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

2013-08-15 00:51孙家峰
职教论坛 2013年8期
关键词:就业率机制院校

孙家峰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宏观环境下,高职教育经受各种发展条件的考验,始终保持独立发展的格局,走出了一条质量、结构、规模协调发展的路子,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在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的构建上进一步开启了高职人才教育的新思维。该机制通过明晰和量化校园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师资力量、学科结构、就业率等数项硬件考核指标,不仅有效改变了校园基础环境和教学环境,而且提升了教学质量,稳定了就业率,更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技术人才。然而,综合考量可以发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在价值理念、实践走向、属性界定等方面仍然存在了偏离和变异现象,影响了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有鉴于此,全面考量并进一步完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显得尤为迫切。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是在专科教育阶段开展的职业教育。这样的目标定位非常明确,即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一批既具有大学知识,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故此,高职教育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的,核心还在于教育。然而,目前的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偏离了基本方向与教育轨道,出现了如下较为严重的问题。

首先,办学指导思想的偏离。高职教育进行顶层设计的主线就是对办学指导思想的坚持与贯彻。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社会职业评价凌驾于人才培养之上。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引导和影响下,一些院校直接将某些社会职业的规范和评价机制引入自身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的构建中,甚至成为其主体机制。尽管社会职业的导向能够部分反映一定的高职教育需求,但就本质而言,两者有着根本性差异。高职教育的先导和根本首先还是教育。“工学结合贵在学做合一”[1],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综合性人才培养等教育理念才是构成高职教育指导思想的中心内容。企业的终极目标是利益最大化,如果以此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凌驾于高职教育之上,那么势必会造成人才培养的畸变,评价机制构建的扭曲以及高职教育初衷的偏离。

另一方面,就业评价代替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具有相对确定的对应关系,人才培养体系与就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实践经验也具有比较稳定的对应关系。这意味着,就业及其评价机制对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甚至可以对专业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序化。由此,一些高职院校将就业率高低等同于人才培养水平的优劣,甚至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评价要素。需要强调的是,尽管就业与人才培养评价机制有一定的关系,但并非是完全对等的关系,就业评价机制更不能代替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特别是在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是把“毛就业率”作为统计率的,并不能代表就业率的高低,更不能代表就业的质量。高质量的就业率除了就业率高低的评价指标外,还包括一次就业率、收入状况、岗位稳定程度、岗位发展前景、个人满意度等指标体系。可见两者并不能相互取代,这种畸形的人才评价体系亟待更正和修复。

其次,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混乱。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主要取决于政府的决策主导和学校的办学行为。政府既是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制定者,也是人才培养的实施者和管理者。因此,从机制的主体上而言,都是培养与评价者都是政府及其所属教育部门。从机制本身而言,人才培养与评价机制本身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用评价机制来衡量人才培养质量,势必要混为一谈或相互迁就,最终流于形式。就教育本质而言,衡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举措、成效等,需要通过完全不相关的外部机构进行独立审查和评价才能真正实现的。而且这个独立机构应当能够及时而准确地反映教育消费者的需求,能够全面而真实地反映高职院校教育的现实状况。显然,我国这种完全由政府主导的评价机制存在着难以避免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其评价的可信度日益受到质疑的原因亦在于此。

最后,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综观不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可以发现,主要存在评价机制僵化与市场信号失灵等问题。大多高职院校为了能够紧跟我国高等教育步伐,不仅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照搬普通高等院校,就是在评价机制上也完全是“拿来主义”,直接照搬套用,完全没有针对高职院校教育特色的针对性。高职院校毕竟是为行业和社会职业服务的,在强调理论教学水平的同时,势必要突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和特色。此外,当前市场经济的杠杆也在无形地调节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导向。社会行业和职业的变化需求时刻反作用于高职院校,给予教育改革的市场信号。然而,高职院校对这种市场反应往往过于迟钝、滞后,不能及时适应市场变化和社会的灵活需求。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也严重缺乏灵活性。

二、构建科学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的价值追求

尽管这些问题在不断困扰着高职院校教育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的动态生成和转变,尽管形成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的原因颇为复杂,但仍须看到,高职教育只有固守自身的价值追求,才是解决和应对当前存在问题的思想基石。这样的价值追求及其在整个高职院校教育链条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一是教育政策环境的导向性追求。早在2006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就曾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强化质量意识,尤其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2010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更加清晰地提出“加快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吸收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从2011年起,各地和各高等职业院校都要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由上述政策性文件可以看出,建立健全高职院校教育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不仅是教育政策环境的导向性追求,而且是完善高职教育整体教学环境的必然选择。人才评价机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与影响,不能仅仅停留在文件规范与决策层面,还要与各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实际相结合,与人才培养与使用的过程相结合。

