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终身化视角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2013-08-15 00:51陈晶晶沈敏敏
职教论坛 2013年15期
关键词:高技能职业院校技能

□陈晶晶 沈敏敏

职业教育终身化是终身教育理念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拓展,它旨在建立起贯穿劳动者终身职业生涯、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之间立体联结的有机体系。高技能人才是指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工艺、技术和操作性难题的劳动者。职业教育终身化进程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更为开放的途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则更加凸显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体现,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及沟通互动既是职业教育自身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自然选择,也是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高技能人才规模、结构目标得以实现的必然趋势。

一、职业教育终身化视角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趋势特征

(一)建立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的沟通衔接,为学习者提供更加顺畅的通道

职业教育须为学生未来一生的职业生涯做准备,而不仅仅是谋求眼前赖以度日的一份工作。职业教育应向所有需要继续深造的人员开放,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这有助于实现职业培训机会均等,体现终身教育的民主和公平;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而言,为有志于从事技能工作的人才提供更为宽阔的学习途径,并为他们的终身职业发展提供保证。职前教育绝非终结性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本身就是职业教育终身化在高技能人才培养领域的探索和衍生。职业教育终身化意味着加强职业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无障碍延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密切沟通,改变传统体制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隔离的状态,真正解决学习者的后顾之忧,提高技能学习的吸引力,增强学习者的抱负水平和学习积极性。

(二)促进技能教育与学术教育有机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就业弹性和职业潜力

当前普遍存在教育系统中的职业教育与劳动技能培训系统下的职业培训“两张皮”现象:即职业教育偏重学历,职业培训偏重技能[1],或偏重专业技能而忽视基础学科知识的普及或专注于学科理论的学习而忽视操作技能,这两种极端取向应予以避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应以兼具技能与学术为发展目标,学习者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在学习积累现有的职业经验的基础上,掌握对某一职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深入持续学习的能力,这样学习者的就业弹性增大,职业适应能力得以提高,人才的职业潜力也能够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终身化需要设立以行业知识技能标准为核心的评价机制,以行业所需知识技能作为核心评价标准,改变长期以来对学习成果和能力的评价偏重学历资格而轻视技能的倾向,这也为高技能人才测评提供了依据。

(三)整合教育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形成主体多元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高技能人才、职业学校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因此整合多方资源,实行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培养体制是有效途径,也是职业教育终身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培养体制有利于职业学校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调整专业设置,保 证培养人才的质量,使高技能人才符合区域经济结构和模式的发展变化趋势,才尽其用。同时,企业能从中获得长久且不断更新的人才支撑与技术支持,加速企业在战略管理层面、生产技术层面的现代化,与区域经济优势共生,良性发展。校企合作等多元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学校本位或企业本位的孤立模式,密切了社会生产部门与教育部门的联系,调动双方部门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的积极性和优势,达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职业教育终身化视角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纵向衔接

职业教育化倡导职业教育应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阶段,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候社会都能以恰当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打破各种教育方式间的隔离状态,改变传统中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两个阶段的观念[2]。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旨在统合各种教育、培训模式,将职前与职后教育有机结合,构成一个完整连续的职业教育统一体[3]。这一背景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应以适应高技能人才需求和为终身技能培训打基础为出发点,在纵向上,整合学前、学校中到学校后乃至老年的各级职业教育,使之连续不断、一以贯之,保证在组织方式和教育内容上的一体化。

1.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在保证基础知识学习之外,以开设兴趣活动课、职业方向指导课、职业知识讲座、参观用人单位等课程的方式,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上各种门类的职业,了解职业性质和内容,多方面培养对专业技能的兴趣,开发出自身的职业特长和潜力。在中学阶段可引入基本技能教育,不仅是操作技能,也应包含求职技巧、文字表达等公共关系技能,引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职业意识,树立职业理想。

2.学校职业教育以学生为本,学术与技能并重发展。目前在教育体制上应着力打通职业学校学生进入普通高校的路径,在职业学校开发学术与技能并重的课程体系。在这一点上美国职业院校的课程模式或有值得借鉴之处:职业院校为职业学校学生设立副学士学位,为使学生获得该学位特设可将学分转换到四年制大学的应用型学术课程。该类课程满足了部分想要升学的职业学校学生的愿望,同时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架起了沟通衔接的桥梁。此外还有多种类型的课程可供学生选择:多学科课程、连接课程、基于工作本位的融合课程等等,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学生在学习中学术和技能双向发展,以便学生将来无论是选择学业上进一步深造还是走上工作岗位都能从容应对。

3.成人职业培训有效促进职业潜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成人职业教育灵活开放,适应性强,是终身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但现有的成人高等教育往往附设于普通高校,无论是课程还是师资,都偏重于学科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视职业技能教育,这种培养模式显然不利于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应从改进培养目标入手,跳出普通高校培养模式的框架,将培养重点放在知识的应用和技能的发展上,依托高校师资的学术优势和实验设备,来设置“学术”与“技能”双重核心的课程体系,使教学更具针对性,以提高成人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横向沟通

