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探析

2013-08-15 00:51陈勇军
职教论坛 2013年8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信息化素养

□陈勇军

一、信息化与高校信息化的内涵

信息化的概念,最初出现在60年代的日本,70年代后期,“信息社会”和“信息化”开始在西方社会逐渐流行开来。我国学术界和相关政府机构花费了较长时间来探讨如何清晰地表述信息化这个概念。一种观点认为,信息化就是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的现代化;另一种观点认为,信息化就是从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信息产业占主导地位社会转变的发展过程;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信息化就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过程。我国于1997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对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高校信息化的概念内容丰富、外延广泛,我们认为高校信息化是指借助现代信息通讯技术这一有力工具,以校园数字化建设为基础,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效率的系统建设工程。信息化贯穿于高校日常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多个环节中,其目的是更好地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

二、艺术院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观念落后

高等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学校的投资、管理、教学等多个方面,在执行的过程中需要学校领导强有力的支持。但是艺术类高校的领导多出身于艺术专业,长期从事个性化的艺术创作,对于信息化建设的意识较为淡薄。部分领导对信息化理解不深,认为信息化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这种想法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二)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标准

信息编码是实现人与计算机交流通讯的基础,它是各种信息数据的载体。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需要建立在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的基础之上,信息分类编码的标准化是实现学校各项工作信息化的前提条件。时下,艺术院校普遍未能实现信息化标准的统一,在数据共享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各种应用系统从采购到应用、管理各自为政,还存在设计不规范、兼容性较差的问题,并由此产生了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

(三)信息系统维护问题

艺术院校在建设校园信息系统时,大都是从市场采购或者使用外单位的系统。随之产生了一个系统维护问题。首先,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进步,很多东西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系统需要得到有效维护以便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其次,采购或使用的外单位的系统往往不能直接用于学校的业务工作,需要经过完善和修改,即便有些学校根据自身需求定制开发的应用系统也需要不断更新和维护。但是学校并没有建立相关的机制,资金、人员、日常管理等都无法得到保障,各种应用系统只能发挥有限的作用。

(四)管理/组织机构模式问题

艺术院校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其革新管理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利益的分配方式会发生变化,传统的思维定势与业已形成的习惯也将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所以在推进的过程中可能会遭遇较大的阻力,所以需要各部门改变传统观念,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增强数据共享的意识。同样,管理模式的改变也会带来机构调整和人事变动,学校领导需要通盘考虑,尽可能减少现有的管理模式改革的阻力。与此相对应,传统的激励机制和考评指标与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矛盾也要妥善加以解决。

(五)忽视人力资源建设

通常大多数艺术院校所拥有的信息技术力量有限,在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同时在系统的维护方面也存在许多不足,部分艺术院校不重视人力资源建设。首先,学院未能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培训模式,其次,缺乏能够有效提高教学人员、管理队伍和学生参与培训热情的奖励措施。教学人员和管理队伍不能紧跟信息化的步伐,技术水平较低,效率不高,导致系统的重要应用开发以及维护工作需要外界的支持,致使项目生存能力弱,维护成本居高不下。

三、加强艺术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信息化对艺术院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借助于信息化建设,学校可以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以及管理效率,促进学校精简管理业务流程,转变管理职能,进一步突出服务性,形成一种快捷、高效的管理机制。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网络、多媒体、电子课件等信息化技术,让课堂变得丰富、生动,提高课堂效率。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方式将发生变化,学生借助这一平台可以自主搜集相关资源和信息,进行自主学习,在实践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在新型创新的高素质艺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信息化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催化作用。

(二)建立统一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机构。时下,虽然部分院校有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信息化建设,但学校在管理的过程中并未将信息化作为其管理依据,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管理。因此,需要实现规划、建设、管理、维护这四个方面的统一,建立起一个专职的信息化管理机构,实现对信息化建设的高效管理和维护。此外,将信息化融入到学校的管理过程之中,增强信息化管理机构影响力,加大其在艺术院校管理决策体系中的话语权,正确的引入以及科学的应用CIO模式,确立信息在组织和管理机制的主导地位,制定清晰合理的信息化管理机构人员选择标准。

(三)完善信息化政策体系,制定艺术院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总体规划。“政策”在组织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明确的组织政策,才能确保整个组织向着正确的方向迈进,才能让组织内的所有成员联合起来向着既定的目标奋斗,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制定的目标。艺术院校制定信息技术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政策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建立起完善的政策体系,将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视作一个整体做统一的全局规划。

(四)大力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保证网络安全、稳定运行。要加大信息安全方面的技术研究,保障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以提高服务的质量。这就要求网络在设计的时候要综合考虑网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建立起以设备安全体系为基础,网络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安全体系为依托,再加以应用系统安全体系为保证的三重安全体系,形成完备的网络结构。第一层是设备安全体系,它的技术基础是系统容错备份技术,有了它,系统将具备良好的故障恢复能力;第二层是网络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安全体系,它将实现对网络各个重要环节的监控,主要利用防火墙让数据免遭非法利用和破坏,现代防火墙需要集合多方面的安全技术,有的还加入了信息的加密传输和加密存贮技术,起到为系统保驾护航的目的;第三层是应用系统安全体系,这一层通常在应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设置密码和访问权限等控制技术来确保系统安全。

(五)开发利用艺术信息资源,促进艺术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艺术院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信息资源的匮乏。时下大多数艺术院校并未将教学资源和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提上日程,而它们对信息化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首先在学校内部要搭建艺术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共享平台,让广大师生充分享受丰富的艺术资讯,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此外还要加强同其他的兄弟院校、科研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艺术信息资源在更广泛范围的共享。

(六)提高信息素养,培育信息化人才。提高广大教职工的信息素养,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是推进艺术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障。信息素养被认为是21世纪人才能力素养的重要内容,它是是一种涵盖面较广的以获取、评估、利用信息为特征的传统与现代文化素养相结合的科学文化素养,是思想意识、文化积淀和心智能力、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综合能力。信息素养的提高需要终身学习,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此外,信息化建设还要求有一支技术扎实、精干高效、能够对紧急事故做出迅速反应的应用型、复合型的精英队伍。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学校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像对待学科人才一样在信息化人才的职称评定、岗位津贴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第二,重视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招聘有技术、能管理的精英来做技术指导,把学校建设成一个人才培育基地;一方面,选拔有一定技术基础的人到校外参加培训;第三,在实际的工作中,认真总结经验,让人才得到良好的锻炼。在实践过程中与兄弟单位进行经验交流,提高人才的素质,提高技术及管理水平。

[1]卢丽娜.农业信息化基本理论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01).

[2]杨安生.中小企业信息化要重视信息分类编码工作[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6(05).

[3]李江.高校信息化应加强理念建设[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05).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信息化素养
月“睹”教育信息化
艺术院校参与社会服务反哺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效果——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例
月“睹”教育信息化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艺术院校音乐专业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常见问题与学习对策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