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职教中心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实践导向型范式探析

2013-08-15 00:51庞世俊高立宁
职教论坛 2013年15期
关键词:范式职教中心

□庞世俊 高立宁

作为我国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的主阵地,遍布全国1800多个县市的县级职教中心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供给的主要载体和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平台。2007至2011年间,包括县级职教中心在内的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但同时,大众对中职生的“低认可率”与其高就业率形成明显反差。除了社会上存在着对职业教育根深蒂固的偏见原因外,“就业”与“找到好工作”不是同一概念以及由于中职毕业生自我发展能力不高导致其职业发展空间难以得到更大拓展,也是很重要的客观影响因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这种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从根本上关注到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2012年,农村户籍中职学生占到在校生总数的82%。[1]长期以来中职学校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和城市经济困难家庭的现实,要求农村职业学校特别是县级职教中心必须建构和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有效范式。

一、范式内涵及县级职教中心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范式概说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 (Thomas S.Kuhn)认为,范式是指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手段、标准等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它代表着一个特定的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等构成的整体”[2]。英国学者玛格丽特·玛斯特曼将其概括为三个层次:形而上学范式,指科学家所共同接受的信念;社会学范式,指科学家普遍认可的科学成就和学术传统,包括构成学术研究基础的概念系统、基石范畴和核心理论在内的理论框架;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是将范式作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个解决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像。三个层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体[3]。范式理论,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范式理论基本内涵:科学共同体抱有的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共同价值信念、科学共同体从事科学活动在总体上的共同框架和模型、科学共同体成员参与科学活动的共同行为方式规范。它是信念、框架或模型、方法三者的有机统一。范式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它使实践者免于长时间思考和认知存在的问题,并可以用来界定什么应该被研究、什么问题应该被提出、如何对问题进行质疑以及在解释我们获得的答案时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

县级职教中心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实践是伴随 着县级职教中心二十余年的曲折发展历程进行的。以河北为例,1989年建成全国第一所县级职教中心,到1995年底,全省实现了每县建有一所职教中心的目标。在数年快速发展后,1999年左右,河北省县级职教中心也和全国其他职业学校一样,经受了一次市场经济的考验。在人才培养直接面向市场和高校连年扩招引起的普高热双重挤压下,其发展遭遇低谷。由于原来国家对职校毕业生包分配、转户口,因此这一时期县级职教中心并未开展任何有关创业能力培养的教育。挑战面前,大多数县级职教中心纷纷采取措施,按照职业教育规律来办学,努力增强市场适应能力,如在职业指导工作中开始融入创业教育内容等。但这时的“创业能力培养”还停留在萌芽状态和低层次。1999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教育部门的努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的创业者,就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各项事业就会发挥重大的作用。”200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明确对所需要的除高层次创新人才以外的“高素质劳动者”提出规定性要求:在各行各业进行技术传播和技术应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指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等,是中等职业教育所培养“专门人才”的必备“综合职业能力”。这是较早明确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创业能力培养的教育系统官方文件。2002年,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更是把开展创业教育作为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与关注,全社会对创业的热情与渴求,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部署与要求,以及县级职教中心自身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工作开始由自发、松散状态进入自觉、系统阶段,并在逐步深化中初步形成自己的范式。首先,加强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已经成为县级职教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内涵发展的重要措施和内容。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学生发展办学。在不断深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过程中,广大教师进一步更新了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不仅重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而且重视包括创业能力在内的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没有创业能力就没有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工作,已成为广大职校教师的共识;其次,在十余年的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实践中,通过对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基地建设和项目协作等多种创业教育模式的摸索,包括县级职教中心在内的中等职业学校已经形成了开展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理论框架;第三,县级职教中心通过努力所取得的成绩成效以及实现这些成效所采取和形成的机制、途径、方法等,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工作提供了典范和借鉴。

