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颖 邸红英
吉林省四平市传染病院,吉林四平 136000
静脉输液是临床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在临床疾病的抢救治疗和康复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近年来,国内外护理学者对静脉输液中微粒污染、输液途径、成功穿刺、正确拔针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应用于临床时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 。
我们因操作不当在割锯、消毒安瓶、抽吸、稀释药液等诸多环节中引起的微粒污染,对人体造成了严重而持久的潜在危害,静脉炎、肉芽肿、血管栓塞、血小板减少症、过敏反应、热源反应等都是在静脉输液中的微粒危害,因此微粒污染控制很关键。
操作者除按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进行外,还应强调为每名病人穿刺后洗手,以减少细菌微粒污染。目前我国有的医院建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采用一百级进化工作台,它是由低、中、高、效三组过滤器滤过清除空气中的尘粒,已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从而消除污染。它能提高输液质量,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是静脉输液发展的新趋势[1]。
1.2.1 控制安瓶的割据长度 安瓶割锯长短与玻璃微粒污染程度有密切关系,割锯安瓶1/3周所产生微粒含量在研究中发现较1周所含微粒减少一半以上,由此可推断,割锯越长,玻璃碎屑数目越多,因此控制割锯痕≤1/4周[2]。
1.2.2 坚持开启安瓶前一次消毒 对非易折安瓶必须用砂轮割锯,而后用0.5%强力碘消毒1次可达无菌目的,是减少微粒污染的有效措施。
1.2.3 正确抽吸药液 抽药操作时应采用正确抽吸方法,不可横握注射器,抽吸安瓶部位与药液污染程度有明显差异。由于安瓶呈负压状态,在开启安瓶瞬间气流倒吸,使碎屑粘在瓶口,因此安瓶倒置带入玻璃微粒污染最严重,所以将针头置于安瓶中部,逐渐向底部靠近方法抽吸污染最少[3]。
由于密封瓶的瓶塞均采用具有一定伸缩性、脆化性的医用橡胶制成,当针头穿过瓶塞时,可带入瓶内极少部分切割下来的胶塞碎屑。
1.3.1 正确选用配药针头的型号 使用1次、2次、3次的针头和对未使用的针头比较,流经针头后液体内微粒呈显著正比,因此最好选用锐利针头,避免重复使用,针头型号越大,切割下瓶塞微粒也越大,它不能通过一般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只能引起血管栓塞。选用如侧孔式针头等新型加药注射器针头,圆锥形实体针尖,针尖后部有1个或多个针孔,可避免切割胶塞和堵塞针头。
1.3.2 避免反复穿刺瓶塞 胶塞微粒产生数量与针头穿刺次数及胶塞质量成正比,因此建议购买新橡胶塞(如丁基橡胶)包装药物,操作中尽量减少对胶塞的穿刺次数。
1.3.3 改进穿刺瓶塞角度 我们习惯针头垂直插入瓶塞,这时针头斜面两侧同时与瓶塞接触,作用面积较大,针头穿过瓶塞切面冲击力越大,越易使瓶塞碎屑切下,为使针尖斜面少接触瓶塞,面积较小时切割越少。改进法取针尖斜面向上,针梗与瓶塞呈70~80度角。
输液工具由原始的头皮钢针发展有套管留置针、中心静脉导管、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皮下埋藏式导管、它们各有优势,临床应用应根据病情及病人情况评估选择合适的导管,以减轻病人痛苦.减少病发症的发生。
头皮钢针是在国内普遍使用的穿刺工具,适用短期单次输液,很多国家只为血管细的患者单次采集血标本。它的优点是经济.操作简单。缺点是静脉损伤大.病人不舒适.外渗性大.长期使用可产生并发症。
套管留指针是一种新型输液器材,它具有减少穿刺次数,刺激性小,安全迅速易于操作,减少护士工作量,减少病人痛苦的优点,目前在临床广泛应用。在满足治疗前提下应选择管径最细,长度最短的导管。避免使用下肢血管和腕关节部位的桡静脉,以免形成血栓和损伤桡神经。
