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013-08-15 00:51伍学雷
职教论坛 2013年15期
关键词:专业技能核心职业

□伍学雷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现代职业岗位和就业市场的不断变化,社会对职业的适应性要求和对职业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核心能力已成为人们“学会生存”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是社会经济发展赋予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近年来,职业核心能力已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和特征

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教授于1972年提出“关键能力”概念,立即得到了全球认可。他将关键能力定义为具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帮助劳动者胜任人生生涯中不可预见的各种变化,能够使劳动者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1]。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姜大源教授指出,关键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领域里的素质教育。他在《职业教育学界基本问题的思考》中,将其定义为:当职业岗位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更时,个体不会因为原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老化而束手无策,而是能在变化了的环境里积极寻求自己新的坐标起点,进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这种善于在发展中主动应对的定位能力,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能力,常被称为职业通用能力[2]。李怀康认为人的职业能力结构有三个互相支持的层次:就业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特定职业能力。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可通过冰山层次模型来解读。在这个模型里,水面上显露的层次是职业特定能力,在水面下直接支持这个特定能力的是行业通用能力,更在其下的能力,就不太容易注意到,它就是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隐性的,然而它最宽厚,它承载着整个能力体系,是所有能力结构的基础[3]。

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教授首先把核心能力引入中国。199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容分为8项,即: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教育部核心能力培训和资格认证办公室认为核心能力就是“专业能力之外的能力”,并赋予它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职业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尹金金认为职业核心能力对个人来说是一种资源。它应具有以下七个特征:普适性——普遍适用于一定范围的岗位群;可迁移性——可以扩展到相关的新的工作领域;工具性——实用的、与职业密切联系的,而不是学术的;持久性——职业核心能力一旦获得便会伴随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价值性——对于提高个人的工作适应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力资本价值的体现;难以模仿性—— 职业核心能力的获得是一定发展过程的产物,只能事后定义,其他人很难模仿;整合性——职业核心能力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是多种能力和技巧的综合[4]。

职业核心能力使个体不仅能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需求胜任当前的工作,而且能够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变化。高职院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仅是让学生学到一门专业知识,掌握一种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适应职业变化的持续发展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并纳入课程体系,为学生就业、择业和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二、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资料调查显示,我国企业最想聘用的人才具有如下特点:冷静、自信、应变能力强、读写能力强;有敬业、进取而合作的精神;有一技之长;有深层特质(如人品、兴趣、性格等);会英语、懂法律。由此可见,加强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和就业市场的客观需求。而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尽如人意,培养效果还不明显。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对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不少职业院校的教师对“职业核心能力”理解不准确,有的把核心能力等同于技能或行为。虽然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倡导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强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具体实施过程中重视的还是专业技能的培养。有些院校把核心能力理解为可测量的技能,适用于那些易于控制,操作性较强的工作;少数院校认为核心能力的培养远没有专业技能培养重要,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人文素质课和公共基础课的任务等。既然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发生了偏差,那么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职业核心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职教育尚未对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进行系统的整合,还是遵循过去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开发模式。多数院校对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程开设的目的意义认识不足;没有独立开设的核心能力课程(如自我管理、职业沟通等);专业课与实训课教学中职业核心能力的渗透比较薄弱,教学大纲未能体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系统化和目的性不强,没有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衔接;没有注重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安排,对职业核心能力应有的要求和能力点也未能清晰表述等。这样,就导致核心能力培养与专业技术教育的结合不紧,甚至脱节。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效果不佳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学生提升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由于缺乏有力的体制和机制保障,一些企业出于完成生产任务的考虑,把学生当操作工使用。学生必须的职业能力训练时间不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仅停留在体验层面,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更是空中楼阁。这样就导致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培养职业人才,特别是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方面作用不显著。在现代企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的一些职业核心能力,如方法能力、良好工作态度、操作技能、企业文化、团队合作等都因离开了实际的职业环境而难以培养。

(四)培养方式与评价模式不科学

职业核心能力因为是跨学科跨职业的能力,目前在职业教育界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职业核心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的能力,涉及的范围很广,涵盖职业道德、职业心理素质、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难以像评价专业技能那样通过考核进行量化评估;并且我国至今尚未出台权威的职业核心能力的评价标准,这也导致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无法很好的落实。