二、县级职教中心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认识误区与现实困境

(一)认识误区

调查表明,县级职教中心学生创业热情比较高,创业目的与动力呈现多样化趋势,能较理性地认识和分析创业必备的主客观条件,意识到自身才是创业能力培养活动的主体,对学校提供较为系统、丰富的创业能力培养和训练活动充满期待[4]。这一方面反映了县级职教中心创业能力培养工作对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增强创业观念、提升创业能力产生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从学生把自己的未来和在校期间培养、锻炼创业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的强烈愿望上,可以看出,这方面教育所存在的内容不系统不全面、形式不灵活不多样、途径不丰富不新颖、机制不完善不系统等等问题,仍然制约着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其原因在于,由于受传统思想文化影响和对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缺乏高瞻远瞩的理性思考,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还存在着误区:首先,简单地认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专门性工作,只有通过学校系统的教育和训练才能实现教育目标,而家庭、社会的作用是零散的,甚至对学生产生误导,使其价值观取向发生扭曲;其次,认为创业能力是一种相对就业能力而言更高层次的能力,创业能力培养是与就业能力提升完全不同的工作领域,人为地将二者割裂开来,使创业能力培养失去根基;第三,认为创业能力培养只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一个平常环节,好与差无关就业率考量,现实中也很少有学生毕业后真的去创业,工作开展了就可以,无需耗费更多人力物力,从而导致创业能力培养出现忽略学生个性发展和主体要求的“重共性,轻个性”现象,使教学与活动流于形式;第四,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学有所专、教有所长,自己不是不支持 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工作,但毕竟这项工作是创业教育教学人员的事情。单纯地将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看做一项工作,而非学校教育的目的,等等。

(二)现实困境

各种因素的影响,社会形势的变化,使县级职教中心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工作面临着多重现实困境。

1.系统视野下创业能力培养内外部环境的优化困境。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不是学校一家能够成就的,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者合力才能有效进行。创业能力是学生接受教育、培训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异质性素质,是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作为一种综合能力,它关注了受教育者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属于职业核心能力范畴。但从外部环境看,国家在创业政策举措上更为倾向和针对大学生,不少家长把子女就读职教中心视为无奈之举,很多学生抱有的失利心态和自卑心理导致他们缺乏创业自信,农村地区存在的视从事创业活动的人为 “不务正业”的传统思维,都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消极影响。内部环境上,一些学校“等”“靠”上级加强创业能力培养的指令性教育教学计划或安排,不支不转,转了也是被动应付,心思更多地放在对口升学和稳定就业率上,对加大创业平台和实践基地设施投入、开展创业能力培养模拟活动及深入企业进行社会实践等缺乏热情。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压缩着县级职教中心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工作的空间。

2.创业能力培养供给短缺与需求不足的供求困境。创业能力需求是实施创业能力培养的动力来源。一直居高不下的中职生就业率、来自贫寒家庭的单一社会背景、“学习失利者”的成长经历使很多县级职教中心学生满足于能拥有相对稳定、有较好待遇的就业岗位,创业能力培养的主动意识不足。而国家对中职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更多还停留在政策、文件中,现阶段要贯彻实施的“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和“就业优先战略”,也还未能使创业成为就业的主要途径,也就难以产生国家层面上的对创业能力培养的需求刺激。从县级职教中心实施创业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它来自于自身发展低谷期增强市场适应能力的需要,“警报”解除了自然焦点就要有所转移;另一方面,县级职教中心并非我国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前沿,尽管在这一领域进行探索的学校与教师不在少数,但很多东西学习和借鉴于高校,自己特有的东西还不多,导致对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内容、措施、手段上的供给不足。

3.创业能力培养路径选择的生态困境。现代职业教育更为强调和关注人性化教育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虽然县级职教中心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工作有了初步成效,且紧跟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步伐,但毕竟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创业能力培养的形式也还主要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专家讲座、社会实践、文明风采创业征文大赛、企业实习等课外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性、实践性、综合性极强并有着自我开发、自我实现性质的创造力,创业能力的培养若还固守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方式,势必将抑制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扼杀其创造力。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找寻、选择适宜的培养路径,发现更多有效的培养途径、方式。但县级职教中心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的发现和选择不能离开其有效运行的 “生态环境”,怎样才能使其契合县级职教中心实际而不是照搬照抄?怎样才能使其适应“县级职教中心”这一办学模式而不是其他?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走出创业能力培养路径选择的生态困境。

