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高职课程衔接制度变迁与实践探索——基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要教育政策分析

2013-08-15 00:51祝成林
职教论坛 2013年15期
关键词:浙江省中职职业

□祝成林

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设高职教育强省的目标。近年来,逐步实现高职教育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相协调,形成功能完善、中高职衔接顺畅、富有活力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两者衔接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衔接。由于我国职业教育主要属于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此,从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次重要教育政策入手,以建立职业教育体系为时间节点,在梳理浙江省中高职课程衔接实践基础上,进行深入反思和经验总结,对减少浙江省乃至全国两层次学校衔接中的教学消耗,具有积极意义。

一、政策萌芽(1985-1992):为建立职业教育体系下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制度创造条件

1985年颁布的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简称《1985决定》),首次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体系以及实施两次分流制度,将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发展重点,同时积极发展高职院校,要求优先对口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等人员进入高职院校学习。199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简称《1991决定》)提出,在90年代要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从初级到高级等特征的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框架,并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这阶段可视为初步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时期。

《1985决定》要求初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入普通高中,一部分接受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高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入普通大学,一部分接受高职教育,尤其是从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来看,实质上为全国中高职课程衔接萌芽奠定了实践基础,而《1991决定》要求初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则为全国中高职课程衔接指明了方向。

此阶段,浙江省职业教育事业经过改革开放最初几年发展,已有一定基础。两个“决定”深化了浙江省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中职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据浙江省统计局资料,1985至1992年浙江省中职学校由119所增加到142所,在校生由4.36万人增加到7.20万人,专任教师也由0.49万人增加到0.72万人。当时,浙江省中职教育主要开设普通课程、技术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大类,各学校在具体实施教学计划中,除执行国家的统一要求外,同时注意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产业结构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安排等方面作适当的调整。相对于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发展缓慢,并没有形成规模,尚处于起步阶段。高职教育思 想主要以从北美引进的“能力本位”为主,课程采用DACUM模式及开发方式[1]。

这一时期浙江省虽然没有开展与中高职课程衔接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但中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为课程衔接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同时,初步提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为课程衔接提供了发展思路和政策保障。

二、实践起步(1993-2001):建立职业教育体系下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制度

1993年国务院印发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简称《1993年纲要》),初步提出三级分流,为未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提供职业教育继续学习的通道。1994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简称《1994年纲要》),明确提出有计划地实行三级分流,形成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共同发展、相互衔接、比例合理的教育系列。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规定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包括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1997年国家教委颁布《关于招收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举办高等职业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简称《1997通知》)决定从当年开始,在北京市、浙江省等10个省、直辖市招收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举办高职教育试点工作。

从《1993年纲要》、《1994年纲要》提出三级分流,到《职业教育法》将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再到《1997通知》决定在10个省、市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举办高职教育,三个文件逐步构建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并在国家层面,提出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及其课程衔接的要求。

1999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出了加快发展高职教育,探索多种招生办法,确保3%左右的中职学校毕业生可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以及同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职业技术学院采取多种方式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职学校毕业生。这两个文件推动了高职教育迅速发展,同时推动了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进入了实质性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浙江省颁布了相关配套文件,包括1998年颁布的 《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若干规定》、2000年颁布的 《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00-2020 年)》、2001 年颁布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开展的实践活动有:积极进行中、高职一体化的办学试点实践,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初中后五年制高职学校;鼓励部分条件较好的中职学校试行与高职教育相衔接的“3+2”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同时也努力拓宽中职毕业生接受高职教育的途径,提出在“十五”期间,全省面向中职生的高职对口招生数占高职招生总数的比例提高到60%以上,在完善“3+2”五年制高职教育试点的同时,允许独立设置的高职学校面向全省招收初中毕业生,进行“五年一贯制”教育试点。这些实践活动使得中高职课程内容联系更加紧密,开始实施中高职课程衔接,尤其是“3+2”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训内容等方面,都开始了实质性的衔接。