(五)师资队伍的职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尽管高职院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仍落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因为,大多数高职院校为了提 高师资队伍的“双师”比例,积极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到本科高校深造,甚至出国研修,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满足高职教育教学的需要,却忽视了对教师职业能力(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的培养。部分教师的职业能力没有与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步提升,人文素质不高,职业沟通、自我管理、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不强,这势必影响到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三、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把核心能力引入我国之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成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核心能力专业委员会,制定了《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启动了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制度。教育部核心能力培训和资格认证办公室就承担了核心能力认证师的培训认证工作,从六个方面对企业和学校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童山东阐述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建设的宗旨,探讨了课程的设置办法和课程标准的内涵,提出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5]。周大农等指出通过课程方案的设计、实施、评估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在培养中要贯彻“行动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6]。

笔者在了解文献和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培养对策。

(一)改变职业教育观念,正确定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所需要的高素质的现代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应该将科技与人文有机地结合起来,专业技能和核心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因此在制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上,高职院校应改变职业教育观点,解决好专业技能与核心能力培养关系,充分认识职业核心能力在职业教育以及个人今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培养目标上要整体把握人才培养的基本方略,并由此确立整个培养方案,设计培养过程;在能力培养上,除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沟通、组织计划、信息处理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真正把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渗透到人才培养各个环节。

(二)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该模式是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学生在工学交替中完成学业,掌握技能,获得职业素养,成功就业。职业学校只有与企业保持良好的信息沟通才能了解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才能培养出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又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模式。该模式不仅可以提高高职生的专业操作技能,而且通过高职生提前进入职场环境,了解企业战略、企业文化,企业远景、企业的价值观以及外部环境等,培养其就业能力、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生存能力,更好地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处、学会生存等等,而这些能力都是核心能力必备要素。

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制定培养计划,为学生提供实训、顶岗实习的便利。校企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课程、联合举办各类竞赛等活动,共同参与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考核与评价。这样,就为企业了解学生、学生了解企业搭建了互动平台,也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改革课程模式,构建能力本位的“三位一体”模块化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的目标不能只是停留在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上,而要在课程设置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容,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适应力和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增强劳动者的综合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要努力使课程目标逐渐从原先单一的技能型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多元整合型发展,课程设置不仅要关注专业能力的能力点,还要考虑到职业核心能力的各个能力点。我院目前推行以能力为本位的三位一体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即渗透模块(在基础课、专业课、实训课程中,渗 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独立课程模块(设立独立的职业核心课程必修课)、主题实践模块(以学生的实习、校内外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第二课堂等为主),对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作了有益的探索。它打破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结构模式,以学生职业学习和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以职业岗位过程中的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以模块、项目为载体,按照培养目标进行整合、重组与优化,能够很好地实现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

(四)建立多元化的核心能力考核与评价方案

关于核心能力考评,英国已确定了二十一个核心能力考核认证机构,主要对交流、数字运用、信息技术三项技能进行考核,形成了完整的考评体系,包含核心能力的评估证据、考核评估的步骤、考核评估的方式[7]。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参照先进国家测评的有关内容,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职业核心能力测评体系。

高职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是否符合社会、企业的用人要求,不是以卷面成绩为依据来考核的,而是采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模式,采取多元化考核评价方法,构建职业核心能力的评价体系。评价方式上要通过多种形式如项目分析、采访、技能操作、专题讨论、交流沟通等来考核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评价内容上要以职业标准为考核的要求,以学习的实际综合成果或完成某项活动任务的评分为主要依据;评价的主体上要多元化,教师、学生、企业评价相互结合,特别是将外部用人单位纳入到考评主体的范围,让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进行考评。通过测评,促进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核心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8]。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关键因素。

首先,高职院校要加强师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和职业能力;其次,要增强教师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识,使教师熟悉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目的、内涵、能力点和培养途径,以便在教学中把核心能力穿插到各个教学环节;第三,要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专职培训师,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起到教学、指导和测试的作用,把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第四,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还要了解相关行业领域的知识和工作流程,具备职场环境下的应用能力和交流能力,满足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素质高、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保证。

企业需要全面发展、潜力巨大的员工。因此,承担培养任务的高职院校有责任深入研究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和培养策略,探讨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培养模式和培养效果评价、培养途径等等,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对职业核心能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

[1]张少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观下的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2010(11).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01).

[3]李怀康.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报告[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02).

[4]尹金金.基于企业需求的关键能力开发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8-9.

[5]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建设研究[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6]周大农,戚亚光,吴亚萍.邓建军精神·核心能力[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

[7]石伟平.比较职业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英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述评[J].教育发展研究,2005.

[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http://www.moe.gov.cn.

猜你喜欢
专业技能核心职业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专业技能库建设初探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