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生思政教育载体的运用情况调研——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六所高职院校为例

2013-08-15 00:51张涵义杨树虹
职教论坛 2013年8期
关键词:载体政治高职

□张涵义 杨树虹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承载和传递教育信息,能为教育主体所操作、运用,且教育主客体能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物质存在方式,”[1]承载着学生思想、道德、法律和人文素质的教育。目前在高校中普遍存在教育载体单一运行,缺乏互动、教育效果不佳、成效不大的状况。本次调查的对象是高职学生,由于高职教育注重技术技能的培养,很多学生重技术技能学习,轻道德修养的培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困难重重。如何有效运用各种载体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是当前各个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我们组织了这次调研,希望通过探索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建言献策。

一、调研的过程

本次调研活动的样本来源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6所高职院校,含文科、工科、商科、艺术各个专业,样本覆盖面广、科学性强。调查的形式有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其中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34份,有效率达91.8%。问卷采取匿名方式,使调查的数据真实,可靠。调查样本中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96.8%;教师和管理人员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2.8%和0.4%,能客观真实反映有关问题。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学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不仅承载着知识的输出、传递和解读,更承担1着思想启迪、灵魂塑造、高尚道德情操培养的重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1.思想政治主阵地被“蚕食”、学生对相关课程缺乏浓厚兴趣、疲劳接受居多,主动吸收甚少。我们通过访谈发现六所院校中普遍存在政治课被专业课挤占的现象,几乎所有课程的课时均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规定,90%的学校没有给思想政治教师实践课时,这反映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不高、重视程度不够。在本次问卷中“是否喜欢上政治课?”喜欢的只有21%,不喜欢和厌烦的有11%,还可以的是67%。对比专业课这个数据不容乐观,由于兴趣不大,学生对课程应付考试者远大于主动接受,更谈不上把理论转化成实践,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2.教师队伍良莠不齐,部分教师的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亟待提升。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什么样的教师以什么样的面貌、态度、方法对被施教者而言影响颇大,在本次调研中这方面的问题是学生反映最强烈的部分。“你最关注教师的那方面?”回答知识水平的14%,教学方法及课件的运用57%,其他26%。“喜欢教师的类型”选择 “幽默型”的高达53%,“期望的教学模式”,“师生讨论与互动”的有59%,“你会因为教师的言行、个人魅力而喜欢他的课吗?”会76.5%,上述数据说明学生关注最强烈的也是我们最欠缺的。我们还有一些学校的教师仍保持“一直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理论灌输为主。对于90后喜欢新潮,桀骜不驯的学生而言,陈腐落后的教学很难激发他们的兴趣,还有些教师“唯课件论”以课件代替解读,学生只有视觉冲击,没有理解其精髓。一些教师不注重个人修养,对所授知识缺乏真诚信仰,没有在学生中树立好形象,陶冶和影响作用削弱。

(二)在管理制度载体方面

制度作为一种约束机制,是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规范,是塑造大学生思想品质的重要载体,但在调研中发现有这样一些问题:

1.学生对制度的约束作用缺乏深刻的认识。问卷中有一题“各种制度对学生的影响”选择非常大的只占20%,有一点影响的35%,没有的4%,不确定40%。另一题“是否有必要用制度约束某些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必要的仅有9%,有一定必要57%,没有和无所谓的19%和15%,分析这些数据不难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校规校纪没有深刻的认识,从思想深处不愿意受制度约束,这就形成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严重,很多学校的规章制度仅作用于大一上学期,之后就形同虚设。

2.学校制度制定不够完善,执行方式缺少人性化,力度不够。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许多学校制度,如教学管理制度、考试作弊处罚制度、宿舍管理制度等都存在许多漏洞,没有形成真正的奖罚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得过且过,大部分形式大于内容。对制度约束机制的重视程度不够。

(三)传播载体存在的问题

传播载体应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渠道,但我们调查发现如下情况:

1.网络媒介冲击了主课堂、主渠道,发挥着隐性课程的威力。上网在高职学生中成为与其吃饭、睡觉同等重要的活动,不论在任何课上,都有学生用手机上网。在高职院校开设有 “形势与政策”课程,但是学生接受率较低。“了解国家大计方针和形势政策的途径”,选择课堂教学的仅占6%,互联网、手机占到69%,其他23%。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冲击着学生的意识形态。

2.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未发挥主流意识的导向作用。大多数学校都有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但普遍存在说服性强,严肃有余,生动不足,难以与学生产生共鸣,起不到对学生思想的引导作用。有一调查问题 “你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兴趣”,很有兴趣的只占到23%。这样的结果说明,我们在互联网上没有占据有利的地位,争取不到更多的学生,教育的作用削弱。

(三)校园文化载体存在的问题

校园文化功效在于丰富学生生活、陶冶情操,是思想政治教育又一重要的载体,在本次调研中这一载体存在的问题有:

1.硬文化特性不鲜明,传承性差。校园的硬文化主要包括建筑、景观、活动场所等硬件设施。就呼和浩特而言有五所高职院校集中分布在一起,学校的建筑设施大同小异,没有表现本校的特点,个性不鲜明。在调查问题中“你认为你校的建筑和环境能体现本学院的特色吗?”回答体现的只占15%,有一定关联20%,没有和不清楚的是40%和15%。再者,由于新建校区使以往的标志性建筑无法继承,历史的传承性被割断。

