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兆飞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关系学生未来发展的核心能力,是学生发展与晋升的关键。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令人担忧,笔者2010年在对部分毕业生用人单位的837名学生的调查表明:半年内跳槽的学生人数高达73%,对新岗位的适应能力较差的达32%,对新岗位技能掌握周期较长的占21%[1]。与此同时,心理品质差、人际关系自我处理困难等问题也一直成为不少学生烦恼的事情,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成为用人单位、学校和社会一直关注和呼吁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思想从其首次提出到目前为止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有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2];1981年,美国农业科学家布朗(Brown)出版的著作《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概述了一系列全球性的新问题,指出社会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且要考虑下一代人以及子孙后代的需求,这就为社会提出了新的战略目标[3];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份报告中第一次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4]。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1994年9月在开罗、1995年3月在哥本哈根先后召开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世界人口与发展大会、世界社会发展首脑会议,可持续发展研究成为各国尤其是重大国际会议所关注的焦点。
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的下位概念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问题。为了各国的利益发展,各国家、各研究机构以及各行业分别从各自的现状出发,针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构建了不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系。美国的汉森·约纳斯将可持续发展能力直接解释为:“一个系统可以达到可持续状态的水平”[5]。2001年Science(2001,V0k292)发表了由23位世界著名可持续发展研究者联名的题为“可持续能力科学”的论文,认为“可持续能力的本质是如何维系地球生存支持系统去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能力”[6]。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长期的研究中总结并提炼出可持续发展能力所包括的三大本质特征,即“发展度”、“协调度”和“持续度”,构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三大维度[7]。
第一,“发展度”。发展度构成了可持续能力的“动力表征”,它是以社会财富的增长、理性需求的满足、生活质量的提高为其基本识别。其内涵包括:(1)社会财富增长的度量;(2)发展质量提高的度量;(3)理性需求满足的度量;(4)创新能力培育的度量;(5)文化内涵进步的度量。
第二,“协调度”。协调度构成了可持续能力的“公平表征”,它是以环境与发展间的平衡、效率与公平间的平衡、物质与精神间的平衡为其基本识别。其内涵包括:(1)人际、代际、城际、区际之间的协调;(2)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协调;(3)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协调;(4)自由竞争与有序规范之间的协调;(5)开拓创新与有效继承之间的协调。
第三,“持续度”。持续度构成了可持续能力的“质量表征”,它是以人均财富的世代非减、投资边际效益的世代非减、生态服务价值的世代非减为其基本识别。其内涵包括:(1)逼近“三零状态”即生态赤字为零、环境胁迫为零、生态价值与生产价值之比率变化为零;(2)向自然的索取与对自然的回馈相平衡,充分建立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机制;(3)充分尊重自然遗产和历史文化遗产,同时担负为后代扩大文明积累的责任;(4)逐步实现“自然--社会--经济”复杂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构成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就职业院校学生来讲,其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技能,形成的综合素质,既能满足本人现在或现阶段实际工作的需求,同时也能为自身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技能的提升或转岗发展提供必要的能力储备,它是“发展度”、“协调度”和“持续度”的统一体。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要坚持“三度”的统一。
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维度构建的出发点是学生的学习基础与现状,其关键点是教育教学目标与学生现状的协调发展,其落足点是可持续的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的提高。
“发展”能力维度的构建内容主要是学生在知识技能量上的增加、提高和储存。具体来讲,基础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作为自然人和社会人素质提高的基本素质。从本人的角度来说,作为自然人主要包括自我意识、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与约束的知识与能力。从社会人的角度来说,主要包括社会基本常识、社会公德与道德、社会标准与规范、社会自我生存的本领。从学校的角度来看,主要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技能的基础和年龄特征,一方面依据其生理特点和未来的、生活需要对其作为自然人和社会人所需的知识与能力进行有规律的补充。而另一方面就是对其作为社会职业人所需要的职业本领、职业能力要进行不断训练和强化,为其进入社会,谋求职业岗位、转岗和自我创业做好准备。“发展”能力维度的标志是量的增加,评价方式是以发展性评价方式为主,发展能力内容是作为自然人、社会人和职业人所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养成的积累提高。
协调与和谐具有相通性,“协调”能力维度对于学生长远发展和学校教育至关重要,其基本思想来自整体效率地提高。协调能力维度的构建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就操作层面来讲,一是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与任务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一致,要构建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体现受教育者主体与教育规律的协调能力维度。二是教育内容的选择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相一致,要构建符合学生接受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保证健康性和乐于接受性的协调能力维度。三是教育方式的选择要与职业学校学生现实学习能力相一致,构建符合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现状的协调能力维度。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弱,自我学习能力不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学习方式上,应该注重选择性,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与特点,从效率上体现教育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协调性。四是评价方式要与职业院校的办学实际相一致,构建符合学生进步与提高的发展性协调能力维度。在职业教育学生的评价上,不能搞整齐划一,要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其长远发展作好准备;既要看到其某方面的进步和不足,更要注意其整体的进步与提高;要以发展性、鼓励性动态评价为主体,禁止静态性、定性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与希望。“协调”能力维度以和谐为核心,以整体效率提高为评价。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发展现状和教育教学规律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足点。
“持续度”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学校教育的成功标准。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毕竟有限,在现代信息社会,新技术、新工艺、新技能的变化日新月异,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在进入社会以后必然会与现实岗位和行业发展相脱节,这就需要学校的教育不再是静态的传授某些知识与技能,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要“授人以渔”,不要“授人以鱼”。
