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岗实习的困惑与管理路径分析

2013-08-15 00:51□马
职教论坛 2013年8期
关键词:顶岗校企岗位

□马 林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这表明,经过多年艰苦的创新实践和研究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已成为中国高职教育的基本模式。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本质要求,顶岗实习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然而,在具体的顶岗实习工作实践中,却常常存在诸多的乱象和误区。

一、顶岗实习是高职生“工作场所学习”的重要形式

(一)“工作场所学习”的内涵

“工作场所学习”是发生在工作场所这一真实情境中,在与专家、同事的互动过程中,为取得对组织和个人有价值的结果而进行的获取相关知识、习得工作技能的过程[1]。“工作场所学习”是 “劳动生活中的学习”、“在职场中的学习”、“以工作为背景的学习”。

知识经济以及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巨大挑战,与工作相关的学习方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工作场所学习”有多种形式,从短期的工作场所观察到顶岗实习、长期的学徒制。工作场所作为一种学习环境,一种学习硬技能和软技能的场所,允许企业管理者和潜在的雇员相互了解,从而促进受训者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并允许其投入到实质性的有用的工作中。

(二)“工作场所学习”的优势

相比较职业教育的在校学习而言,“工作场所学习”存在四个主要优势[2]。

1.提供高质量的学习环境:工作场所能提供高质量的学习环境,是因为它们能提供真实的在职经验,这使得学习硬技能和软技能都变得容易起来。

2.促进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工作场所促进了潜在的雇主和雇员之间信息的交流,使得招聘和就业更加有效并能降低成本。

3.确保职业教育符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提供工作场所学习的雇主也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某些信号。当雇主劳动力短缺时,他们特别热心提供学生顶岗实习机会,因为实习生能弥补劳动力缺口,并且是未来可能的雇佣对象。

4.提供高效的产出:工作场所中学徒和受训者从事实质性的工作能为雇主产生实际的生产收益。这种收益在较为长期的实习制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从长远来看,工作场所中的受训者仍可以为雇主提供较为可观的收益。

(三)顶岗实习成为“工作场所学习”的重要形式

教高[2006]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成为为职业院校学生工作场所学习的重要形式。职业院校的人才定位应该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其主要教育方式是“做中学”。 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只会进一步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热情,“做中学”是最适合高职生特点的的教育方式,而“做中学”教学任务的完成则必需有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工作场所学习环节。

姜大源教授研究指出,德国的职校生仅有30%的时间在校学习理论,而70%的时间在企业里的“企业教育中心”实习。他认为,职业教育是兼有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的跨界教育。通过顶岗实习,校企双方在实习中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指导和评价学生,共同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在实习中熟悉了与本专业相关职业的现实工作情景和工作流程,使学生学以致用,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学校学习与企业用人的零距离接触。

二、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一)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问题。一项调查显示,学生对顶岗实习的满意度只有30-40%,学生对顶岗实习的期望过高,希望在实习中可以受到系统的培训,工作要有“技术含量”。而事实上,几乎所有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都是辅助岗位,“技术含量”较低,专业性也不强。许多学生、甚至家长都认为实习应该是工作内容轻松和工作环境舒适。在企业实习期间,学生难以适应工作角色的转换,缺乏吃苦精神和责任心,希望在用人单位得到和在学校老师一样的关心和照顾,对企业严格的规章制度不能执行,责任意识淡漠,随意请假或串岗。

学校的问题。学校制度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矛盾,许多问题只能靠学校和企业之间临时协调解决,实习跟着感觉走。实习与教学课程存在矛盾,一些专业因实习冲突随意压缩必修课课程,减少课时量以适应实习需求。安排的实习岗位专业对口率不高,岗位层次较低。将很多学生强制安排在一个单位,企业却没有与专业匹配的岗位,实习缺乏针对性,造成实习流于形式。对于分散实习的学生没有担当起应有的责任,采用“放羊式”管理。实习考核评价体系过于简单,指标内涵不明确,考核把关不严,企业评价带有随意性,实习报告无实质性内容,对学生整个实习环节的实践技能训练状况无法进行实时跟踪。

