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三能型”教师培养策略

2013-09-10 00:07黄刚娅
职教论坛 2013年8期
关键词:院校职业高职

□黄刚娅 杨 华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其高教属性决定了它与中职教育的显著区别: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重视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其职业属性则决定了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根据教高[2006]16号文件要求高职教育要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以能力为本位,突出职业性、技术性与开放性;地方性高等职业教育决定了它与区域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科技进步的紧密联系,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是高职教育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特殊要求,建设能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教师队伍已成为高职院校迫在眉睫必须解决的问题。对此,本文在高职教育发展与地方性高职院校办学特质对高职院校教师要求的前提下,深入探究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教师,从“双师型”向“三能型”跨越的培养策略。

一、高职教育办学定位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教育是在普通教育基础上,为适应某种职业需要而进行专门的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高职教育以培养社会职业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还应具有较高层次的理论知识,具备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办学定位

高等职业院校以人才培养和技术应用服务体现它的功能,其办学宗旨是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趋势设置专业;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支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发挥自身人才和设备资源聚集的优势,开展为地区行业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培训等服务;承担传承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任务。

二、国际职教师资培养的特点与趋向

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体现办学特色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发达国家建立了完善的职教师资职业资格认定体系,形成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的培养模式;对职业教育师资的综合素质和任职资格有着严格要求,如必须受过高等教育或相当于高等教育水平的专门教育,在接受过相应专业技术教育的同时,还必须掌握教育理论、具有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在所从事的专业方面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具有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职教师资标准比较(见表1)。

三、我国高职教师队伍现状

(一)教育教学理念不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

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制约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由于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专升格而来,不少教师在人才培养观、教学观、质量观和教育价值观等方面还停留在传统的中专教学模式上,对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缺乏研究,教育教学理念还不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表1相关国家职教师资标准比较

(二)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相比,师资队伍水平整体不高,如专业课及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数量不足,尤其是理实一体教师更是严重缺乏;学历结构偏低,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远未达到教育部的目标要求;年轻教师比例过大,骨干教师数量少且年龄偏大;专业带头人、名师和骨干教师队伍尚未形成。

(三)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仍主要来源于刚从普通高校毕业的学生,他们虽然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水平,但基本没有接触过社会和企业,缺乏从业经历,对职业教育的特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其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指导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等实践能力较差。

(四)科研水平不高

由于原有的中专办学层次等原因,高职院校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教学改革能力和科研水平相对较低,科研观念不强。不少教师认为只要照着书本上好课就行了,把产、学、研对立起来;也有部分学校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科研定位不准,重理论研究多,在技术研发与应用等方面难以突破。

(五)教师培养机制不健全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制度不健全,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培养重视不够;现行的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套用普通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标准,过于强调科研论文的数量及质量,而对职业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涉及甚少;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数量不足;教师的补充没有严格的准入制度。

四、国际职教师资标准对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

根据我国高职教师队伍的现状,纵观世界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发展与职教师资培养,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1998年原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采取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见习和锻炼等措施,使文化课教师了解专业知识,使专业课教师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要重视教学骨干、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自此,“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随着高职教育与国家产业的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0〕8号)文件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要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面向区域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社会服务能力是高职教育发展和办学特色体现的关键,是教师人才培养职能和应用技术研究职能的延伸。对此,我们在“双师型”教师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高职院校教师应是既能理论教学、又能实训指导、还能社会服务的“三能型”教师。

五、“三能型”教师的内涵

“三能”是指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是基础、专业实践能力是保障、社会服务能力是关键;具有“三能”的教师,即为“三能型”教师。

(一)教育教学能力

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除了具有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具备的运用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法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等基本内涵外,还应具有作为高职教师的特殊内涵。在基本素养中,体现规范的职业行为和良好的职业形象;在知识结构中,有从事职业教育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在教学策略中,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高职院校教师要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选取教学内容,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任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合理使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技术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创设环境。因此,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资源整合与利用能力等,是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特别要求,也是高职院校教师区别于其他普通教育教师的基本特点。

(二)专业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教师区别于普通高校教师的根本特征是具有专业实践能力,且专业技术应用和实际操作水平,应达到国家职业资格高级工以上标准;熟悉技术工作的内容要求和操作流程,具有规范的专业技能操作示范能力和专业实践指导能力。除此外,还具有丰富的从业经历或实践经验,能够深入企业一线,了解行业人才需求情况,了解新技术、新工艺,并能将其引入到教学中;熟悉实践教学设备或生产设备的工作原理,能解决生产实际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够对设备或生产技术进行改进,并具有一定的产品设计与研发能力。

(三)社会服务能力

社会服务指学校利用自身的资源为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的服务活动。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文件精神,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主要内容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企业合作,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带动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满足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各类岗前、职后、转岗培训需求;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开发;依托校内外实践基地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等。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主要人力资源是教师,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突显办学特色的重要保障。

六、“三能型”教师培养策略

丰富的专业实践经历是合格高职教师的重要条件,是具有较高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保障;企业是培养“三能型”教师的重要基地,也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的主体。因此,学校应基于“校企合作”平台促进“双师型”教师向“三能型”教师的跨越。