三、快速发展(2002-2010):尝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制度

2002年颁布的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标志“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以构建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为标志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阶段。”[2]该《决定》首次提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五年制高职的概念,及构建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的要求;明确要求扩大中职学校毕业生进入高职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2005年颁布的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在初步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对职业教育实践层面的问题,如课程、教学方法等,做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促进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能够顺利实施。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协调发展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目标,包括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等要求。2010年11月教育部发布《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2010-2012年)》,提出要重点实施“十大计划”,其中包括“中等职业学校专业与课程体系改革创新计划”,其任务在于推进中职学校课程改革,构建有利于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继续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加快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

这一时期,浙江省于2006年下发《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要求“十一五”期间,继续保持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1:1,高职教育与高等普通本科教育招生 规模1:1;各市有重点地办好若干所中职学校和1-2所高职学校。2008年,浙江省教育厅印发《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意见》,要求构建以“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类型为主的中职教育课程模式,以“成熟一门推行一门”为原则,遵循 “行业领域——工作岗位领域——课程领域”的程序研发专业课程,同时改进高职院校单独招收中职学校应届毕业生的考试内容和选拔方式,以有利于高职院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中职学校实施能力培养、有利于对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形成正确导向为原则,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经过两年实践,2010年,浙江省教育厅印发《浙江省首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数控技术应用等4个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通知》,规定了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核心技能要求、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技能考核要求、教学安排和教学条件等内容。该通知既是指导中职学校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也是高职院校单考单招专业科目考试的重要参考标准。

在国家和省两级政策推动下,浙江省中高职课程衔接实现了实质性发展,并进行了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上,按照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建立由行业、企业和教育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论证专业和课程设置,指导学校的专业教学;在课程内容、教材建设上,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原则,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开发校本教材,推进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并尝试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以数控专业为例,要求改变原先学科体系,从企业角度,结合岗位要求,跨学科组织专业核心课程,形成核心课程与项目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最终为就业服务。对比分析中职、高职两个层次教育的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岗位核心能力、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整体实现了有效衔接。

这一阶段,浙江省中高职课程衔接得到快速发展,与中、高职院校主动开展合作分不开,教育专家、高职专业负责人、中职专业负责人、企业行业技术人员都积极参与课程方案设计、论证过程,最终促进了中高职课程较好的衔接。然而,在实践中也存在相关问题。

(一)课程内容重复、技能训练倒挂

高职课堂教学没有体现中职与高职理应体现出层次上的差异,存在重复学习、训练倒挂的现象,导致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学习后,学习热情低落。如数控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中职阶段学习的AutoCAD应用、数控加工、数控机床维护常识、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数控自动编程技术等课程与高职阶段学习的相关课程,存在明显重复。

(二)高职介入中职时机不当

中高职课程衔接过程中,需要统筹考虑中职学生特点和高职培养目标。以“3+2”衔接模式为例,在高职的理念和知识何时介入中职的问题上,高职院校往往等到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才进行,这就使得中职三年级上半年处于荒废期,造成学生学习时间上的浪费[3]。

四、推进提高(2011以后):构建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制度

2011年8月教育部下发 《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 《2011协调发展意见》)是第一个明确针对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性教育政策文件。该文件从广义的课程出发,在专业设置及专业教学标准、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教学条件等方面提出了中高职课程衔接,具有可操作性的、完整的具体指导意见[4]。如“合理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修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做好专业设置的衔接,逐步编制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等等。《2011协调发展意见》为我国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系统的、可操作的依据。

2011年,发布《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从2010至2015年,中职教育在校生上升1万人,高职教育在校生上升7万人,职业教育规模基本趋于稳定,注重内涵发展与体系建设。明确要求加强课程结构衔接,逐步拓展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相衔接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通道,并有计划地提高高职院校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招生比例,至2015年,升学比例达到30%左右。