二是就业导向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在生源竞争激烈的现状面前,高职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逐渐获得了众多难以进入普通高等院校深造的学生的青睐,掌握过硬技能的毕业生也得到了众多行业的认可,由此社会也逐渐转变了对高职院校的不恰当看法。可以说,就业范围和水平的提高使高职院校焕发了生机活力。值得关注的是,高职院校如何提高就业率并保证就业质量呢?关键还在于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及其评价机制。譬如,一些高职院校正在推行和完善的科学公正的人才培养评价报告,“不仅可以真实反映师资水平、办学质量,而且可以客观地获得社会、行业的认可和青睐。”[2]作为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的校方,也可以根据评价反馈,及时调整办学结构,纠正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把不利因素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在此意义上,提高就业率和质量离不开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评价机制对高职院校教育的贡献率不容否认。

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选择。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优化及快速发展,社会、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劳动力资源虽然相对丰富,但可以获得的“人口红利”逐年下降,加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也逐年加大人才需求的缺口。以此为契机,直接面向市场的高职院校必须针对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以需求为依托,不断转变办学思维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向社会、企业输送符合实际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特别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不断转型升级,能够把需求与人才紧密快速结合起来的,也只有高职院系能够堪当此任并满足这样的现实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建立健全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准确的掌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脉搏,有利于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指明方向,而且能够抓住机遇、赢得先机、彰显优势,从而在未来的竞争中紧扣市场脉搏,站稳根基,立于不败之地。

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的科学构建

基于上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的实际和价值目标,高职院校还需要明确应对和破解各种问题的重点,尤其在评价主体、目标定位、评价思路及方法讲求等方面,继续强化构建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的绩效。

第一,主体确立要引入第三方。为了避免教育部门及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单一而僵化的模式,进而失去构建人才评价机制的权威,高职院校应重新确立评价主体,转变目前自身的主体地位。校方可根据自身实际,一方面可选择完全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自身只起到辅助作用,且要确保不插手第三方进行人才培养评价的任何事务;另一方面要把第三方的评价作为手段而不是目的,可构建校方、学生、社会等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及时将各方意见和建议有机融入到机制建设中,由此可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权威性。

第二,目标定位要以教育为本,优化就业率。高职院校的教育和办学行为不照搬照抄普通高等院校的做法,特别在人才培养评价目标定位上,应以高质量、高标准满足社会需求为依据,制定严格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标准,以切实符合教育实际的评价结论实现评价机制的价值。高职院校必须以教育为根本,就业为导向,评价机制首先应突出教育的鲜明特征,“不应过于凸显就业率和精英教育,推动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能够全面满足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才是良好的教育和优质的就业率的根本体现。”[3]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也只有充分体现出社会的需求、教育的特色、学生的价值,才能够更好的体现教育成效,服务学校、满足社会,稳步推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要制定方案、明确标准。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主要包括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课程安排、教学策略、基础建设、教学评价等方面。在构建和实施评价机制的过程中,首先应由评价主体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思路、专业特色、资源力量等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完善的实施方案,并做到公开透明,通过多种渠道接受校内外的监督。其次,应结合学校、社会、学生等多方面的需求和实际,着眼于提高教育质量和优化就业率,制定出严格的全面的评价标准,使得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都有考核标准和目标。最后,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应得到领导、教师、学生、社会、企业以及兄弟单位的充分认可,最好引入业界的统一的专业化评价标准,推行人才质量认证体系,确保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四,要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动态把握方法。人才培养评价机制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考核过程,涉及方方面面,牵动着各方利益。首先在操作执行层面,应秉持公正、公平、中立的态度,严格执行,一视同仁,杜绝不公正不公平现象;其次,应不断吸纳管理学、统计学、审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科学规范评价流程和方法,确保评价的权威性;再者,应注重评价的信息反馈,循环作用于人才培养体系中,方能推动评价机制的良性循环。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可以照搬教条的金科玉律,它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需求的不断变化。高职院校的办学实际以及人才培养的成效等,也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因此构建人才培养评价机制要动态把握操作方式,紧贴实际考评过程。

综上所述,我国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建设尚处于完善阶段,诸多评判因素需要根据发展实际作出调整变化。但立足教育根本,全面反映人才培养的真实情况,着力提高评价机制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实现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发展,始终是高职教育推行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马斌.张謇的职业教育思想[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06.

[2]王益明.人员素质测评[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83.

[3]刘亚东,等.科学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5(7):157.

猜你喜欢
就业率机制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高专超本科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