企业的问题。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缺一不可,企业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但由于目前对企业承担学生实习没有建立制度性保障体系和完善的法律体系,企业逐利属性决定企业对接收实习生的动力并不强。考虑到生产安全、生产秩序、产品质量、大量实习学生带来的人员不稳定、生产组织管理复杂等因素,很多企业虽然兑现了与校方进行初期沟通时的承诺,给予学生实习和锻炼的机会,但企业并未积极对学生进行岗位培训和实习指导,导致对学生实习敷衍、不负责任,或者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来使用。

(二)顶岗实习问题的主要症结

尽管顶岗实习中有企业、学生的问题,但高职院校是顶岗实习的组织者、发起者、主导者,忽视内部制度建设与管理工作的粗放是问题的根本原因。

首先是理念认识问题。确立正确的理念,顶岗实习要澄清六大认识[3]:1.顶岗实习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环节,而不单是教学方法;2.顶岗实习不应由学校一手包办、统一安排,而应由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3.顶岗实习是学生在顶班,而不是顶岗,顶班实习需要定期变换岗位;4.顶岗实习应该是有偿劳动,而不是廉价奉献;5.顶岗实习是正常的教学,而不是两不管的放羊;6.顶岗实习应由校企联合指导,而不是由企业或学校唱独角戏。

其次是管理滞后问题。顶岗实习是一个教学过程,但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其最大特点是教与学的时空不同步,教师无法按固定程序对学生进行授课、指导、答疑、考核和教学管理。根据教育部要求,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时间在高职院校大规模基本得到保障落实,但管理规章制度与管理方法手段却出现了滞后,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上缺少创新,继续沿用过去的教学管理模式,面对在校外实习学生的教学管理束手无策,顶岗实习在很多高职院校还是一种粗放型的“放羊式”管理模式。

三、构建“五位一体”的顶岗实习管理路径

(一)基于信息平台路径的时空化管理

1.通过信息平台实现跨时空管理。实习地点的分散性、实习过程的不可预知性是顶岗实习教学管理的难点。高职院校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联系学生多,通过传统的电话、E-mail、QQ等方式了解每个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情况是远远不够的。

利用现代快速发展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建立顶岗实习管理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可以对顶岗实习过程进行实时动态跟踪管理,满足小批量、个性化、不同类别顶岗实习的要求,实现灵捷化、实时化、柔性化管理。

2.管理信息平台的设计。顶岗实习管理平台采用多角色和多功能的模式对企业、教师和学生实行跟踪管理。角色的分配包括校级管理员、二级院系管理员、班主任(或辅导员)、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学生等。平台包含企业登记与审核、学生实习申请与审核、实习信息与动态、实习周记提交与评阅、实习报告总结、短信平台、论坛和实时交互、统计决策等功能模块。

(1)企业/教师/学生互动。为企业、校内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和学生提供实时和非实时互动交流平台。该平台不仅可以进行多对多的语音/视频/文本交流,还能够进行PowerPoint讲稿播放和图片演示共享,语音留言和附件上传等;

(2)短信平台。企业指导教师、家长和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和校内指导教师进行沟通,这样即使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企业指导教师也可以更方便地向校内指导教师反映学生实习中的情况,家长可以及时和校内指导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学生可以通过短信的方式向指导教师就实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提问;

(3)企业登记与审核。企业在平台中登记企业信息,包括企业简介、企业岗位信息以及企业的有关资格证明文件信息等。招聘信息经校就业中心审核后公开发布;

(4)实习申请与审核。对学生正式实习之前的信息进行管理,包括学生填写实习信息资料,阅读岗前培训和有关实习管理制度等。学校指导教师审核后,学生才能进行实习周记与实习报告提交等操作;

(5)顶岗实习过程。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跟踪管理,包括学生提交周工作日志、教师布置的阶段性课题反馈、问题以及课题交互讨论等。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对学生提交的日志和问题进行批阅、打分、回复和审阅,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考勤登记和查询统计管理等;

