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就业心理健康现状研究

2013-09-08 09:26□杨
职教论坛 2013年11期
关键词:毕业班高职生毕业生

□杨 彦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新亮点。然而,高职生作为中国高考制度的“失利者”,长期承受着来自学业的压力感、挫折感、自卑感、失败感以及无助感。近年来,随着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出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日益加大,从而导致高职学生认知心理维度、情绪心理维度和社会心理维度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出现问题,就业压力成为高职学生面临的新挑战。同时,在高职大学生中也存在着多种就业的心理变化,受薪水不高、专业不对口、非正规就业、实际就业和就业预期不对称等多种因素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就业满意度下降。

过去对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的关注和研究较少,缺乏深入地调查、缺少丰富的个案研究。本研究着眼于影响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发展内在因素,深入研究高职学生人格特征,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江苏某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随机抽取09级大专289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79名,女110名,年龄22±1.91岁。

(二)研究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由吴文源引进修订,由90个条目组成,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附加项等10个因子,采用5级评分制(0=无,1=轻度,2=中度,3=偏重,4=严重)。根据量表的各因子分、总分了解被试的身心健康状况。前9个因子的分半信度在0.76-0.92之间;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4-0.88之间,全量表为0.93。Derogatis报到各症状的内部结构效度系数为0.77-0.99;根据全国精神科量表协作组用GAS和SI呈负相关 (P<0.05),与SI呈正相关(P<0.01),表明该量表是有效的[2]。

(三)施测和处理

问卷调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使用统一的指导语控制情景。问卷填写采用无记名方式,要求其做出独立的、不受任何影响的自我评定。发放问卷300份,统计有效问卷28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6.3%。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描叙统计、统t检验。

三、研究结果

(一)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总症状指数(即:总分除以90,又称总均分)。根据SCL-90评分标准,总均分为1-2(不包括2分)分者,表示无明显症状;总均分为2-3(不包括3分)分者,为有轻度心理症状;总分在3分及其以上者,表示有严重心理症状。笔者测试的289名被试中无明显症状的共207人,占总数的71.62%;有轻度心理症状的共76人,占总数的26.29%;有严重心理症状的共6人,占总数的2.07%,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28.76%。

(二)与非毕业班学生常模的比较

高职毕业班学生SCL-90测试结果与非毕业班学生常模相比,结果见表一。

从表一看出,高职毕业班学生SCL-90测试结果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和恐怖等4个因子分上比非毕业班学生常模要高,且差异达到显著和非常显著的水平。

表一 高职毕业班学生SCL-90测试结果与非毕业班学生常模的比较

四、调查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高职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不容乐观,有轻度心理异常的达26.29%,有严重心理异常的达2.07%,说明高职生的就业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本研究发现,高职生就业时SCL-90测试结果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和恐怖等4个因子分显著高于非毕业班学生。这种择业时的焦虑主要表现为精神紧张、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急躁等等,尤其是职业在定未定之时表现得更加明显:情绪要么低落要么异常激动,自控能力差,容易产生过激现象。在人际关系上,很多高职学生不能有效地解决人际交往中的问题,面临冲突时更倾向于采取暴力手段或者退缩等不成熟方式进行解决,这些都会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当前的就业情况形势比较严峻,高职生的就业压力更大,心理焦虑现象非常严重。笔者通过对289名高职毕业生访谈、调查发现,很多高职生对自我认识存在模糊性,过低或者过高的评估自己,缺乏自信或者过于自负,不能客观认识自我与现实的联系,缺乏自我价值感等等。他们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焦虑心理、盲从心理、攀比嫉妒心理、恐惧逃避心理、依赖心理、自负心理、自卑心理、不正当竞争心理等方面,所占比例 依 次 是 :25.9%(75 人 )、14.1%(41 人 )、17.0%(49人 )、9.78%(28 人 )、5.17%(15 人 )、5.41%(16 人 )、17.8%(51 人)、4.84%(14 人),其中毕业生最为集中、最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是焦虑心理、自卑心理、盲从心理、攀比嫉妒心理等问题。

