类的传说最具代表性的是在衡水湖流传着龙宫借宝、金龟醉酒、金鸡城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就其价值取向而言,都反映了一种深沉的生存意识。

2.感怀风景的生态文学:审美的生态文化

有关衡水湖的文学作品,或表达了对衡水湖“春到冀州湖光灿,驾舟更觉碧水蓝。绿柳白楼成倒影,疑是西子落北苑”原始纯真的歌颂;或表达了对日落时分,竹林寺“海市蜃楼”、“紫薇夕照”幻境的赞美;但更多的诗歌则是对于“每雨霁将和,牛羊遍布,樵牧交歌”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的赞赏,如“春来春水漾湖皋,湖皋菁菁栖候鸟。千羽万羽如期至,羽民熙熙湖天高。鹳嬉鸨戏鹬展翅,鹅泳鹤舞鹭弄娇。鸟儿缠绵吐细语,细语声声逸丹霄。”充分表达了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怡然自得的心态。

3.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自觉的生态文化

生态哲学是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去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它用整体性观点去观察自然万物和解释现实世界,依据新的价值尺度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董仲舒①思想中,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最具特色和现实意义。“天人合一”思想萌芽于孔子,发展于孟子、荀子,后经董仲舒理论化、系统化后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又认为,天、地、人是互相结合,不可分割的,“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不可一无也”[2](P95)。在这里,董仲舒用天、地、人和合的思想来解释人与自然界应和睦相处的道理,实际表达了三层意思:第一,天、人一体,构成完整系统;第二,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和谐共存;第三,遵循自然规律,法则自然。不仅如此,董仲舒还按照阴阳五行理论把宇宙世界看成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并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制定出一条有序的生态链,把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放入这个系统中,并以此规定人类生产、生活和行为的基本内容与方式。[3]从而强调: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生态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活的有机的自然整体,这个整体中的各种事物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表现出来的哲学观体现了一种建立在农业社会生产力基础上的生态构想,这是一种建立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性认识基础上的自觉的生态哲学观。

4.顺天相地,仁及万物的生态伦理:和谐的自然生态文化

中国传统社会以农业为基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全部自然环境条件,各种自然生态要素,如气候、水源、土壤、动植物等,都要作为生产要素参加到整个生产过程中去。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衡水湖区域的人们对各种生态要素有了一定的认识,这种认识反映在东汉政治家、农学家崔寔②的《四民月令》中。《四民月令》完整地提出了与气象密切相关的二十四节气,并以月令的格式记载了一年之内各节期中种什么作物,正月可种春麦、瓜、瓠;二月可种禾、大豆、胡麻;三月可种秔稻、禾、胡豆等。以及各种作物的种植方法,指出农业生产活动要按寒暑早晚来安排,因地制宜,不要受条文的限制。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也应遵循着节气变化的规律,如正月令女红趣织布,令典馈酿春酒。六月命女红织缣缚。商业活动如三月可粜黍,买布。六月可籴大豆、穬、小麦,收缣縳等。这样,顺天相地,按照季节、节气安排农业生产与手工业、商业活动,能够取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仁及万物的理念在董仲舒的思想中表现较为突出。在《仁义法》中,董仲舒明确指出:“质(挚)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仁者,爱人之名也。”[2](P147)他在《五行顺逆》中具体分析道:“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劝农事,无夺民时……恩及草木,则树木华美,而朱草生,恩及鳞虫,则鱼大为,鱣鲸不见,群龙下。如人君出入不时……咎及于木,则茂木枯槁……咎及鳞虫,则鱼不为,群龙深藏,鲸出见。火者夏……恩及于火,则火顺人而甘露降;恩及羽虫,则飞鸟大为……咎及於火,则大旱……咎及羽虫则飞鸟不为。……土者夏中……金者秋……水者冬……则龟深藏。”[2](P242-243)以上论述,明确反映出董仲舒保护农业,保护水利,保护资源与保护万物的合理的生态伦理思想。例如,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大好季节,必须重视农业这个立国根本,鼓励农民抓紧时间耕作,不要耽误农民播种的时机;把恩惠施及到草木,勤于管理施肥,草木才会长的华美,把恩惠施及到鳞甲类动物身上,精心护养,鱼儿才会旺盛地繁殖。这些认识反映出古代衡水湖区域的人们已经有维持生态平衡的自觉,强调对自然界的合理利用和改造。