2012年3月,浙江省教育厅印发《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了加强中高职课程和教学衔接,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建立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体措施包括:适度增加五年制“3+2”职业教育;稳定高职单考单招规模;重点探索发展“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在宁波市、温州市、绍兴市开展“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试点。值得注意的 是,该方案将中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相衔接定为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

这一时期,浙江省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逐步规范起来,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策略,在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杭州市旅游职校、杭州市交通职高、杭州市服装职高、温州市职业中专八所学校,及数控、汽修、服装、旅游四个专业开展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试点实践活动。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1、2012年先后组织试点学校校长、试点专业负责人召开数次中高职课程衔接专题会议,有针对性地解决课程衔接过程中具体问题。

提高阶段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以“中职重技能、重职业、重做中学,高职重技术、重专业、重学中做”为原则,按照“拓宽、拓深、拓高”的思路,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梳理各专业在中高职阶段的技能和技术要求,分析各专业中高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明确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目标定位和基本内容。以数控技术方向“3+2”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在学分要求、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就业岗位、课程结构、教学安排、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实习等10个方面,按照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要求,整体上进行系统性划分,明确中职、高职两个阶段任务。

从试点实践来看,规范阶段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有效解决了课程重复、技能训练倒挂等问题。在中高职课程衔接具体操作上,将中职、高职课程内容按体系统筹,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类,并将每个课程类型划分成若干门具体课程,分别在中职和高职阶段分开实行。

五、反思

(一)统一中高职专业目录是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前提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以专业为单位进行的,如果专业设置不一致,中高职课程衔接便无法进行。”[5]规范阶段浙江省在数控、汽修、服装、旅游四个专业中进行高职课程衔接进展顺利的试点是最好的事实。专业明确,便于分析职业岗位能力、确定课程内容,有利于建立课程结构合理、教学进程恰当的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二)实践发展需求是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基点

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催生了中高职课程衔接。从浙江省中高职课程衔接发展历程来看,萌芽阶段的中职教育快速发展和起步阶段高职院校数量急增,为两个层次教育课程衔接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发展阶段的数控技术应用等4个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实践和规范阶段的8校4专业课程衔接试点实践,都是职业教育实践发展的诉求。可以说,实践发展需求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基点,是中高职课程顺利衔接的内在动力。

(三)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是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关键

目前,浙江省在实施中高职课程衔接过程中,已经意识到教育专家、中职教师、高职教师、行业企业代表参与课程衔接的重要性,这也是当前试点实践顺利进行的关键。首先,中高职课程衔接离不开教育专家的理论指导;其次,中职教师、高职教师是课程衔接的最终执行者;再者,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展职业技能人才需求预测、行业发展状况调研活动,能为课程衔接提供良好的物质和知识储备[6]。这就需要寻求多方合作,实现中职与高职合作、学校与企业行业合作,形成促进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合力。

(四)服务区域经济是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策略

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密切的一种教育类型,强调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脱离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的特点去开展中高职课程衔接,注定难以成功。这就需要在政策引导下,通过多方协作,形成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联动机制,达到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资源和师资互通互用等相吻合。稳步推进能保证各个环节顺利衔接。浙江省在中职课程改革,以及正在进行的中高职课程衔接试点实践中,要求遵循区域经济规律的策略,立足区域支柱产业特点和发展水平,用专业链去服务产业链,及时将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延伸到中高职课程衔接活动中。

[1]鲍洁.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状况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8.

[2][4]刘育锋,陈鸿.中高职课程衔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历史诉求——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重大教育和职业教育政策文件制度分析[J].职教论坛,2012(01):45-47.

[3]芦京昌,范敏.浙江省中高职衔接机制及操作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13.

[5]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05):72.

[6]刘辉,王海亮.中高职衔接的历史逻辑、现实困境及其超越[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10.

猜你喜欢
浙江省中职职业
《初心》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职业写作
2017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我爱的职业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