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冬[暨南大学, 广州 510632]
作 者:姜冬,暨南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201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史。
自嘉庆年间出版之后,《岭南逸史》长期以来被研究者所忽略。惟孙楷弟先生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与阿英先生的《小说闲谈》提及过,《贩书偶记续篇》亦列有此书。
《岭南逸史》为清代中叶广东地区白话通俗小说,保存了相当数量的清代口语词汇,为我们研究汉语词汇史尤其是近代汉语俗语词提供了语料。小说以明中叶广东盗贼之乱与两广瑶族之乱为历史背景,描写文武兼备的广东书生黄逢玉,奉父命离家探望姑母,在途中分别与四位绝色美女相识相爱的传奇经历。本文以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古本小说集成:岭南逸史(上、下)》为底本,参照1995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岭南逸史》为点校本,选释其中几个为当今大型语文辞书所失收或释义欠精的词语,以供汉语词汇史研究者和辞书编纂者参考。
女娘取了茶出来,黄聪佯惊讶道:“此是姑娘了,好一个人才!面庞儿与我相公一般,不知曾吃人家槟榔否?若不曾吃时,与我相公匹配起来,佳人才子,岂不是天上有地下无的一对好夫妻么!”(第二回)
我国古代婚礼中有“以茶代礼”的风俗,把女子受聘称作“下茶”,又叫“吃茶”。明人许次纾《茶疏考本》载:“茶不移本,植必生子。故古人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置子之意。今人犹名其礼曰‘下茶’。”把定亲时男方送与女方的彩礼称作“茶礼”,“没吃茶”用来比喻女子还没定亲。但小说中黄聪并没问张贵儿是否“吃茶”,而是问她若不曾吃别人家的“槟榔”,就可许配给他家相公黄逢玉。
“槟榔”在《汉语大词典》(下称《大词典》)①的义项有两个:1.木名。棕榈科常绿乔木,产于热带。羽状复叶。2.指槟榔树的果实。可供药用,有消食、驱虫等功效。看来《大词典》也只把“槟榔”当做植物来解。
槟榔原产地是越南,广东的槟榔是从越南、南洋一带传入的,是最富有岭南特色的果品之一。后来吃槟榔逐渐成为广东人的一种嗜好,宋代周去非有记载:“食槟榔广州为甚,不以贫富长幼男女,自朝至暮宁不食饭,唯嗜槟榔。”②“槟”与“宾”同音,而在两广一带的粤方言区中“槟榔”与“宾临”谐音,不仅如此,嚼槟榔所产生的唾沫是红色的,而红色表示吉利,因此,献槟榔寓含“宾临大吉”的意思。③因此,槟榔是广东人家款待贵客所用的珍品,明代孙贲《广州歌》咏道:“扶留叶青蚬灰白,盈口槟榔邀上客。”④于是,槟榔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礼果,在各种礼节习俗中发挥着象征作用。祭祀或者待客,槟榔都是不可或缺的。“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⑤在民间,用槟榔待客是一种礼节,否则便有轻视对方的嫌疑。
槟榔被用于婚姻礼仪中大概始于明代的海南地区。正德《琼台志》卷七称海南各地“俗重此物,凡交接以为先客,婚姻以为定礼”“,亲宾往来,非槟榔不为礼,至婚礼,媒妁通问之初,其槟榔,富者盛以银盒。至女家,非许亲不开盒,但于盒中手占一枚,即为定礼。凡女子受聘者谓之吃某氏族槟榔。此俗延及闽广”。因此,小说中黄聪为了打探张贵儿是否受聘于别家才会问她“不知曾吃人家槟榔否?”清代以后,槟榔被广泛地运用到岭南各地婚姻缔结的各个环节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以槟榔为礼”的婚姻习俗。⑥“滇闽广各属聘礼,多以槟榔为主。间有以槟榔的多少为许婚问题的标准,可见槟榔在婚礼上势力的伟大。他的势力为什么能够这样伟大呢?大约盲婚时代,一切听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女的意见是可以不顾的,而槟榔为两家往来的信物,故此槟榔较诸一切都重要了。宋以前,岭南人民均有吃槟榔的习惯。婚嫁期间,女家讨来的槟榔如果较多,一则可以炫耀男家的阔绰,于体面上就觉得很风光,一则款待宾客。”⑦