4.创业能力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困境。作为农村职业教育基层组织,县级职教中心创业能力培养师资力量尽管有所壮大,但还很薄弱,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德育课教师;文化课、专业课转岗教师;部分从社会上招聘的具有创业素质或创业经历的高校毕业生;聘请的知名人士、有关专家、成功创业的企业家和优秀校友。前两部分占据着较大比例。不协调、不均衡的专兼职教师结构,使创业能力培养的“理实一体化”困局难以有效缓解。如,学校培养的专职教师缺乏实践能力,跳不出原有教学框架,而企业家讲课也多是“讲座模式”,这就导致知识、理论传授远远多于动手、实践体验的局面。作为学校自身来讲,并没有正式录用急需师资的自主权,待遇条件也很难吸引到更为专业的人员,只能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在专业培训中提高”的方式打造自己的教师队伍。然而,由于各级职教师资培训中“重技术轻素质”倾向的存在,创业教育教师很难获得这样的机会。能够取得“职业指导师”“创业指导师”等资格的教师也是凤毛麟角。

范式理论认为,一个稳定的范式如果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适当方式,它就会变弱,从而出现范式 转移。县级职教中心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面临的多重现实困境阐释了现行范式的缺陷: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不善变通和创新;缺乏科学的学生评价机制,应试性的评价取向使学生非智力因素及其他潜能开发被严重忽视;不利于形成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宽松氛围。这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传统就业型人才难以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环境中得以更好开拓、社会认可率低的深层次原因。只有实现对现有范式的突破,进行范式革命,具有县级职教中心自身特点的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范式才能与时俱进,发挥更大作用。

三、实践导向型县级职教中心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范式探析

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县级职教中心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范式也应该是一种实践型的范式。这种范式至少包含四种特性:

(一)导向性

创业能力培养关系学生职业发展未来,这种范式应该能够使他们清醒、理智的觉悟到创业能力增益对改变自身能力结构的价值,主动实现全面发展。实践也是一种导向。

(二)生活性

人生存的价值一定意义上在于高质量的生活。任何教育都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之上,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归根结底,这种范式的价值要落实在服务学生生活上。因此,必须紧密结合社会现实生活、学生日常生活,从创业能力培养教育内容、培养方式、途径方法上实现生活化。

(三)实践性

任何人的能力都不是天生的,都要在实践中形成、得到磨练和提高。创业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实践能力,这种范式必须突出在实践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提升其创业能力。

(四)系统性

宏观上,要体现和有利于凝聚学校、社会(政府、企业)、家庭对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合力。在学校内部,也要建立包含管理组织、培养目标、开设课程、师资建设、保障条件、评价机制等在内的工作体系,并保持健康的动态稳定。

建构实践导向型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范式是当前从根本上促进县级职教中心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质量的有效方案,是这项工作走向科学、更为科学的一种标志。所谓实践导向型县级职教中心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范式,就是县级职教中心创业教育工作者以实践为导向,用以开展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活动,思考、解决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问题时所认可的共同信念、传统、理性和方法的创业能力培养范式。它是根据职业学校改革发展形势和县级职教中心办学实际而提出的一种开放性范式。

首先,适应职业学校进一步加强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工作的需要,建立和壮大县级职教中心创业教育这一科学领域内有着最广泛共识的教育工作者队伍。没有共同的教育观、创业能力培养理念,这支队伍就形不成自身严密的范畴体系和共同话语,就不会产生一致的信念。县级职教中心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主体是专兼职教师,学校专任教师占大部分,企业兼职人员占少部分。要使他们成为研究者,就要切实采取措施,通过实践、培训、研讨等多种手段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素质,把这项工作真正当做事业来做。创业教育研究是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对于县级职教中心来说,开展创业教育研究既有助于学习和借鉴其他先进经验、了解和掌握前沿理论成果,也为学校开展创业能力培养提供理论支撑、打下师资基础。同时也会在校企合作研究过程中促进专兼职教师的专业成长与交流。

