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立志 陈秋菊 陈秀珍
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高、厌学情绪比较浓厚是公认的事实。其行为表现为:少数人经常逃课;一部分人拖延学习任务;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拈轻怕重,业余时间普遍不安排自学而是以玩游戏、泡网吧、休闲逛街、谈情说爱来消磨时间。但是,只要教育方法得当,高职学生也会有充满青春的激情和上进的希望。所以,通过恰到好处的教育,为高职学生提供符合他们心理特点的学习内容和形式,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将会大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究其根源,从内因来看,高职学生中的大部分人都是高考的低分生,被人们认定为 “学习失败者”,而他们自己也接受、认同这一观点,他们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材料,于是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信心并因此自卑,对自己的期望值降低,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减弱。
从学习内容和形式来看,由于多种原因,高职院校至今为止向学生提供的还是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学习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恰恰是高职学生中学时长期参与却以“失败”告终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缺乏创新,不能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刚刚进入高职院校时往往因为新的学校、新的环境、新的学习内容和目标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兴奋感而能够积极的学习,但一段时间后新鲜感消失,学习动力没有增强,于是厌学情绪与学习倦怠感重新袭来,他们不久又恢复了学习乏力的状态。一般来说,多数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学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到第二学期学习积极性就明显降低,少数学生甚至入校两三个月就呈现出学习倦怠的情绪和行为。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培养更多更好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是高校一直为之努力的方向。然而,高职生学习倦怠状况已成为高校教育的一大难题,因此,如何避免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状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开展创新型活动,焕发学生学习热情
许多高职新生入校,学校、各系部及各种社团组织都会开展许多迎新、纳新活动。开始时新生会积极参与,但时间稍长,许多新生就兴趣大减不愿意参加了,其主观原因当然是学生个人能力有强有弱,多数人在活动中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但社团的创新性不足、活动缺乏创新而不能使新生长久保持兴趣也是其原因之一。为此高职院校可对学生社团及其活动设立创新奖,对得到创新奖的社团可以晋级为“创新型社团”,对于创新型社团在经费资助时给予优惠,以资鼓励,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应鼓励学生创设各种学生社团,包括文化艺术体育、专业技术技能以及政治社会等方面。新生进入学校之后,鼓励他们积极加入到自己感兴趣的社团,让学生在自己有兴趣有相关能力的社团及其活动中寻找到志同道合者,寻找到学习与生活的乐趣,在自己已有特长的领域里展现才华,获得成功感。高校可设立儒商协会、数学协会、计算机协会 、武术协会等,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还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性,使学生对院校产生浓厚感情,焕发出强烈的学习热情。
2.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高校不但要把身心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必修课,而且要鼓励学生选修心理健康课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如通过引导学生参加 “盲行”、“穿越电网”、“袋鼠赛跑”、“高空断桥”、“空中飞人”、“毕业墙”等活动,使学生不仅在身体上得到锻炼,在心理、精神层面也能够得到升华。与传统的知识技能传授所使用的说教和灌输方式不同,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训练,是对人的思想、意志、品质、能力、体力的磨练和考验,同时也是对人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临场经验的模拟和训练,是一种将素质教育与现实训练体验相结合的“实战演练”。
素质拓展训练的趣味性和生动性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心灵震撼,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有助于培养他们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提高学生在人际沟通交流中的主动性和技巧性,保持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团队精神。因此,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能使学生学习适应社会的技巧,成为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心理品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3.树立多样化的榜样,激励学生的学习上进心理
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尤其是用学生身边的人物做榜样时效果会更好。创新要求人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某一个领域开展突破性的探索,那么在创新型社团和创新性活动中,高校应该树立创新的学生榜样。在学生社团及其活动中,高校应积极地发现、培养这样的人物,让他们成为学生的榜样。高校可以树立各种榜样,如专业技术技能学习先进的榜样、音乐艺术体育专长的榜样、踏实肯干热心公务的榜样、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榜样、基础较差努力学习进步明显的榜样、特立独行标新立异的榜样,投身社会勇于实践的榜样等。高校要对榜样予以表扬或奖励。由于被表扬的人物和事件多种多样,切合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因此提供给学生学习借鉴的榜样也是多种多样。被表扬的对象增加了成功感,而身边的同学也得到了榜样的启示和激励,那些在中学时期很少获得成功的学生成功感更强。他们身边那些较少获得成功的学生同样会受到激励。这样就使学生相信自己也能够成功,学习上自然而然产生不可阻挡的上进心理。
