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煜华
(湖北省长江航运总医院·武汉脑科医院康复医学科,武汉430010)
四逆散加减治疗胃脘痛
陈煜华
(湖北省长江航运总医院·武汉脑科医院康复医学科,武汉430010)
四逆散;胃脘痛
胃脘痛,也称胃痛,古称“心痛”、“真心痛”,是脾胃病证中最为常见症状之一,虽病在胃,主症为痛,但多本于肝而形于胃。胃脘痛虽与饮食因素密切相关,但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加大,情志因素的影响显得越来越重要。据临床观察,胃脘痛的诱发或加重,多与情志不遂所致肝郁有关。笔者个人认为临床上常因肝郁失疏而导致的胃脘痛尤为多见。钟洪等[1]对近几年来辨治的160例慢性胃痛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肝郁为主要表现者达120例。笔者在2006年9月至2009年10月之间选择愿意服中药的胃脘痛患者,从肝论治胃脘痛,以四逆散为基本方加减治疗82例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82例患者中,男31例,女51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14岁,平均年龄41.3岁;病程最长30年,最短者3月余,平均4.6年。
1.2 诊断依据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胃脘痛的诊断依据[2]:胃脘部疼痛,常伴有痞满或胀闷、吞酸、嗳气、嘈杂、恶心呕吐等症。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及受凉等因素有关。本组病例均经B超排除肝胆疾病,并且不包括消化道恶性肿瘤。并经上消化道X线钡餐造影或纤维胃镜检查等可见胃、十二指肠黏粘膜炎症或溃疡等病变。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2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胃神经官能症15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15例。
2.1 四逆散加减组成 柴胡9g,郁金10g,白芍12g,百合15g,枳壳12g,木香10g,乌药10g,绿萼梅6g,川楝子10g,丹参15g,生甘草6g。
2.2 随症加减 腹胀气滞甚倍加乌药、佛手;大便稀加神曲、茯苓;嗳气胃酸过多者,加左金丸、煅瓦楞子、乌贼骨、川贝母;口干胃阴受灼者加生地、麦冬、玉竹、石斛;口苦苔黄湿热内蕴者加苍术、黄芩、黄连;呕吐者加旋覆花、代赭石;阴虚便秘者加大黄或元明粉、厚朴、全瓜蒌;纳差,脾失健运合六君子汤加减以益胃补虚;呕吐涎沫,痰湿蕴中者合二陈汤加减或加半夏、茯苓;口多涎沫,寒凝中焦者加吴茱萸、草果、肉桂,甚者加附子。
2.3 服药方法 每日1剂,水煎2次,两次汤液混合,分早、晚二次饭后40分钟服,20天为一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观察疗效。治疗期间禁用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并暂停用其它药物。
3.1 疗效标准 根据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有关胃脘痛的疗效制定[2]。痊愈:胃脘痛及其他症状消失,X线钡餐造影及胃镜检查正常,随访半年无复发;好转:胃脘痛缓解,疼痛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有好转;无效: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无改善,检查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痊愈62例,好转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3.9%。82例患者在服用中药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患者,男,45岁,2007年3月20日初诊。胃脘部反复胀痛5年余,常因饮食不慎或情绪波动而发病或加重。2006年曾在某医院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合并胃窦部糜烂且查幽门螺旋杆菌(+)。患者近日来病情加重,胃脘隐痛,劳则痛甚,脘痛引胁,嗳气频繁,泛酸,纳呆,舌质尖红,苔薄黄,脉沉弦。中医诊断:胃脘痛,证属肝气犯胃。投以四逆散加减,药用柴胡9g,郁金10g,白芍12g,百合15g,枳壳12g,木香10g,乌药10g,绿萼梅6g,川楝子10g,丹参15g,生甘草6g,煅瓦楞15g,蒲公英30g,川黄连9g,炒鸡内金20g。14剂后,患者述胃脘痛明显改善,纳可,泛酸减少,矢气频繁,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此药方已取效,效不再易方,上方续服14剂后,患者诸症基本消失。
中医学认为,人是有机的统一体,疾病发生既有本脏所生,也有它脏所传。胃脘痛除了胃本身的原因外,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肝为刚脏,主疏泄而喜条达,其经脉挟胃,食气入胃,散精于肝。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一里一表、一升一降,其气机以和畅为顺。肝气疏土或土得木而达。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气之源,肝得脾胃之气的柔润滋养,疏泄之功才能正常发挥,即所谓木赖土而荣。而在病理上又相互影响,故有“肝脾同病”之说,主要在于气机不和,若肝气过旺,疏泄太过,或肝
气郁而不伸,均可使脾气受其克伐而运化失职,而水湿阻滞中焦,亦可致肝气疏泄失常,以致气机不畅,而出现土侮木。
胃脘痛是内科常见病之一。胃脘胀痛或痛及两胁、嗳气吞酸、嘈杂痞满、饮食减少,中医辨证均为肝胃不和的证候,其发病机理主要在于肝气失于疏泄,胃腑失于和降,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病,故肝胃不和为胃脘痛的基本病机和基本证型,所以调肝和胃为其基本治疗原则。胃病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肝脾为藏血统血之脏,而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痛早期多在气分,胃受纳腐熟之功能失常,气机不利,胃失和降。迁延日久,则深入血分,导致血瘀。因此,对于久治不愈的胃脘痛其治疗原则当活血止痛,理气和胃。
肝为刚脏,内寄相火,易亢易热,胃喜润恶燥,故治宜疏养不宜攻伐,用药量宜轻,性宜平,味宜甘,调和为主。若一味香燥理气伐肝,则易耗气伤阴,特别胃阴不足者,会愈疏愈燥,使胃阴更伤,疼痛加重难愈,故宜慎之。故方中取柴胡、郁金、枳壳、川楝子、木香、绿萼梅、白芍以调肝疏肝,行气和胃;百合味甘而平,“主邪气腹胀心痛”,与甘平之甘草为伍,润胃而不湿脾,健脾而不燥胃,能调中利气,而扶土抑木。乌药疏散、温顺中焦气机,又能防止百合寒凉之性妨碍中运辛温而不燥,与苦寒降气之川楝为伍,共助疏肝降胃、顺气止痛之功。黄连、蒲公英清肝和胃,以提高对肝胃不和所致嗳气吞酸、嘈杂痞满之疗效。气滞日久则血瘀,故用丹参配郁金以活血而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活血化瘀。全方共奏调肝理气,养中和胃之效,使慢性胃炎脘痛或痛及两胁、嗳气吞酸、嘈杂痞满、饮食减少诸症得以平息。临床根据兼症不同,对症加入药物以治之,则更能加强本方治疗效果。
胃脘痛从肝论治,历代医家俱有论及,但仅用于胃脘痛伴有胁肋胀痛、嗳气呕哕等症状的肝气郁滞、横逆犯胃型。而以四逆散作为基本方加减治疗胃脘痛,是抓住肝失疏泄,肝气郁结,肝胃脾同病,肝胃气机失调这一基本病机入手的,不论何种证型以此略作加减,在治胃的同时须治肝,临证颇效,可见其具有较高的临床和理论价值,可作为治疗胃脘痛的通用方。
胃腑每日承受三餐,病情易反复缠绵,治疗的同时要指导患者坚持药治、食疗、食养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睡眠充足,使气血平和通畅,脾胃纳运顺畅,从而减少或防止肝气对胃的克伐和损害。
[1]钟洪,藏堃堂.慢性胃痛辨治归要[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2,22(7):639-640.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5.068
1672-2779(2013)-15-0098-02
杨 杰
2013-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