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力力
在《办教育的俭法》一文中,笔者建议国家大力精简教育机关和机构的冗官(员),节省教育经费,提高办教育的效率。今天再谈办教育的俭法,想强调,办教育在决策阶段即考虑好俭法极为重要。人们常言,决策不当是最大的浪费。办教育也不例外。在刚闭幕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树华在讨论中就认为,中国应该制定科学的外语教育战略,因为现今失误的外语教育决策及导向,“使整个中国的教育质量遭到毁灭性打击”(中国网,2013-03-11:政协委员:学英语使中国教育质量遭毁灭性打击)。该委员谈话的核心就是教育如何避免和改正决策和导向失误,不仅为教育节俭,更为国家、为受教育者节俭,真正办好教育。
几十年来,我国关于外语教育的争议一直很热烈,核心问题就是英语在国民教育乃至在有关人事制度中的分量是否过重。而正如张委员所言:“英语学习风”现在已经从研究生教育刮到幼儿教育,成了各个学习阶段的必修课和占时最多的课,而且,不管工作中用得上还是用不上,外语还是职称评聘必过的坎,如此,耗费了大量的教育和社会资源。显然,国家高层也在关注该问题。今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长关于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否会取消的回答—“尚未确定”(中国经济网,2013-03-05:教育部长:尚未确定是否取消英语四六级考试)—业已说明,领导层对此也陷于纠结之中。
英语作为一门交际工具,在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它是否重要得全民都得学,个人一辈子都得学呢?笔者对之不以为然。并且,笔者认为,英语作为国家层面设置的课程和考试内容,作为关乎全民的国家方略、制度、措施加以推行,起码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不可损害国家的文化安全。诚如张委员所言:“在社会舆论以及教育和用人等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形成了畸形的语言格局:英语成了我们在这个社会生存的一个资格和门槛。”张委员还引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国内的教育环境缺乏对母语的热情,国人的汉语日渐退化。此等状况令人深忧。我们当然不希望看到在学习、吸收外国文化时邯郸学步、削足适履的窘态,更不能容许在拥抱世界时本民族的文化根基被破坏,否则,还有什么国家和民族的自信可谈。因此,国家在英语教育的度上须有个科学合理的掌控。首先要确定英语教育的性质和作用,让它回归工具的角色,而且要明白,这个工具绝没有重要到人人都须掌握的程度。多数人能不同程度地了解和应用,少数人精通即可。决不能逐末而舍本,弄得国人英语没学好—我国英语教育界泰斗张道真2010年10月接受媒体关于国内英语教学的访问时说:“目前国内学生学到的基本都是哑巴英语,而哑巴英语和没学过英语没有什么区别。”—反而把汉语给荒废了,把民族文化的根基给毁了。
二、一定要算成本效益账。学习英语既是一项智力活动,又是一项经济活动。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英语可以成为一些国人的喜好,摆弄英语也可以成为一些国人的职业,但是,学英语不宜占用全体国人太多的时间。如果硬要强调英语有多重要而须像眼下这样做(如大学搞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话,那比它更重要的多了去了,比如汉语和法律等,是不是也要由教育部搞什么统一的层级考试呢?但是,再重要的学科或课程也无须人人将极大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或是大学考了教育部还要考,既如此,还要大学干啥呢?毕竟社会组织是有分工的,不宜越俎代庖;在当今世界,对个人来说更是强调术业有专攻,不宜混成个“万金油”,而且一个人也不可能样样都会。张委员认为,“英语热”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成本高、收效低。确实,就现实而言,绝大多数国人从小学一路拼杀到大学,再到工作后评职称,几十年的英语学习所花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其实就是为了应付几个考试。这不仅是对学习者个人,也是对学习者家庭和国家人力资源以及财力物力的极大浪费。
如何解决英语教育过度的问题,张委员提了五条较全面的、很好的建议。笔者认为,由教育部门即可较快实施的有“除外语专业外,降低外语分数在高考中的权重”这一条。如果真能这么办,高烧的“英语热”肯定会趋于冷静。毕竟,国家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还是十分巨大的。
上面以外语教育(主要是英语教育)的教育目的、课程设置及考试为例,谈了点我国办教育在规划、布局、决策阶段即要考虑好如何俭的想法。这也是响应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号召:要勤俭节约;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不要有水分的GDP。就办教育来说,也必须以人为本,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基,也应该挤掉工作中的水分,提高内在质量,从大处到小处,扎扎实实念好“俭”字经,办出高质量高效益的、人民满意的教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