1.提高学习的效能感,帮助差生焕发学习欲望
高职学生过去在中学阶段长期的“失败”导致他们缺少成功感,因此设法让学生们再次获得成功感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是高职院校需要做的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信心来源于成功感,成功感来自于自我效能感。学习方面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具有不断学习的信念和取得良好学习成绩的主观判断。这种主观判断会影响个体自身对学习的渴望和取得优异成绩所付出的努力,最终制约人的学习效能和学习成就。自我效能感的来源主要有四个:优势经验、替代经验、社会信服和情绪状态。在这四个来源中,优势经验就是个人过去成功的经历带来的经验。替代经验就是把自己和自己身边的或者差不多的人进行替代比较,然后得出对自己的认识。它们和情绪状态一样,都是由个人自身的过去经历和当时的心理状态所决定的[2]。所以,个人过去是否有成功的经历和成功的程度如何,自己身边的人是不是有成功的经历、他们成功的原因以及成功的程度,成为人们对自身工作和学习效能感的两个主要来源。因此,高校必须让学生增加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尤其是自我学习效能感。对学习差的或者学习不积极的同学,老师不应该冷眼相待,应该肯定他们的优点,让他们看到自己身上的长处,这样他们才能不断上进。从心理学讲,每个人的心理上都有自尊的需要。多数差生本来也有很高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但由于兴趣、爱好、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导致了暂时学习上的失败。因此,老师和同学应以平等、尊重、信任、友好、关怀的态度对待差生。这样差生就会重新焕发学习欲望和热情,学习就会在不断努力中快速提升。
2.挖掘学习潜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心态
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同时他还认为人的智能是一种潜能,每个人都具备多元的潜能,都有可挖掘的创造潜力。当一个人某一方面的智能得到迅速发展的时候也很可能促使其它方面的智能积极发展起来。人类的智能以是否具有解决实际生 活中的问题和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为核心,而非传统的仅凭智力去评定个人的聪明程度[3]。这就和我们传统教学中重理论传授而轻实际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有很大的区别。
高校在创新性活动中所培养的恰恰是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有效产品的能力正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的。校园里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和能力,更是提升学生自信心的重要途径。当学生成功地参与或组织某项活动,并达到他所预期的目标时,学生就会产生自我满足、积极愉快的情感,这就是成功感。而成功感强就会使学生对自己树立起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这种自我效能感在日常生活中的迁移,就一定会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也产生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会变得越来越自信,从而进入一种积极的、上升的状态。其实,真正激励学生不断发展的动力是学生正确的学习心态,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心态,是高校培养人才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心态,学习倦怠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3.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迁移,帮助学生为未来的发展奋发学习
高校应该鼓励学生把在活动中改善了的心理品质泛化到学习当中,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品质。在学习中老师要有意识地提醒学生:你们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成功,也一定可以凭你们的智慧和努力去搞好专业的学习。在成功感、自信心加强的情况下,同学们很乐意接受这样的观点和暗示,并且乐意为此付出努力。高校领导和老师应常常用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这样学生很愿意参与高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完成,遇到困难知道自觉的主动的去找老师或同学寻求解决的办法。这就是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外显,学生在成功的活动中学会了寻找自己的爱好、发展自己的特长,明白了成功应该有合适的目标和正确的方法,知道了付出才会有回报。
学习和活动一样,必须有创新,没有创新的学习枯燥乏味,不能激起人们学习的欲望,而创新的学习和创新的活动一样,可以全面地调动学生的感情和能力,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价值,使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意义和发展之路,这样学生才能够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高度,从被动学习者变成一个主动的终身学习者。因此,高职院校应该运用创新型活动,改善学生心理品质,引导学生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勇于攀登新的高峰。
[1]赫舍尔.人是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41.
[2]张奇.学习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228-264.
[3]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