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在临床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常用于测量中心静脉压,进行重症病人抢救时大量快速输液,长期肠外营养途径,血液透析管道等。可在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置管。优点是输液速度快,保护外周静脉。缺点是风险大,感染率高,操作必须由有资质的医生进行。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是置管于上肢肘部静脉,较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低,操作简单护士可操作,并发症少,留置时间长。缺点是输液速度不够快,较中心静脉导管易堵管。
静脉输液时为了消除微量空气进入静脉,可用两步排气法。第一步,反折管下段,压滴壶,产生负压,当液体流至管下端距尾端连输液针2 mm处,关闭开关,消毒皮肤后缓慢打开开关,匀速放液体,可将终端滤过器置于垂直,同时不断弹击外壁,即可将空气驱除干净,这种方法输液时空气进入静脉概率明显低于普通排气法。
高调法,由于输液管内压力明显低于静脉压,针头一旦进入静脉腔,即可见回血,因此可使输液调节器置于紧贴茂菲氏滴管下端进行穿刺,从而提高穿刺成功率。
静脉血管的选择是穿刺成功的前提,对脱水或血管充盈不足的病人,除热敷外,可局部涂血管扩张剂,如1%硝酸甘油,2%山莨菪碱等,同时热敷,能迅速扩张表浅小静脉,使血管充盈,提高穿刺成功率。
常规静脉穿刺,嘱病人握拳,皮肤绷紧血管不充盈,拳关节妨碍进针,改为用左手将病人手固定成背隆拳空的握杯状,使血管突出该部位易于穿刺,减轻疼痛,提高工作效率,值得推广使用。
有研究得出40~60度角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接触面积小,进针压强大,速度快,表皮受损范围小,无痛或微痛占94.5%,而30~40度进针具有回血快,成功率高,损伤程度轻,无痛等优点,但在操作时,静脉穿刺角度必须根据静脉深浅、粗细及充盈度来调节进针力与深度。
微静脉是直径在2 mm左右微血管,其紧贴真皮,管壁薄、脆性大,穿刺时稍有不慎即损伤血管造成穿刺失败,而穿刺成功后初速度过快也易造成局部渗出。初速度过快,静脉血管单位面积所受流动液体冲击力越大,局部张力越高。在微静脉穿刺时,进针长度一般是针头斜面恰好完全进入血管内最佳长度,先慢放2 min后调至正常,既可避免负压造成血管塌陷,又可避免打开滑轮控速器时流入液体产生冲击力和张力,提高成功率,渗漏也少。
左侧固定法,穿刺针进入静脉后轻旋至左侧固定,针头于血管间角度使针尖着力点方向正好与血管上壁平行背离,针尖不易刺破血管上臂。由于斜面朝下针尖位于血管中间位置,不易碰血管下壁,此法减轻疼痛保护血管不易刺破。同时针梗阻挡血液形成漩涡在针尖斜面背后,针尖内流出药液可很快被血液稀释,单位时间内接触血管药液浓度相对较小,不易造成血管疼痛[4]。
拔针前将调节器移至终端滤器上缘夹管,再拔针可有效防止回血滴出针头,污染病人皮肤、床单、地面。用快慢法拔针,先缓慢向外拔出,当针头即将出血管时再迅速拔出,立即用棉球压针眼,使针头在无压力情况下退出管腔可减轻针刃对血管造成损害。
拔针后,如按压不正确或时间短,易致皮下瘀血。快慢拔针头后,立即用棉球纵行按压穿刺点和上方至少3 min,并抬高手臂,才可避免血液漏出血管。
静脉输液技术在临床应用多年以来,已对输液的安全性更为重视,输液的方法也经护理人员研究改进。不仅要无热原反应,更要无微粒、无污染,尽量做到无痛、微痛,提高一针见血成功率,使 输液技术向快速性、准确性、安全性的方向发展。
[1] 孙丽华.经静脉给药预防微粒污染的临床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5(3):924-925.
[2] 刘珉俞.两种安瓶折断方法对药液污染的对比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5(1):153-154.
[3] 李素珍.16号针头垂直穿刺密封瓶是对胶塞碎雪形成方法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5(9):549-550.
[4] 洪晓珍.静脉穿刺针柄固定法应用[J].2009,24(11):1029-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