2.软文化底蕴差,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不足。学校软文化包括学风、校风建设以及各种校园社团及活动。在调研中我们观察到在高职院校中学风建设不尽人意,厌学、逃学、考试作弊者大有人在,导致高职学生的学习氛围差,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各种社团活动风生水起,但能起到思想政治教育辅助作用的少之又少。我们有一个调查问题“对你思想帮助最大的活动”,选择公益劳动的占37%,是四项选择中比例最大的。其他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都只有20%左右,这说明校园文化还只停留在娱乐和填补空闲时间的层面,思想教育的作用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三、应对措施及建议

(一)教学载体方面

1.培养一批信仰坚定,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教学载体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教师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推手,我们常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是要加强教师的示范作用,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做到“讲出吸引力要以理服人;讲出吸引力要以情动人;讲出吸引力要以高超的艺术感染人”。[2]学校应定期选送教师参加这类的进修和培训,关心年轻教师的成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教师的头脑。对那些思想过硬、业务精湛、为人师表的教师以鼓励,做好传、帮、带工作,建设高素质的团队。

2.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强化实践教学使其成为主课堂的延伸。因材施教是我们老生常谈的教学理念,对于90后的大学生而言,由于他们追求新奇,崇尚个性,对那种整天板着面孔,喜欢说教的教师及陈旧的教学方式已厌倦,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势在必行。例如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中,可以采用“调查分析法”,教师制作有价值的调查问卷,根据学生的答案,有针对性组织专题讲座,让思想政治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还可以组织课堂讨论或辩论,教师作总结。在教学思路方面,大胆创新,整合教材,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一大方向,选取对学生有影响的事件加以解读。把实践课程纳入到教学中,组织学生参观各种革命先烈和老一辈革命家的纪念馆,写出观后感。鼓励学生作各种义工,并同他们的品德考核挂钩,在社会实践中陶冶情操,培养对社会、集体、家庭的责任感、感恩心。

(二)在制度载体方面

1.加强和完善制度的制定,以人性化为制定的出发点。制度作为一种约束机制对学生的行为起到规范、警醒、制约的作用。因此要重视制度建设,在学业考核、奖学金评比等方面要严格、系统、具有长期性和权威性。同时在制定时要“以人为本”,而不是唯领导意志论,让学生感到是一种规范,而不是压制,如在一些学校中规定在开学必须缴纳齐全部费用,不交就不能上课,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就缺少人性化,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特殊情况而定,对家境特别困难的学生可以暂缓,或在学校的勤工俭学报酬中扣除,既让学生感到制度的严厉有从内心真诚认同,由被约束变为要约束。

2.制定与执行并存,约束与教育同在。制度制定之后,关键在于如何执行,它是制度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在执行中一定要以制度为依据,公平公正,消除“家长制”作风,奖要奖的有理、罚要罚的有据。让学生心悦诚服,而不是造成逆反心理,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按规章制度约束自己。

(三)在传播媒介载体方面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导向,占领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在学校的传播媒介方面,主要有图书、校园广播、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是学生德育教育的有利载体。90后的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意识形态领域极易发生嬗变,意识形态是占领和被占领的关系,我们必须与网络争夺他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导向,占领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在图书方面严格把关,把那些具有先进文化,弘扬主流价值观的书籍呈现给学生,在校园广播中选取能体现真善美的校园事迹传递给学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内容,用图片、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学生从不良文化的氛围中解救出来,教育他们明白是非,美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他们的主流。

2.把互联网变成师生沟通的桥梁,发挥隐性德育的功能。互联网作为影响学生价值观最大的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把握。专职教师可以把它变成隐性课程,教导他们不能看的不看,不该说的不说,培养网络自律精神,避免不良文化的侵袭。教师、辅导员及其他工作者可以通过QQ等形式与学生产生互动,倾听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的困惑,平等沟通,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成为真正他们思想上的引导者,学业上的指导者,生活中的良师益友。还可以把一些感人的事例贴到网上与学生讨论,引导他们向善向美。

(四)在校园文化载体方面

1.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发挥硬文化的陶冶作用。学校的建筑和景观布局是一个学校的名片,也是学校文化的外显。高职院校大多是新建园区,在建筑风格上要简洁、大气、庄重避免奢华,营造浓厚的治学氛围,在一些景观设计中如绿化、雕塑、宣传栏的设置要体现博学、上进、拼搏的理念,像中央党校在她的大门口树立一块巨石,刻有毛泽东的真迹“实事求是”,美观、大气、凝重的同时,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风体现出来,让学生在环境的陶冶中消融成自身的价值取向。

2.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挖掘软文化的渗透教育功能。以先进文化为导向丰富社团活动,在文艺社团中倡导学生排练一些弘扬真善美的节目,在娱乐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生世界观、人生观的洗礼。在体育活动中培养他们的竞争、合作、拼搏、顽强的精神和意志,远离不良文化活动,在社会实践中锻炼人际交往的能力,培育和谐的人际关系,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回报家庭、学校、社会,成为全面发展的有文明、有理想、道德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人才。

好的载体能有效地传达和承载主体所要传递的信息,使其目的达到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有效运用和开发创新是德育工作者长期努力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乎千秋万代的大事,是关系学生做什么人,走什么路的事情,是大是大非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压力之大,担子之重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作用,更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

[1]杨树虹.谈隐性德育在学校教育载体中的渗透[J].教育探索,2011(10).

[2]周济,努力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Z].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究骨干学习参考资料选编,2008(4):110.

[3]孙祥军.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与创新[J].山东师范大学,2007(4).

[4]王文峰.论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1(1).

猜你喜欢
载体政治高职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