就职业院校学生来讲,这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主要包括职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能力[8]。其中,职业能力包括作为社会职业人必须具备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等和实际岗位需要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专业能力以及技能等;自主学习能力包括自主确立学习目标、自我选用多样的学习方式、自我筛选学习内容、对自我学习行为和活动的认知和调控能力、对自我学习活动和学业结果的自我评价能力等;社会适应能力主要包括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和转岗的职业能力、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对社会规范与规则的遵守能力;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对职业活动的创新意识、对职业活动和行为的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的形成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创新品质,如好奇心、灵感及扩散思维、逆向思维、换位思维等不同寻常的思维方式;健全人格的塑造能力主要包括健康的心理、人格特征的协调发展、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帮助学生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通过以能力质量为核心,对学生创业能力的认定来进行评价。
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是学生和学校单方面的工作和活动就能见成效的,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转变学生观念、丰富学习内容、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教会学生适应社会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等方面去加强和开展工作。
未来社会,一个人一身的职业变化率正在逐渐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首先从观念上要转变。职业院校是社会人和职业人的统一体,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重点考虑未来的职业岗位变迁与发展方向。就观念的转变来讲,首先要教育学生树立长远意识,调整价值取向。要在市场导向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学生摆正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当前职业岗位与未来行业发展需求的关系,根据自身实际,调整好择业的价值取向。其次学生要树立先就业后创业的思想,增强自主择业意识。对职业院校学生来讲,学习的目的是要解决就业的问题,因此,学生在学习能力上既要注意当前职业的需求,更要注意创业知识与能力的储存,要将近期利益与长远发展规划结合起来,要树立创业是最好的就业,努力培养自我创业意识与创业需要的一切品质。第三,学校要加强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这种教育更多的还是体现在观念上,要教育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加强自身的职业规划,这种规划是长远的、动态的、可操作性的。最后,学校要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与增长不是一蹴而就的,知识的更新是不断的、持续的,学生要跟上社会、行业发展的步伐,必须树立 “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理念。
知识面窄、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欠科学、学习新知识的热情不高、知识结构不均衡是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学生学习能力不足。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将面临着新知识、新技能的挑战,很多学生难以适应岗位要求。为此,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注重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理念上要有紧跟时代步伐的意识。终身学习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可持续能力形成的主要途径,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终身学习的目的和目标,两者是相辅相承的。(2)要着重加强以学习方法为核心的学习能力培养,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共处”[10]。未来的发展瞬息万变,变化的是信息来源、是知识和技能内容,而不变的是学习方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将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3)加强学生自我学习的监控和评价,从评价中发现不足,调整目标。这种自我评价和反思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方法的反思等。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统一体,社会能力是社会人适应社会的支点和杠杆。职业院校学生作为社会人,首先要了解和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尽量使自己的社会资源最大化,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
作为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工作者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强调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强调学生社会技能的培养,科学理解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去触摸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学校要大力开展学生社会能力培养方法和项目研究,提高教育效率,寻求成功经验,缩短培养周期。要依据学生特点和学习能力,把握学生身心规律和社会能力的发展特点,寻找切实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措施和方法,积极开展项目研究,切实解决学生在社会能力培养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能力,是具有发展性、创见性、开拓性和可持续性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组成内容。
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作为学校来讲,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其内容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人格。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好奇心理、甘愿尝试的冒险心理、乐于探索问题的行动心理、好争上游、永不服输的发展心理[11]。(2)要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训练。作为一种智力因素,创新思维能使思维具有超前性、变通性。创新思维的形成需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直觉力、丰富的想像力、预测力和捕捉机会的能力。为此,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要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培养,特别是扩散思维、联想思维、立体思维、逆向思维、换位思维[12]。通过训练,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开拓新领域的能力。(3)学校要通过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搭建培养平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开设“学创超市”等创业实践活动来进行。另外,学校也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自我摸索、自我培养创新能力。
[1]四川财经职业学院课题组.四川省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R].2012(04).
[2]宁雪.浅析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企业的社会责任[J].企业活力,2011(09).
[3]于润冰,茶娜.不同学科下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特点[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52).
[4]杨琳.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中国能源产业发展战略[J].当代经济,2011(10).
[5][7]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01).
[6]吴攀升.地理科学研究与可持续发展[J].国土经济,2001(06).
[8]胡云斗.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
[9]陈卫群.试论高职学院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J].教育研究,2010(07).
[10]吴春江.论大学生素质拓展与“四个学会”[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07).
[11]梁良良.创新思维训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12]黄卫星,张万英.高职生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结构模型的探析[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