从横向看,终身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打破各类教育相互分离的状态,实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沟通,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衔接,学校教育、企业培训及社会教育之间的相互补充结合;在人才培养上实现学术与技能并重的目标,使技能教育既能面向更为广泛的对象,又能贯穿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生涯始终,适应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同时也满足市场需求。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复杂的项目,既涉及政府部门也涉及社会机构和个人,更需要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

1.政策管理系统。首先,可考虑系统规划并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相关行政机关应整合、利用现有的职业教育培训资源,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和发展趋势来规划专业设置,依据从业标准来衡量培养计划合理与否。在此基础上建设一批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和高职院校,可与企业合作,设立实验室、实验基地以及公益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面向社会开放,既接受在职员工进修也接受大专中专毕业生的岗前培训,同时也为待业人员和其他有需求的人员提供技术辅导,发掘其就业潜力,使培训基地成为地区高技能人才学习、交流的平台。

其次,要加强对职业院校和技能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目前各级各类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数量众多,已构成一个颇具规模的职业教育培训产业。作为产业,市场经济在竞争和自我调节中会实现其内部的优胜劣汰,但教育这一社会子系统关乎国计民生,毕竟不同于市场经济中的其他产业部门,所以,政府的宏观管理尤为重要。现存的职业院校机构良莠不齐,需要政府加大宏观管理力度,整顿体 系内培训效益不高趋利现象严重的院校机构,提高整体培训质量。

此外,政府还应加快建设职业技能鉴定体系。评定各类职业从业资格标准、技能等级划分标准、职业培训院校毕业生技能鉴定标准;促进“双证书”制度的规范推进;将企业等用人单位的人才鉴定标准引入职业培训院校、机构的技能考核之中;在此基础上实行上级单位、高级技师的复核抽查制度,严把技能人才的质量关,不断探索理论技能兼具的从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评估新办法。

当然,以上政策都离不开经费保障。一方面要加大政府财政投资力度,保证政府投资经费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拓展经费来源渠道。办学投资应多样化:可由政府全额投资;也可由企业投资为主、政府划拨专项资金为辅;鼓励社会团体、组织和海外人士、机构参与投资或提供捐赠和培训服务;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出资在职业院校成立培训和实习基地,既保证办学经费来源也密切校企联系;也鼓励金融机构为职业培训机构提供优惠的融资服务。

2.教育教学系统。就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而言,“职业教育”本身实质性地包含了“职业”和“教育”两个层面,是一种跨界教育。我们一方面提倡打通职业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升学通道,以满足一部分技能型人才的深造需求,另一方面则呼吁职业院校摆脱普通高校发展模式的桎梏,走出 “象牙塔”,以实践操作者的姿态融入市场和企业,所以职业院校应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紧跟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建立畅通的校企合作路径,使学习者学有所用,做有所成。

这就对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提出了要求:结合人才需求调整专业设置。2008年以来,我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在钢铁、纺织、船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有色金属等10大产业领域实行了振兴升级计划,并已着手重点培育一批新兴产业,涉及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开发等领域。这些产业能够吸纳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为职业培训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和毕业生就业指明了方向。在设置专业时犹应注意与产业、企业岗位的合理对接,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与岗位技术标准的吻合,以破解横亘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之间的门槛。相关部门可事先开展调研,确定哪些专业有开设高技能培训的需求,针对需求较大的专业开展培训,同时尽量兼顾弱势群体在培训专业上的需求。

在教学模式上,“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导向下的实践型教学是主要途径。以浙江省为例,经济呈块状发展,许多区域有自己的特色产业,比如:萧山的汽配和冶金业,绍兴的化纤纺织业,永康的五金产业,杭州的信息软件和滨江的动漫产业等,都处于蓬勃发展时期,需要引进高技能人才实现旧产业的升级换代,新产业的开发完善。不妨因地制宜,利用已有的产业基础设施,在该类企业内部设立院校实践基地和研发基地,职校师生既可在基地内教学观摩,也可以参与研发,迎合区域经济发展特色,为产业转型提供技能支持。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师资聘用应以灵活开放为原则,改变以往重学历职称轻技能经验的现象。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决定了职业院校的教师不能仅具备学术理论,更重要的是具备丰富的技能经验。当前职业院校多聘用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作为教师或由高校的教师兼任,这样组成的师资队伍理论功底扎实,能进行高端科学研究,但往往无法正确估计职校学生的基础状况和接受能力,在培养方向和教学教法上把握不准。因此职业院校可大胆聘用企业、社会上经验丰富、责任感强的高技能人才和实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以调和课程中学术讲授和技能传授的冲突,适应技能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和要求。