二、理性的制度规范,自觉的行为方式

1.湖区治理,减少水患:现实的生态文化

古代衡水湖的生态文化建设,不仅诉诸于观念文化形态上的理论思维,而且自觉渗透并落实到合理改造生态环境的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实践层面。

在历史上,衡水湖曾为黄河、漳河、滹沱河故道,水灾频繁。据乾隆年间《衡水县志》和民国年间《冀县志》记载,衡水湖原与盐河相通,由衡水县(今桃城区)的“北沼”(又名衡水洼)、冀州(今冀州市)的“海子”和尉迟潭三部分组成。北沼、海子和尉迟潭又称“三海”,在历史上都有风光浩淼的风貌。但“每遇霖雨,三面积水皆汇,汪洋浩淼,弥漫无际,夺民稼穑之地成巨津焉”[4](P153-154),由是可见古时衡水湖水势之胜及水灾之巨。另据冀州《东兴村村史》记载:“旧社会,冀县境内十年九灾,从光绪元年(1875年)至1949年的75年间,严重的自然灾害就有9次。……民国26年、民国28年两次闹水灾,河堤决口,庄稼全遭淹没。”[4](P1220)

为减少水患,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存环境,历代官府曾多次治理衡水湖。隋朝的州官赵煚曾在此处修赵煚渠;唐贞观十一年冀州刺史李兴利用赵煚渠引湖水灌溉农田;公元1762年,清乾隆年间直隶总督方敏恪在衡水杜村老庙处建闸专泄冀州海子之水,使这片荒地变成沃田;1881年,冀州知州吴汝纶监修吴公渠30余公里,用水浇地,并引低地积水流入滏阳河,变盐碱地为膏沃田十万余亩,并在吴公渠上建闸坝。《冀州开渠记》中也说:“水既有归,田皆沃饶”,“夏秋水盛,舟楫往来,商旅称便,州境遂富。”从整体对衡水湖开始科学规划、综合治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次改造、修建,衡水湖成为一座年总面积75万平方公里、引水近亿立方米的具有完整引蓄体系的大型平原水库,今天的衡水湖正以其独有的蓄洪防涝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降解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等功能日益造福于衡水人民。

从制度层面加强对衡水湖生态系统的保护以建国后的措施、效果较为突出。1996年衡水市开始筹建自然保护区,2000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2001年11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衡水视察工作期间曾指示把这片湿地保护好。在市政府的努力下,2002年10月衡水湖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03年6月晋升为国家级;2004年7月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05年建设成为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2006年1月被纳入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6-2010)并启动实施,2006年10月加入东亚-澳大利西亚鸻鹬类鸟类保护网络。

在具体措施方面,为有效保护湿地资源,使湖区的植物、鸟类、鱼类、昆虫等多种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给鸟类、鱼类在此繁衍生息提供更好的生存空间,近年来衡水市政府在退田还湖、取缔网箱养殖、春季禁渔和人工放流、治理不达标排污企业,减少直排污水、移民建镇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民俗习尚:习常的生态文化

从方法论意义上说,生态文化的价值取向只有转化为人们自觉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实现其改善生态环境的现实意义。在这方面,衡水湖民俗生态文化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衡水湖周围的民俗中,最有特色的是至今仍然保留了重生和追求和谐的历史遗迹。旧时衡水湖周围区域流行“看风水”(亦称“相宅”)和“算命”的习俗。人们在建屋、迁坟时多请“风水先生”对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进行观看,以图避祸得福。按照先秦《尚书》、《诗经》等古籍记载,所谓“风水术”最初起源于人居环境的选择,时称“相宅”或相地。《尚书·周书·召诰》:“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诗经·大雅·公刘》:“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这种“风水术”可以说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人与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人之身心和谐为旨归,进而达到人丁兴旺,事业发达的人居生态环境学,应该看作是一种技术的生态文化。

