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翠娟
江苏省丹阳市开发区荆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丹阳 212300
血常规检查作为临床化验检查的基础检查,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有效的发现人们机体内疾病的早期迹象,可以诊断出是否贫血、血液系统疾病、造血功能异常、身体是否有细菌病毒感染等等。其检查的主要项目为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到血小板的数量。检查中采样方法为针刺法采集受检验者的指尖、耳垂部位的血液,采样血液经过稀释后滴入特制的计算盘上,通过显微镜下的观察来计算上述检查主要项目的细胞数[1]。现如今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血液细胞分析仪器逐渐替代了以显微镜为主的手工分析。同样的采样血液利用电脑分析显示出血细胞数量,这种技术方面的提升可以有效的降低血常规检查中的误差,使得检查质量工作趋于标准化、规范化。但是通过深入临床研究发现,仪器技术方面的进步还不能确保检查结果完全的准确性,少部分通过仪器分析后的结果与临床检查后的结果不相一致。最终通过分析发现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因素还有很多,那么本文就是主要探讨一下在血常规临床检查中影响检查结果的相关因素的影响。具体如下。
在血常规的检查之前,患者的进食、运动、情绪都会对检验结果有些许影响,这些生理因素主要是影响了血液成分导致的。因此血常规的检查中采样的时间一定要做好斟酌[2]。采样的时候要尽量确保受检者在一定时间内生理条件相同,这样通过采样就可以有效的进行动态分析,在受检者受检之前医护人员要和受检者进行采样时间的沟通,进行有效的采样时间指导。
受检者在采样之前可能因为自身的不舒适服用一些药物进行调整,但是正是因为药物调整过程中的药理作用,会影响受检者的身体正常指标,导致检查结果误差较大,准确性和可靠性降低,这样的检查结果就会出现误诊的情况。不仅影响了医院医师的信誉,还影响了患者的心理。因此若患者在采样之前有服药情况,相关医护人员要建议停药一定时间后再进行采样,或者患者有服药准备的可建议患者在服药之前进行采样。
血常规检查中广泛采用的采血部位是受检者的末梢毛细血管和静脉采血,同时末梢毛细血管采血和静脉采血相比,静脉采血相对更加可靠。通过临床发现末梢毛细血管采血中手指血和耳垂血是最为接近静脉采血的血样,且手指血和耳垂血的采集血样比较稳定,因此临床中这两个部位是血常规检查最主要的采血部位。虽然手指血和耳垂血和静脉采血的血样基本一致,但是仍有一些不同,这些不同的产生原因分析显示可能是由于穿刺带来的[3]。例如白细胞计数方面,手指血样和耳垂血样就要明显高于静脉采血,主要原因就是穿刺导致了小动脉被刺破,影响了白细胞计数。再例如血小板计数方面要明显低于静脉采血,主要原因就是皮肤被穿刺后穿刺部位形成了微血块造成的。
静脉采血是另外一种血常规检查的采样方法,这种采样方法,相对于末梢毛细血管采血稍有繁琐。但是这种采样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有效的避免交叉感染,同时可以有效的避免末梢毛细血管采血过程中形成的微血块阻塞血细胞分析仪。因此在采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建议采用静脉采血的采样方法,以提升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影响静脉采血质量的主要是血液和抗凝剂比例,二者的比例既不可以过多也不可以过少,因为当比例和标准比例有差距时,血样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当血液的比例大时,样本中由于抗凝剂的不足就会出现血凝从而出现微血块,凝血块不仅会对检查结果带来不利的影响,同时还会对血细胞分析仪产生阻塞作用,而当抗凝剂比例大时,抗凝剂也会对血细胞分析仪产生阻塞作用[4]。因此在静脉采血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血液和抗凝剂的比例。控制血液和抗凝剂比例主要是在采样试管中加入定量抗凝剂,同时根据比例选取定量负压真空管进行采血,这样就可以尽可能的控制好二者的比例,以实现良好的检测效果。
血细胞分析仪做血常规检验室,仪器是自动吸样,为了确保检验正常进行,在机器吸样过后还要保有定量的采样剩余,剩余的剂量为25 mL左右,在血常规检验中这个步骤需要医师特别注意,因为通过临床发现很多受检者的采样血样出现误差会在这个步骤出现。主要原因也是血样的剂量不够[5]。
血常规检验中被各大医院广泛使用的是EDTA盐,这种抗凝剂被广泛使用主要是因为它对血液中的白细胞形态和血小板的影响很小,检验中可以忽略。EDTA盐还分成EDTA-Na2和K3-EDTA,EDTA-Na2这种抗凝剂的溶解度相比于K3-EDTA较低,所以在二者的选择和使用中,后者为通用抗凝剂。在K3-EDTA使用中白细胞的形态会有很小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取决于EDTA的浓度和混匀时间,通过临床检验发现K3-EDTA的最佳浓度是1.5 mg/mL。采样过程中有一种红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结果偏高的情况,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采血量少,使得混匀后EDTA的浓度较高,导致了中性粒细胞肿胀,这样就会使得血小板碎裂,形成了与血小板相当大小的碎片引起计数增多[6]。
