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新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福建福州 350025)
试论获得理想钢琴音色的几个基本要素叶 新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福建福州 350025)
被称为乐器之王的钢琴,音域宽广、音色丰富,可以表现各种声音形象,从而诠释完美的乐曲。理想的音色是指经过严格的训练,掌握高超的弹奏技巧,并且在理解作品风格的基础上弹奏出来的良好的声音效果。所以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从手指的演奏技巧、作品的分析、内心听觉来探讨获得理想钢琴音色的几个基本要素,以期给钢琴基础入门的学生有所帮助。钢琴;音色;基本要素钢琴是一件色彩可塑性很强、魅力无穷的乐器,以其音色丰富、气势宏大、多层次的音响效果而著称。著名钢琴教育家涅高兹说“钢琴的艺术也是声音的艺术。”钢琴有着独特的音色美,有其独特的“自我”。钢琴音色变化产生的音响可以表达狂风骤雨、雄伟悲壮;也可以表达低声倾诉、喃喃细语;还可以表达空谷回声、高山流水等大自然的奇景美观。每一位钢琴演奏者唯有用心演奏,使听众产生共鸣,受到美得享受和震撼,方能实现钢琴音乐的感人肺腑。
钢琴音响是不同力度、各种时值声音的相互结合、相互对比的过程。要想获得好听的声音,需要千锤百炼的演奏技巧及多方面的音乐素质构成。
用指尖触键或指面两部位的触键,都会产生细微的音色变化。手指越立起,琴键受力越直接,则音色越明亮;指面平坦会形成一种受力的缓冲,则使音色柔润。因此即使是相同的乐曲,采用的触键方式不同,其产生的音效势必不同,以此类推,我们显而易见地能分辨不同风格的乐曲采用的触键方式。
提高手指触键对下键的速度有重要作用,如要得到明亮的颗粒性声音,常需手指的提高,触键速度也要快,使其音色明亮;而要求声音连奏则不需提高手指,以平稳的贴键方式触键,形成柔美的音色。
第一、第三指关节坚挺站牢、不塌陷,可以改变手指传力的支撑强度,可以使音色产生变化,更是进行快速演奏的基本支撑。尤其是第一个关节,这个关节是手指发力的关键,如果站立不牢,则无法正常发力,手掌和手腕就容易紧张僵硬,演奏的音绝不会集中,此外也会直接影响到演奏的速度能力。
演奏一个作品首先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了解作品的演奏风格,即每个作曲家创作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声运用风格、音乐思想等。
一个音乐作品形成,往往再现了作曲家的内心世界,只有理解和掌握了这个作品的真正内涵,那么经过演奏者二度创作出来的音乐,才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因此,要分析作者生活的年代、生活状况、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的创作意图等,在理论的层面上初步认识音乐作品。
演奏者要理解作品,就必须像作曲家那样去深刻的认识世界,深切的体验人生。如:巴赫是人类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出生于巴洛克时期,这一时期所创作的几乎所有键盘音乐作品都是为钢琴的前身——古钢琴或者羽管键琴所作。巴洛克原指的是一种建筑风格,这种建筑的特点是细致的雕琢和精心的装饰。
巴洛克时期和古典时期的音乐以结构严谨为其主要特点,音色要求干净、透彻。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以他的代表作品《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为例,十二平均律要求作品的主旋律突出,同时不同的声部线条清晰完整,声部间的联系又要求明确而不混淆,每首作品都是由不同声部构成的流动的和谐音乐线条。
到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形成。浪漫派的音乐要音色丰富多彩,情感更为丰富,肖邦的《夜曲》就要求音色要柔和、优美,展示出温柔细腻的音色变化。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要求要有辉煌炫彩的音色,需要张扬的音乐气势。
现代派的钢琴音乐,大多数是多样的节奏形态,复杂的和声结构,演奏方法与纯古典乐派大有不同,音色不单单是柔和或者恢弘,有时候反而需要直接而略带粗暴的音色呈现。例如巴托克的《野蛮的快板》,就是把钢琴当做打击乐器使用,不再是规矩的弹奏,而是要直接敲击的触键方式才能达到作品音乐情感表达的要求。
由于钢琴是西洋乐器,因此大多中国的钢琴作品,主要是民族器乐改编的,弹奏时要尽量还原原有民族器乐的特性音色以及韵味。如,钢琴曲《二泉映月》是根据同名二胡曲改编,在弹奏时,要模仿二胡拉奏时的延绵音色,清冷悲凉的曲调。而《百鸟朝凤》弹奏时候则需要还原唢呐的所特有的奔放色彩。
因此,把握音乐作品的风格,是演奏时确定手指的技术支持要求,也是获得理想音色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而听觉是辨别音乐的得力助手。钢琴演奏者必须具有敏锐的音乐听觉能力,才能胜任钢琴音乐的演奏要求。自身的听辨鉴赏能力对音色优劣起着重要的作用。
每个演奏者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声音目标,并且强烈追求这一目标而不懈地努力,演奏出来的音色如何,都要靠听觉的积极配合。在平时多听风格迥异的音乐作品,在脑海中储存大量丰富多彩的音响,为演奏作品而大量积累听觉素材。正确认识和理解作品,并仔细倾听自己的演奏,从刻画音乐形象和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出发,去寻找优美的音色和音质。
演奏者需要全神贯注的倾听自己的演奏,尤其在演奏艺术性很强的作品时,必须依靠高度的“艺术听觉”去掌握音乐表现中的分寸感,即便是在单纯的手指训练中,如果没有养成好的习惯,用良好的听觉去鉴别、检验音色,长而久之,甚至可能养成不好的习惯。陈培勋根据粤曲改编的钢琴曲《平湖秋月》,一开始的前奏就以三十二分音符柔和地出现,让人感受如同微风轻拂过湖面,湖水轻起涟漪。演奏者此时除了要强调旋律的歌唱性、柔美快速的触键外,还要用耳朵仔细聆听,用良好的内心听觉来检验。
利用合理丰富的想象感受和理解音乐。想象,是人的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钢琴演奏是再现音乐家思想、作品风格、生活场景等想象的过程。因此,钢琴演奏者是在演奏的过程中,通过想象进行二度创作,来表现音乐,使音乐形象化。
在读谱弹琴的过程中,学会哼唱旋律,一是便于记谱子,二是积累乐感。演奏者通过哼唱感受音高的起伏与波动,想象音色处理中把握作品的变化,用心体会旋律线条,感受其方向,处理强弱控制与起伏。正如著名钢琴教育家赵晓生教授在《琴诀》中指出:乐在我心,情在我生。化情为乐,独籁冥听。心怀意象,始得乐魂。用想象去培养良好的内心听觉,才能捕捉作品的真正内涵。
获得理想钢琴音色的要素不仅仅上面提到的这些,这只是众多要素中的作为钢琴学习的基础入门要素。在弹奏钢琴时,每个人的悟性、乐感、对作品的理解都不一样,笔者作为一名钢琴教师,认为学琴一定要从启蒙阶段关注音色问题,而不是等到已具有一定程度之后才注意触键与音色的问题。因此不断的积累经验、深入的摸索研究、提高演奏水平,才能弹奏出更美妙的音色感染自己,更打动观众。
[1]赵晓生著.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33-62页
[2] 约瑟夫.加特(匈).钢琴演奏技巧[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54-89页
[3]涅高兹著.论钢琴表演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34-89页
[4]图雷克著.巴赫 演奏指南[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79-102页