(6)统计决策模块。顶岗实习的有效管理,关键在于各级管理员能够对学生实习状况进行即时统计。管理平台可以设计学生实习人数、实习薪资、行业分布、区域分布、周记提交情况、学生满意度、教师指导情况等字段的统计、分析和决策。

平台数据库主要包括院系表、专业表、班级表、学生信息表、实习岗位表、实习岗位变更表、实习任务表、毕业设计课题表、实习指导情况表、学生未联系老师表、老师未答复表、实习周记表、毕业论文表、实习成绩表、教师工作量计算及考核表、学校通知表、学生对企业评价表、学生对教师评价表、学生及家长反馈意见表等[4]。

(二)基于课程标准路径的精细化管理

1.作为一门课程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教学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顶岗实习不是顶岗上班,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必须要跟上。学生去顶岗只是把课堂移到企业里面而已,高职院校应该把学生的顶岗实习当作教学过程进行系统化地设计。各专业应结合顶岗实习阶段学生所在主要岗位的工作任务以及学生职业岗位和职业环境情况,加强调研,与企业共同开发具有“工学结合”特点的课程,并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实施教学。课程教学可以通过三种途径实施,一是由企业指导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结合岗位工作开展课程教学;二是由学院专职教师深入企业,利用工余时间开展教学;三是学生利用周末时间,集中返校学习部分理论知识。

2.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结合。高职生的毕业设计及答辩是对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能力的综合性检验。作为毕业实践的两项任务,毕业设计应和顶岗实习密切结合,以顶岗实习作为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的平台,做到真题真做,实现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

毕业设计题目尽量由学生顶岗实习单位提出,主要针对企业在生产、科研、管理当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技术性问题,让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实践与技术攻关,并跟踪最新理论、技术、工艺、流程的发展,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进行生产各个环节的实战演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毕业实习与就业指导》课程开设与考核。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实习也是预就业,在学生离校前可开设《毕业实习与就业指导》课,内容包括顶岗实习的课程要求、毕业论文撰写指导、毕业手续办理、就业权益保护、以及求职就业技巧和职场适应等。其中,顶岗实习与毕业论文撰写两部分的教学内容包括:

(1)企业认知:企业概念、企业文化、企业组织结构、企业规章制度、企业服务规范、企业员工与使命等;

(2)岗位业务:岗位环境、岗位职责、岗位规范、岗位流程、岗位技能、岗位职业素养等;

(3)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管理规定、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撰写、毕业设计答辩、实习报告等;

(4)职业能力展示:展示要求、展示形式、展示核心技能、展示职业素养等。

顶岗实习应制定《顶岗实习课程标准》、顶岗实习计划等文件。课程标准包括实习目的与要求、实习内容、过程管理、考核与奖惩、安全保障措施等内容,是学生实习中具有法律效率的文件,应严格规范执行。实习计划包括实习教学所要达到的总目标、各实习环节(或类型)、课题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分配、实习岗位、考核要求及方式方法等。

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顶岗实习学习任务,才能获得相应学分,顶岗实习必须实行课程化管理[5]。但顶岗实习不同于传统课堂式课程,教师与学生不在同一时空,是一种异步自主式学习模式。顶岗实习主要采用网络课程的管理模式,通过管理平台实现实习信息填写、实习周记提交、论文撰写等。

顶岗实习课程的课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实习过程的实际表现。通过实习联络与信息填报 (10%)、实习报告(15%)、实习周记(15%)、实习成果展示(20%)、实习单位评价(40%)、指导教师评价(10%)六个方面进行。

(三)基于部门资源重组路径的整合化管理

在许多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分散在教务处、招就处、校企办等职能部门。顶岗实习属于教学环节,而且学生在毕业顶岗实习期间要完成毕业设计和实习报告,教务处在顶岗实习过程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顶岗实习结束即走向工作岗位,且有部分学生在原实习单位就业,顶岗实习与就业工作又是一体的,学院就业部门往往通过“双选会”为学生落实顶岗实习岗位。校企合作办在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协作、校企人才交流、技术共同开发、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订单班培养等方面担负着重要职责。

