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外文学作品欣赏课程建设相关问题的理性思考

2013-08-15 00:42李建明明瑞勤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南昌330013
名作欣赏 2013年15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文学作品教师队伍

⊙李建明 明瑞勤[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 南昌 330013]

作 者:李建明,研究生,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教学和研究;明瑞勤,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讲师,主要从事哲学教学和研究。

作为传统的人文素质课程,中外文学作品欣赏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其思想境界、陶冶其人格修养、熏染其审美情趣以及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高校中外文学作品欣赏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其他长足发展的专业课程相比,却显得十分滞后,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领导重视不够、课程定位偏低、教材内容杂乱、教学模式僵化、教师队伍缺位、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等方面。

一、中外文学作品欣赏课程建设存在的相关问题

1.课程设置被忽略,教学定位偏低 调查表明,当前高校中外文学作品欣赏课程被忽略的现象较为严重。中外文学作品欣赏不在高校必修课之列。大部分高校只将其列入公共选修课,教学定位偏低。由于高校过多强调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作为公共选修课的中外文学作品欣赏已经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它不像英语,有四级、六级等种种量化的考级系统和检测手段做支撑;也不同于政治理论课,有国家教委规定的课时量作为政策保障,而且和英语一样有考研之必试科目为后盾。中外文学作品欣赏课程的开设与不开设,是否继续开设,任由高校的校、系领导说了算,既不稳定,又不平衡。教学课时的安排也很随意,有的开一学年,有的开一学期,国家对此没有明确规定。

2.教材编写无序,教学内容陈旧 中外文学作品欣赏课程一直没有国家统编教材。教育部门对教材内容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近几年出版的中外文学作品欣赏教材有十余种,每种教材的内容和体例都不尽相同。还有部分高校自编教材,由教师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比对发现,尽管版本众多,但内容大多缺乏新意。大多数教材内容偏重于选取中国古代优秀诗歌与散文,而对当代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案例选取较少,许多篇目竟然与高中语文内容重复。其体例也与中学语文教材并无多大区别,因而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所以中外文学作品欣赏选学者十分有限,导致中外文学作品欣赏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3.教学模式固化,教学手段单一 长期以来,中外文学作品欣赏教学普遍遵循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及“释题——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简介——主要内容概述——字词讲解——主题与艺术特点分析”传统固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上还是单一的教材加黑板加粉笔,经久不变。调查表明,在中外文学作品欣赏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缺乏创新的单一的教学手段容易使学生产生疲惫感,以至于中外文学作品欣赏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老师讲老师的,学生干学生的,老师与学生好像两不相干的尴尬局面。当今时代,计算机网络极大地拓宽了教育的时空界域,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但中外文学作品欣赏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却并不多见,即使偶有PPT课件的运用,时常也会演变成读课件式的讲授,这与时代的要求是不相符的。

4.学科日趋边缘化,专业教师缺位严重 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高校的专业课程建设受到更大的重视,专业课的教师队伍日益壮大。从事专业课教学的教师,评职称、晋级更为容易,各方面待遇也高。而中外文学作品欣赏课程却处于一个边缘的地位,学科建设普遍不受重视,再加上课程地位没有实际政策的支撑,学科日趋边缘化,经费投入有限,教师积极性不高。调查表明,中外文学作品欣赏课时不断被缩减,部分高校甚至连专职中外文学作品欣赏的教师都没有,经常安排相关或相近专业的教师兼任,专业教师缺位严重,师资队伍很不稳定。

二、强化中外文学作品欣赏课程建设的措施和对策

1.明确课程性质,提升课程定位 中外文学作品欣赏作为高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其地位和性质是不容置疑的。中外文学作品欣赏是一门边缘性学科,与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哲学、政治等学科都有内容关联。中外文学作品欣赏课程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培养人伦道德情感;二是培养文学鉴赏能力;三是开拓文化视野。中外文学作品欣赏虽是公共基础课,但它有“以文教化”的功能,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新世纪对人的基本素质赋予了新的要求,强调提高人文素质,培养健全人格。而中外文学作品欣赏课程既能陶冶大学生的品德情操,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又能提高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因此,要加强中外文学作品欣赏课程建设,就必须提高对中外文学作品欣赏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制定科学完善的中外文学作品欣赏课程体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切实提升中外文学作品欣赏的课程定位,从而扭转令人尴尬的教学现状。

2.优化教材建设,优选课程内容 中外文学作品欣赏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人文素养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优化教材建设、优选课程内容是实现中外文学作品欣赏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鉴于目前中外文学作品欣赏教材编写无序的现状,建议组织权威专家、资深学者和优秀教师重新编写中外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及配套教材,建设一套自成体系、特色鲜明、涵盖面广、兼容性强、具有权威性的经典教材。在教材结构上,要突破传统的以文章为本位的简单结构类型,采用以培养大学生语文能力为主线,兼顾文学知识和历史知识的复合式结构模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养成素质。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必须与时俱进,克服现行教材普遍存在的“重古轻今”的现象,突出内容的时代性。要努力做到以下三点:一、根据中外文学作品欣赏课程目标选择能够开发大学生人力的课程内容,使大学生的语文固性力、活性力和创造力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二、选择符合语文学科自身特点的课程内容,凸显中外文学作品欣赏自身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特性;三、选择符合大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特征的课程内容,体现高尚的人格理想和积极进取精神,给大学生提供审美愉悦和思维启迪。

3.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文化碰撞日趋激烈。伴随信息化社会到来的必然趋势是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创新中外文学作品欣赏教学模式,改革中外文学作品欣赏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能否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中外文学作品欣赏教师要与时俱进,彻底革除“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材加黑板加粉笔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学上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以师生讨论为主,讲授和讨论相结合;二、以课外学习为主,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三、以继承文化成果为主,继承和创新相结合。要将课堂教学辐射到课外,把教学内容和空间从课堂延伸到图书馆、互联网和社会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中外文学作品欣赏的兴趣。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中外文学作品欣赏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奠定了基础。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创造了适合大学生认知活动的学习环境。中外文学作品欣赏等多媒体软件集声音、文字、色彩、图像于一体,该课程有必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采用声、光、电、磁等现代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中外文学作品欣赏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4.加强师资培训,稳定教师队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要切实提高中外文学作品欣赏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其前提条件必须充分重视中外文学作品欣赏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优秀的中外文学作品欣赏教师,强化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要进一步提高中外文学作品欣赏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稳定中外文学作品欣赏教师队伍,彻底改变中外文学作品欣赏教师队伍“拉郎配”的现状。中外文学作品欣赏教师与中文专业教师在知识结构的要求上有所不同,他们必须是“通才”。中外文学作品欣赏教师不仅要具备坚实的文学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要善于吸收当代文学创作和研究的最新成果,把握当代文学热点话题,善于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综上所述,只有提高对中外文学作品欣赏课程的认识,重新定位课程目标,优选课程内容,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才能强化中外文学作品欣赏课程建设,提高中外文学作品欣赏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实现中外文学的作品欣赏的教学目标。

[1]王升,孟凡珍.再论中外文学借鉴中的创新与误读[J].语文学刊,2007,(02).

[2]赵小琪,张晶.试论中外文学名著通识课教学中的跨越意识[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3]田茂军.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教学模式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4,(01).

[4]黄志刚,李剑,何凌风.浅谈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6,(14).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文学作品教师队伍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常德市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文学作品与数学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