血液样品的贮存要保证容器密封,同时可以通过适当的降低样品贮存环境的温度来保证样品贮存时间的长短。不过在贮存过程中切忌不要冷冻。在血液样品贮存的仪器使用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仪器壁要保证无尘,温度保证在正常室温,勿要过高也勿过低。温度低于18℃时白细胞的分类会受到影响,低于15℃时,血小板会受到影响。因此要对仪器、温度严格控制。采血过后,因为血液还未与抗凝剂有效的融合,这个时候不要立即进行检验,待二者充分混匀后即可进行检验。未混匀检测出的结果通常显示血小板的计数偏低,血液与抗凝剂的混匀时间大概控制在5 min左右即可,这样可以使得血小板从粘附状态有效的解散,检验结果也最为准确[7]。
血常规检查中,血红蛋白(Hb)正常值:男性120~160 g/L,女性110~150 g/L。红细胞(RBC)正常值: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白细胞(WBC)正常值:成人(4.0~10.0)×109/L。血小板正常值:(100~300)×109/L 网织红细胞计数:0.5%~1.5%。上述几样为主要的几项正常值,具体报告单中还会有白细胞分类计数、红细胞比容等,报告单中的内容较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需要指出的时候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高时和降低时显示病症几乎相同,以下病症主要变现出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高即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严重烧伤,休克等。而贫血和出血表现为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以及其他各类指标细胞的增高减少可根据详细相关知识进行了解。
由上可知,如果要保证血常规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首先要对上述影响因素的有效控制,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其他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实验室检验中要尽可能的保证检查的结果准确,避免因为人为操作等环节出现大的误差,检验人员要严格的按照检验规程去做,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检验结果对受检者的重要性,这是对自己等医护人员的负责,也是对受检者的负责[8-10]。从而为临床的诊断提供有利的诊断依据。有效的保证检验的质量,以此来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受检者。
[1] 徐云峰,刘松坚.临床检验需重视显微镜的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11,20(11):105-106.
[2] 石玉玲,魏国安.常规化验的一些注意事项[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4):34-35.
[3] 郝梦.影响血常规检验质量的因素和防范措施[J].医学信息,2012,25(11):117-118.
[4] 房翠云.临床检验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49-50.
[5] 张改云.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因素[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1,2(8):80-81.
[6] 潘练华,黄淑萱,陈展泽.血常规检查影响因素浅析[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9):3518-3519.
[7] 杨卫国.新型溶血素在临床检验中的价值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8):7523-7524.
[8] 徐京昕.高校教职工体检血常规及尿常规的检测方法分析[J].中国校医,2004,18(4):372.
[9] 吴慧,潘桂芝.三大常规检查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1,22(2):97.
[10] 李雪莲,邹永红,路路.血液常规检查的诸多影响因素[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5(9):2607-2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