这种分工管理模式无疑造成职责的交叉重叠和权责不清,也不利于校内外资源的整合。目前,高职院校的办学环境、办学模式与过去相比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各部门的职责需要作出新的调整。可将顶岗实习从教务处独立出来,将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与招生工作分离,合并成立实习与就业创业中心,中心划归校企合作办管理,实现实习、就业、校企合作一体化管理。

(四)基于实习情况调查跟踪路径的现场化管理

实习情况调查跟踪包括实习现场巡查、建立学生工作站、满意度调查等。现场巡查是解决学生实习中集中问题、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专业反馈机制的重要途径。学生工作站是学院设在实习生、毕业生相对集中的区域内,负责校企联系、实习就业岗位落实、学生教育及管理和校企深度合作等工作的常设机构。学生工作站是提高综合实践教学质量的组织保障,是全面优质服务毕业生的窗口。工作站为顶岗实习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共同对实习生进行管理教育,为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或挂职锻炼、校企合作项目的研发提供全面的、直接的服务,为人才需求情况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以及生源调查等提供客观的、及时的一线信息。

对顶岗实习教学活动和学生职业发展状况进行信息化管理,开展“实习(毕业)生跟踪调查”、“学生学情调查”、“学生发展调查”、“企业满意度调查”、“社会及家长满意度调查”等,形成年度《教学基本状态白皮书》、《实习(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学生学情调查报告》、《学生发展调查报告》等,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诊断,根据信息反馈和诊断结果改进教学等培养环节,为教学质量管理、招考办法改革、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新、办学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

(五)基于高职校内部治理路径的制度化管理

1.建立系统全面的校企合作制度体系。在顶岗实习管理上,通过制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顶岗实习考评办法》、《顶岗实习教师工作指南》、《顶岗实习发生意外处理办法》等,将顶岗实习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在实习基地管理上,校企双方制定《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管理办法》、《企业教学环节基本规范》、《“厂中校”管理办法》,对合作双方的实习实训基地共同管理,进行基地考评与奖励工作。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制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办法》等制度。在课程建设上,制定《校企合作教材建设与管理制度》等多项制度。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与企业共同制定 《企业讲师选拔、聘用考核管理办法》、《鼓励教师参加企业锻炼的有关规定》等制度。在科技开发和培训管理上,制订和完善《科研与产业管理办法》、《校企合作技术开发与转化管理办法》、《校企合作职工培训管理办法》等校企合作科技开发和培训管理制度。通过健全制度体系,形成完善配套的顶岗实习工作机制、激励机制、协调机制、考核机制等。

2.构建实习基地合作共建的体制机制。校外顶岗实习岗位选择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职业院校应牵头省内外高中职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大中型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等企事业单位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搭建地域和行业优势互补、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校企合作平台,以地方商会、行业协会为依托,开发顶岗实习岗位群。实践表明,在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与单个企业开展合作、拓展顶岗实习岗位的做法已很难满足学生实习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创新思路,积极与地方商会、协会等合作,形成 “成片开发”实习基地群的模式[6]。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实现学生顶岗实习的另一途径,学院充分利用场地资源优势,积极挖掘办学潜力,多渠道筹集资金,与企业共建二级学院、厂中校、校中厂。

[1]周涛.工作场所学习概念的解读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1(7):55.

[2]汤霓,石伟平.国际视野下的工作场所学习:特征与机制[J].外国教育研究,2012(6):103.

[3]王寿斌.顶岗实习的六大误区[EB/OL].http://www.tech.net.cn/web/indcx.aspx,2012-12-19.

[4]陈斌,秦国刚.基于B/S方式的顶岗实习管理平台构建[J].信息系统工程,2010(8):52.

[5]寻云杰,等.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课程化探索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2011(6):55.

[6]谭辉平,等.中国高教研究[J].2008(01):64.

猜你喜欢
顶岗校企岗位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教育部要求保障顶岗学生实习安全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顶岗实习内容探析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高职煤炭类顶岗实习“421”运行机制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