(一)以校企融通为手段,培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1.走出去,有计划安排教师到合作企业实践。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的根本保证。要想很好地指导学生,教师就必须先于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新技能。教师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将难以实现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因此,基于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学校可根据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成长的需求与规律,采取分层分类的培养举措,有计划地安排教师深入到合作的工矿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实习、跟班研讨等,以促进教师在生产实践中感受企业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熟悉生产一线的生产设备、工艺技术和发展趋势,了解企业对高职人才需求情况,对人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掌握技术、练就技能,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在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中寻求科研课题、积累教学案例,为课程教学奠定基础,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实践、服务“三能”型人才转变。

2.请进来,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地方性高职院校要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重组等的时机,采用“请进来”的办法,积极从企业引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熟习本地区情况、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这不仅优化了师资队伍整体结构,提高了兼职教师的比例,重要的是在与他们共育人才、共同参与教学改革和基地建设、技术研发、产品开发等过程中,让学生接受行业生产第一线的实用知识与技能,同时也对在校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使教师了解行业生产一线新技术、新工艺,提升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有效促进了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师傅的深度融合。

(二)以课程改革为载体,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1.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对于高职教育来讲,课程开发是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技术和职业岗位的需要,是高职教育区别与普通教育的一大显著特征。因此,高职教育应突出培养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学校应鼓励教师与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共同编写教材,以促进教师对本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职业标准和最新知识、最新技术的了解,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把握,更好地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教师是课程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者。在工学结合、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应按照以行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项目或案例为载体,通过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升课程整体设计和教学单元设计能力、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教学资源与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能力。

3.积极参与技能竞赛。职业技能大赛是促进教师参与课改、促进职教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职业技能竞赛所用的设备和软件不断升级、所选的项目来自企业、所选技术的操作过程与真实环境相似、所采用的评价标准与真实职场相符。教师通过积极参与技能竞赛或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了解新设备,掌握新技术、新技能;竞赛引发学生对技能学习的诉求,同时也催生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促使教师从原来完成书本上的教学内容,转向研读职业标准,参与工作过程,通晓操作规程。在教学中“以项目载体、以任务为驱动“,在做中教。而竞赛评价标准也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改革,有效推动了课程改革的进行。因此学院应将职业技能大赛项目列入教学计划,并作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以校企合作平台为依托,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1.校企深度融合,开展课题研究。与企业进行课题研究、项目开发、技术攻关等方面的合作,在拓展社会服务领域的同时,使教师处于行业实用技术的前沿,促进专业课教师在学与用中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工程设计、施工、组织管理、项目开发和研究等方面的专业实践能力。

2.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开展项目开发和员工培训。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设施、设备是学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基本保障。因此,应按照“以教学为主,兼顾生产、科研、培训、鉴定”的原则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按照“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与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开展社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咨询和技术研发搭建平台。

(四)创新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的培养机制

1.改革分配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学校的奖金、职称等分配应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三能型”教师倾斜,形成激励机制。

2.建立适合教师发展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高职教师考核的内容除思想政治考核外,业务工作的考核应主要包括教学业绩、科研成果、社会服务等,其中教学业绩应重点考核实践教学能力,且将其作为衡量高职教师教学质量的一项硬指标;此外对考核内容、方法、程序及教师的待遇、奖惩、聘任、晋升等考核标准要有明确的规定,做到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3.改革高职教师职称评定政策。应积极探索改革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审和晋升制度,可实行双轨制职称,既要求有相应的教师职称,同时还应具备中级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将专业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课程开发与课改研究能力等作为重要指标;职称评聘与待遇要挂钩,并与同等学历、相同职称的普通高校的教师相比,应上浮工资,使其价值得到应有的体现。

4.建立高职院校教师准入制度。教育部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文件中要求:“各地要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准入制度,新进专业教师应具有一定年限的行业企业实践经历;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制度”。从我国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高职教育发展趋势来看,与国际接轨,职教师资的准入制度急需建立。新入职的教师必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并在相关实践岗位上工作3至5年;引入职业测评机制,建立教师知识、技能和服务能力评价标准,对未达标的专业教师,通过多种培训形式使其在一定期限内达到合格要求。

综上,“三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研究是在“双师型”建设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师资建设内容提出的更高新要求,这是促进高职院校培养专业功底与职业技能扎实、能够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以适应高职教育与国家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但在“三能型”师资队伍建设中仍有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进一步深入探索的问题,如“三能型”教师的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培养途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评价体系与高职教师职称评定、考核评优、入职聘用的相融性等。

[1]丁金昌.关于高职教育体现“高教性”的研究与实践 [J].教育研究,2011(6).

[2]王振洪.嵌入区域经济发展 打造高职院校办学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10(9).

[3]汪秉权,等.美、德、法、日等国职业教育的教师资格[J].机械职业教育,2001(9).

[4]施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职教论坛,2006(11).

[5]李悠.论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J].教育评论,2009(3).

猜你喜欢
院校职业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