其次,借助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型职教课程及教学范式,推进创业能力培养课程及其教学法改革,搭建突出实践特征的课程教学框架。创业能力培养课程教学属于创造性思维教学,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开发、自我实现的创造力。这与职业学校专业课、技能课教学是存在着共性的。董奇认为,不论项目引导式教学法、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式课程还是工作过程导向式课程及其教学法,核心都是通过实施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以达到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它们的共性就是注重实践性环节,从本质上看都是实践型职业教育范式[5]。因此,可以通过设计项目实施教学,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在运用过程中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可以设计工作任务,由教师引导学生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拉近理论与实际距离,提高抗挫、适应能力;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情况, 设计创业项目的工作过程环节,让学生从曾经做过的项目或工作任务过程中整理相关的经验和技能,以创新能力应对新项目和新任务。另外,角色扮演式和情境参与式以及讨论互动式学习等也都在激励学生参与中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意识。这种教学框架,对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与学生实现民主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三,适应学生接受能力,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结合农村职业教育实际,实现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生活化。创业能力需求来源于社会生活和市场发展。县级职教中心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家庭,视野还不开阔,对未来考虑也不长远,书本、课堂上的创业能力培养要求总有远在天边的感觉。让创业能力培养扎根于学生生活世界,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快乐生长,才能使其具有能力培养责任感。这就要求学校充分利用好学生课堂外的生活空间与时间,努力推动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的生活化,让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回归实践、体现多样、落实应用、融入交往。“回归实践”使学生有了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空间,“体现多样”满足了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需求,“落实应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融入交往”使学生在学会与同学、老师、企业师傅进行人际交往基础上尝试个性化和创造性交往,缩短了其社会化过程。在工作实践中,县级职教中心已经摸索并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具有本身特点的生活化路径。如,把创业能力培养以实践形式融入学生在校全过程,分年级、分学期举行针对性创业实践活动,如主题调研、创业模拟等;加强与企业、行业联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在进行企业实践、接受企业管理过程中了解企业、认识市场、主动弥补能力缺陷;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平台,为学生知识学习、技能实训、课余生活营造创业能力培养环境和氛围:通过邀请专家及校友举办创业讲座,通过开展“我的创业梦想”演讲、“文明风采”大赛征文活动,通过举办“校园艺术与技能节”系列活动、通过参加省市举办的技能大赛,通过组建以创新、成长为理念的学生专业社团,锻炼和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协作能力等创业关键能力;结合送教下乡,县级职教中心还可以开辟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新渠道:送知识、送技术到田间地头指导和扶持农民学员扩大生产,二次创业。

第四,遵循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建立和完善实践导向型县级职教中心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范式评价体系。按照教育部三部委《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要求,要“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对于本文所及范式而言,它应是“贡献”和“能力”兼顾的统一体。在每年新增的约2000多万个就业岗位中,中职毕业生占30%以上,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的增强,包括县级职教中心在内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工作重要性更为凸显,这项工作对提升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综合素质的“贡献”会越来越大。要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就必须吸引全社会关注县级职教中心及其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在充分认识其办学特点的基础上改变当前以一般职业中学的视角、而不是用对同为中等职业学校的省市级普通中专的标准去给予政策上的支持的情况。在县级职教中心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实践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相关的运行机制、管理机制、评价机制等。但由于师资水平、资金条件等原因,它们还有待于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尤其是评价机制上,学校的培养过程、培养措施、活动效果都是可以定性、定量的,但对创业能力培养的最终结果—学生创业能力的考核上还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一方面,针对刚刚成人的职校生而言,毕业即创业不现实;另一方面,创业能力是一种隐性素质,虽然可以根据相关指标的测量来予以评价,但费时费力,其现实价值也值得认真商榷。

[1]朱振国.2012中职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贫寒学子撑起产业半边天[N].光明日报,2013-02-28(05).

[2]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57.

[3]何菊玲,栗洪武.教师教育范式:结构与内涵-基于库恩范式理论的解读[J].教育研究,2008(4):83.

[4]高立宁.县级职教中心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状况分析及其建议-以河北冀州市职教中心为例[J].职教通讯,2011(23):11-15.

[5]董奇.技能型创新人才及其培养范式之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22.

猜你喜欢
范式职教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江苏职教助力国家扶贫攻坚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