3.激励服务系统。社会观念和文化传统是影响高技能人才开发的重要因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文化观念千年来深入国人的意识形态之中,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职业选择,致使职业院校生源不甚理想,外界对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期望不高,教师也鲜少能在执教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职业认同感,技能型人才培养先天材质不佳,后天动力不足。

为了扭转这一思想偏见,政府应向公众普及高技能人才的贡献度、市场需求度、培养途径等信息,深入基层做宣传,发动民众参与,表明政府发展职业教育、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决心;用人单位要尽可能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激励职工向高技能人才转化,为职工提供在职培训的机会,尤其是对探索性强,业绩优异的职工更应着重培养,通过举办职工技能交流会、技能竞赛等活动,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单位不妨加大宣传力度,将自身的优势专业展现在公众面前,吸引优质生源的同时也吸引高技能人才入校任教;就个人而言,许多一线工作人员也希望能有一定的平台来获得技术,改变自身境遇,提高社会地位获得外界认可,同时在工作中获得乐趣和满足,在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双重作用下,学习者会增强探索精神和求知欲。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服务不可或缺,包括职业指导、咨询服务和行业分析、职业敏感性的培养等。为使职业指导和咨询服务有效开展,必须预先设立完善的市场信息网络平台,这需要人事劳动管理部门、人才需求市场和学校间的协作,保证供求双方信息对称,及时有效。教育服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应当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的启蒙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职业教育阶段则应侧重于职业生涯规划,就业阶段应重视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学校和培训机构应当为学习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实习实践机会,鼓励学习者接触多种职业,从而锻炼其把握市场需求,确定成长方向的能力。此外,学校应加强和人力资源与劳动就业管理部门的沟通,为成人学生打通报考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通道,将岗位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实践教学中[4]。

三、基于职业教育终身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实施运作

(一)多主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政府、企业、培训机构与技能人才个人作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和高技能人才开发体系的重要主体,其作用贯穿于人才开发的全过程。在多种主体中,政府是管理者和倡导者,企业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导力量,学校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实施机构,学习者个人是人才培养体系的内部主体。政府应当推动企业积极发挥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鼓励企业在技术设备、经费上支援培训机构的建设,发挥行业对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和规范作用。鼓励技术实力和资产雄厚的大型企业创立直属的培训学校,既接收本企业职工进修又面向社会招受学员。综合运用政府调节与市场调节两种手段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切实帮助技能人才提升技能水平和终身学习能力,实现多主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二)全过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型

终身职业教育不是孤立的职业教育,而是在教育作为百年大计、人力资本培养最主要的方式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智力源泉的前提下,整合各类显性的和潜在的资源,培养一批操作能力强、富有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新时代人才的一个多元化、全过程的开放体系。这里所谓的“全过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学习者的人生全程参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贯穿了人生各个阶段:从初等教育阶段的职业意识启蒙,到中等教育阶段的专业技术知识培养,再到高等教育阶段职业能力提升和继续教育阶段的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它体现了终身教育“从摇篮到坟墓”的教育理念。二是全社会参与。职业教育是全社会的职责,同样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教育部门的责任,它需要各行业企业、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和个人的积极参与。三是全民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不局限于职业学校学生或在职员工中的某一群体,它面向社会上所有有意愿有需求的人员开放,这也是终身教育的本质所在。

(三)开放性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创新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基调应是整体、开放和动态的。首先,要把高技能人才的开发、培养和使用纳入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中统筹规划。以市场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变迁为导向设定发展目标,并将其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工作业绩的指标之一。其次,应当建立有助于高技能人才顺畅流通的渠道。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处于严重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分割状态,如在城市劳动者和进城务工者之间,东部劳动力市场和西部劳动力市场之间,垄断性高收入行业和低收入行业之间等等。所以,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通过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和需求交流平台的建设,改善人才和雇主、市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将高技能人才引向一级市场,保证高技能人才的薪酬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政府应协调人事、财政、教育等部门的工作,在档案、户籍等方面解决高技能人才的流动障碍,逐步消除不同行业、身份、所有制形式间人才流通的屏障,以此激励普通劳动力向高技能人才发展。再次,要改变传统教育体制和职称评定体制中的非技能化倾向[5],构建更体现操作技能价值的教育体制和职称评定体制,通过招聘高级技师进入院校师资队伍,请高级技师进行现场技能操作评定,将高级技师引入课堂现场模拟讲解和技术指导等方式来提高技能评价机制的合理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1]马必学,刘晓欢.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沟通与衔接[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2):8-21.

[2]南海,王星星.国内职业教育终身化思潮及实践发展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1):5-19.

[3]陈晶晶.试论职业教育终身化发展途径与推进机制[J].教育与职业,2008(05):12-14.

[4]陈晶晶.成人高等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11):52-54.

[5]吴从环.现代化进程中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04):79-89.

猜你喜欢
高技能职业院校技能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高技能人才“四元三阶六同”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