第一,焦虑心理。它主要表现为学生的恐慌不安及某些不当心理反应。在择业中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及某些心理反应。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工作或在苦苦的等待时,易产生不安情绪,表现出对自己将来生活事业前途的担忧、恐慌及某些不当心理反应,容易形成焦虑的就业心理。如果心理上过度地焦虑,又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化解这些情绪,则会干扰人的正常活动,易导致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疾病。

第二,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轻视自己或低估自己能力的一种心理倾向。市场经济和就业制度的改革虽给大家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但社会就业机制还不够健全以及毕业生自身的因素,实际择业中他们难免遭受挫折。有些学生在屡次挫折以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不敢竞争。

第三,盲从心理。它是指个体在交往中因群体行为的影响或压力而放弃自己的观念与主张,采取从众行为的一种心理现象。毕业生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在择业时往往“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缺乏个人主见,忽视了对社会需求和求职单位的了解,忽视了对自己特长的剖析,仓促决策从而导致种种失误。具有这样心理的学生往往缺乏主见,缺乏统筹规划的能力。这种心理使许多毕业生丧失了最能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而且在以后的工作及人生的旅途中也容易丧失自我,难以取得成功。

第四,恐惧逃避心理。具有恐惧逃避心理的高职生往往害怕承担责任,心理承受力差,一旦碰壁或不具备实现理想的条件,就容易灰心丧气甚至全面否定自己,不愿意也没有勇气到社会上拼搏。学生恐惧心理不但会影响到择业过程,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会造成极大危害,是一个极需关注的问题。

第五,依赖心理。有相当一部分高职生把家庭和学校当成避风港湾,极少主动接触了解社会,缺乏独立意识、主动参与和竞争意识,依赖心理严重。他们认为学校、社会甚至家长应该给自己安排一份满意的工作,一旦要自己找工作,就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存在依赖心理的学生缺乏自我意识和自主意识,不仅会使自己陷入被动的择业境地,而且也会影响自身未来发展。

五、提高高职生就业心理健康水平措施

(一)构建由社会、学校、学生参与的心理疏导机制

1.建立健全高职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机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从院领导到学生管理职能处室、各系部及其辅导员、心理任课教师,需要全方位、多渠道搭建学校、院系、班级三级管理平台,通过开设就业心理健康指导课程、学术讲座、网络心理咨询等渠道,系统地开展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高职毕业生能正确认识自己,增强适应社会能力,树立良好的就业意识。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系统地对学生的智力、个性、潜能、特长、心理健康状况等进行测评,并将结果输入电脑进行分析处理后建立学生个体心理资料库,它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建立心理问题预防和反馈机制;完善高职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问题产生。

3.创造条件,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走进农村、企业、社区,主动去寻找与自己专业相关、自己感兴趣的单位去实习,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心理耐受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降低就业期望值,实现自我的合理定位。

(二)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定位

1.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辅导,帮助学生制定职业计划。即将踏入社会的毕业生往往不知何去何从,对要从事的工作没有清晰地认识。因此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调整其择业心态,正确认识自我就显得十分重要。职业生涯规划应突出个性化,即要依据学生自身的条件和要求,结合职业发展前景制定具备个性化特征的理性的就业方案。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不同行业的就业信息,包括职业性质、发展前途、就业的难易程度。学校还要对学生进行择业意向测试,了解他们的特长和兴趣,帮助他们进行职业选择。

2.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引导高职生健康成长。针对高职生就业心理健康存在的普遍问题,高职院校应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系列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积极促进高职生健康成长。以笔者所在的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几年来,学校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宣传板、校报专栏、心理知识宣传手册、校园心理网站、班级心理委员等途径,大力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积极开展以和谐人际关系、珍惜生命、压力疏解、情绪调整等为主题的系列心理辅导,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热情。通过深入细致地排查和分析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对“重点”学生做好备案,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学生化解心理困惑,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1]陈锐.谈高职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促进心理和谐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7(09):88-89.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Z].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31-35.

[3]吉群.就业形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交通高教研究,2004(04):39-40.

[4]陈艳.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65-66.

猜你喜欢
毕业班高职生毕业生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尴尬
小学毕业班师生沟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伤心的毕业生
户外课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对密大附属高中毕业班所作的演讲
当代女高职生婚恋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