还有一种说法,“槟榔”来自“宾郎”。“槟”和“宾”、“榔”和“郎”的今音和古音相同。《辞源》:宾郎即槟榔。⑧因此,“槟榔”和“宾郎”声同义通。所以,“槟榔”来自“宾郎”这种说法是站得住脚的。屈大均《广东新语》:“粤人最重槟榔,以为礼果,款客必先擎进。聘妇者,施金染绛,以充筐实。女子既受槟榔,则终身弗贰。”⑨女子接受了对方的槟榔,就表明同意婚事。因为槟榔,即“宾门之郎”,意思是自家的贵宾,女儿的郎君,“槟榔”之名也由此而来。岭南有民谣:“一槟一榔。无蒌亦香。扶留似妾。宾门如郎。”⑩故人们常将槟榔作为聘果相互赠送。在广东雷州地区的聘礼婚礼中,槟榔就是主角。在广东的雷州地区,雷州人认为,吃槟榔时离不开蒌叶,“二物相须如夫妇然,故俗用以为聘。”⑪雷州半岛用槟榔作为聘礼,婚礼中槟榔常做主角。“婚礼,初定以槟榔、首饰。”雷州认为槟榔就是爱情的象征。“赠子槟榔花,杂以相思叶。二物合成甘,有如郎与妾。”⑫
《汉语大词典》作为一部源流并收的大型辞书,对于“槟榔”一词有如此重要的民俗意义,也应该加以说明解释。
(1)在下今说出一个却又正史、府志、省志、县志、《罗浮志》《赤雅外志》莫不详载,野人遗老莫不熟闻,新奇闹越的事来,恐怕看官看了,还要道正史可不有,我这野史必不可无也。(第二回)
(2)正看得闹越,忽见月娥把马一拍,飞转将台边来。(第十五回)
(3)又簇新了诸葛同、铁老虎、石春白、唐虎、马阿摩、铜猫公、闻大刀诸位将军金身,列在两廊,十分庄严,香火正闹越哩。(第二十八回)
“闹越”即是“闹热”。《岭南逸史》为清代中叶广东地区白话通俗小说,作者花溪逸士,从序言可知“其姓黄,名耐庵,广东人,大约生活在清代雍乾嘉之世”,因此其小说的语言特点必然带有粤方言的痕迹。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代表,“清代雍乾嘉之世”的粤语方言语音和现代的粤语方言语音基本一致。根据《广州话正音字典》“越”用国际音标标注的广州话语音为“[j y t 9]”⑬,“热”用国际音标标注的现代广州话语音为“[j i t 9]”⑭可见两字的广州话音十分相近。
《广州方言词典》中“闹热”的义项有两个:1.热闹;2.高兴。也说“热闹”。《普通话·粤音商务新词典(缩印版)》把“闹热”解释为“热闹;繁盛”⑮。“热闹”在《广州话、客家话、潮汕话与普通话对照词典》⑯对应的广州话中也有“闹热”的说法,不过是现已少用的旧词。
从以上分析可得出“闹热”一词是粤语方言,亦即现在说的“热闹”,而“闹越”与“闹热”在粤方言的语音上十分相近,因此“闹越”即“闹热”,意义同“热闹”。“闹越”一词并未收录在《大词典》。
(1)“幸贵儿还是有经济的女郎,不然,遇此大难,一个伶仃小娃,不死也要流落了。”(第十八回)
“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殷浩传》:“足下沈识淹长,思综通,起而明之,足以经济。”是经世济民、经邦济世的意思。但在1820年成书的《岭南逸史》第十八回已经产生出现代汉语中包含“财力、物力”的新义。“幸贵儿还是有经济的女郎,不然,遇此大难,一个伶仃小娃,不死也要流落了。”这里的“经济”是“财力、物力”的意思,《大词典》收证过晚。
《大词典》收录的义项还有:指治国的才干;谓耗费少而收益多;指财力、物力;指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政治、思想意识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起来的基础;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也指国民经济的某一部门。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等。除了《汉语大词典》收录的义项外,在《岭南逸史》中“经济”还有其他意义。
(2)还是林秉汉有些经济,水灌掘子军,挠钩火箭破云梯,不然也几乎失守。(第十三回)
这里的“经济”是“谋略,雄才”的意思,意谓林秉汉有战略、战术头脑,思维敏捷,破敌有术,驱敌有方。《大词典》并未收录此义项。在清代小说中表示“雄才,谋略”义的还有《官场现形记》中的例子:
这是中丞佩服大哥的大才,所以特地把这个缺留给老哥,好展布老哥的经济。(《官场现形记》第十一回)⑰
不想老先生抽抽鸦片烟,却有如此的一番大经济在内。可佩!可佩!(《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六回)⑱
(3)金莲道:“此子文章经济,寨中也少他不得,今巳(既)服了,还当以礼接回才是。”(第二十二回)
这里的“经济”是“本领,本事”的意思,《汉语大词典》并未收录此义项。表示“本领,本事”义的“经济”还有以下例子:
原来调墨浆这件事,是清朝做翰林的绝大经济,玉堂金马,全靠着墨水翻身。《孽海花》第五回)⑲
这位朱大人,学问经济,名重一时。(《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三回)⑳
领事听他如此一番说话,不由得哈哈大笑,奖他有经济,办得好,随又闲谈了几句,告辞而去。(《官现形记》第三十三回)[21]
除了以上的意义外,“经济”还有“道理”的意思。《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三回:“不过这里头的经济,从前常常听见先君提起,所以其中奥妙也还晓得一二。”
《大词典》中“经济”条的 “财力、物力”义收证过晚,“谋略,雄才”义、“本领,本事”义、“道理”义也并未收录。
而今官军到来,姐姐独不发一策,听他自胜自负,蓝能必疑姐姐有外心,或生检点。(第二十四回)
在《大词典》中“检点”有“约束,慎重”一义,指的是做事、说话要严谨,个人的行事作风要严于律己。小说中金莲提醒张贵儿要小心受到蓝能的迫害,因为“官军不胜,蓝能不败,而姐姐自到山来,斩铁牛、诛陈兴、破涌口,姐姐皆有奇谋。”如此智勇双重、才貌并重的女子,倘若“官军到来,姐姐一言不发”,必定会引起蓝能的怀疑,因此小说中的“检点”是“疑心、怀疑”的意思。《汉语大词典》并未收录此义项。
① 罗竹凤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年版。
②⑤ (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六。
③⑦ 杨秋:《东莞槟榔歌的缘起、功能及其民俗意义》,《岭南文史》2003年第2期。转引自容媛《槟榔的历史》,《民俗》第43期,第31—32页。
⑥ 范玉春:《以槟榔为礼:岭南汉族婚俗的文化地理学考察》,《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第153页。
⑧ 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词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79。
⑨⑩⑬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十五木语》,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⑪ (清)雷学海修,陈昌齐等纂:《嘉庆雷州府志,地理卷之二·土产》,《中国地方志集成(43)》,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⑬⑭ 詹伯慧主编:《广州话正音字典》,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⑮ 黄港生主编:《普通话·粤音商务新词典》(缩印版),香港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⑯ 欧阳觉亚、饶秉才、周耀文、周无忌主编:《广州话、客家话、潮汕话与普通话对照词典》。
⑰⑱⑳[21]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山东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⑲ (清)曾朴:《孽海花》,山东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