“算命”是根据“八字”推测一生。它将人的生年、月、日、时各配以天干、地支,每项两个字,以此排列成八字,俗称“八字”,然后找出其所属五行,再以相生相克之说推断其祸福寿夭。这种习俗反映的仍是人们“重生”文化传统和“和谐”价值理念。

民俗习尚惟其习以为常,所以更具有约束力,它可以说是一种存活于生活方式中的生态文化。

三、宜居的生态环境,理想的生活方式

衡水湖“重生”文化传统和“和谐”价值理念,还具体反映在对理想社会的构画和对理想生活方式的设计上,这种构画和设计的突出特点表现为:创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

文化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是对于人类生存状况的反映。古时人们向往的理想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社会状态。正像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所构画的那样:“五帝三王之治天下,不敢有君民之心,什一而税,教以爱,使以忠,敬长老,亲亲而尊尊,不夺民时,使民不过岁三日。民家给人足,无怨望愤怒之患,强弱之难,无谗贼妒疾之人,民修德而美好,被发衔哺而游,不慕富贵,耻恶不犯,父不哭子,兄不哭弟,毒虫不螫,猛兽不搏,抵虫不触。故天为之下甘露,朱草生,醴泉出,风雨时,嘉禾兴,凤凰麒麟游于郊,囹圄空虚,画衣裳而民不犯,四夷传译而朝,民情至朴而不文。”[2](P53)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董仲舒对理想社会的构画明显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智慧,它不但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且更强调天、地、人三者的和谐,这样的社会状态完全可以称之为“理想生态社会”。

生态文化的核心就是人类的环境意识,在人类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今天,随着湖区广大公众的生态文化意识和生态文明程度的提高,衡水湖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的衡水湖交通便捷、景色秀丽,湖面辽阔,湖水清沏,湖内莲藕、芦苇郁郁葱葱,野禽飞鸟随处可见;湖区民风淳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久享盛名的“竹林寺”、“海市蜃楼”等古迹至今尚存。一句话,衡水湖以其潜力无穷的、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生态优势正日益成为理想的人居环境。

[注 释]

①②西汉思想家董仲舒(前179-前104),《汉书·董仲舒》载:“董仲舒,广川人。”崔寔(103年-约170)安平人。汉武帝时,把全国划分为13个“部州”其中就有“冀州”。“部州”是监察区,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政区,无固定之所。当时冀州下辖六国,其中包括广川国,都在信都,就是现在的冀州旧城。建昭二年(前37年)广川国改信都国,仍属冀州。东汉时期,州成为固定的政区,治所也固定下来。建武元年(25年)所设冀州包括信都(原广川)、常山、中山、安平等9个郡(国)。信都郡领信都(原广川)、阜城、扶柳、安平、南宫等13个县。信都郡和信都县两级治所都在信都(即现在的冀州旧城)。所以,两汉时期,董仲舒、崔寔都可以归为冀州人。

[1]郭家骥.生态文化论[J].云南社会科学,2005,(6).

[2]阎丽.董子春秋繁露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王文涛.论董仲舒的灾异思想[J].中州学刊,2005,(6).

[4]衡水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衡水市志(上卷)[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冀州董仲舒衡水
春秋决狱与法律解释——以董仲舒春秋决狱案例为中心的考察
衡水鸿昊企业有限责任公司
肉类研究(2022年7期)2022-08-05 04:47:26
冀州中意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公民与法治(2022年3期)2022-07-29 00:57:40
河北冀州国昊电力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公民与法治(2022年5期)2022-07-29 00:48:10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研究述评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9:00
《董仲舒思想通解》出版
衡水专场(二)
大众文艺(2020年20期)2020-11-05 14:33:52
春秋“王鲁”说刍议:以董仲舒为中心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4:52
On Humanisim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rough Uncle Tom’s Cabin
冀州帮京津地区影响力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